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小学心理学试题

2014年甘肃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2)

来源:233网校 2014年9月19日
三、简答题
1.简述个性的结构及其之间的关系。
答:个性是一个整体结构。包含着三个彼此相连的系统,它们是个性倾向性系统、自我意识系统、个性的心理特征系统。
(1)个性倾向性系统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小学儿童表现为价值观)等心理成分。它们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活动倾向性和积极性,集中地表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
①需要。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内在源泉,它直接导致情绪的产生,也推动认识和意志的发展。
②兴趣。兴趣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全部心理过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③志向。志向是个人发展的意图和决心的表现,在个性中起着重要的动力作用。
④世界观。世界观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形成的观点体系,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世界观的坚定性,决定了个性的稳定性;世界观的系统性,决定了个性的连贯性;世界观的科学性。决定了个性的深刻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价值观。它是人们关于客观事物价值的观点和信念,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是在个体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意见和行为等,影响着价值判断。价值观的差异引发着人类社会的矛盾、分歧和冲突。当价值观被社会的大多数人所承认和遵守时,就变成社会规范。
(2)自我意识系统
意识是人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特有的心理。它表现为人能清醒地觉察到所反映的对象,并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人不仅能觉察自己所反映的外部对象,还能觉察自己内心的活动,觉察自身的特点,这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的能动作用的体现。作为一个系统,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方面。
(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的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性格等心理成分,它是个性的个别性的集中表现。
①能力。人的能力是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经后天学习和活动而形成的重要个性特征,个体之间存在着能力的差异。
②气质。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特征。
③性格。性格是个性最显著的特征,反映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自我意识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对态度、行为的调节、控制作用
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在和别人的交往和团体活动中,由于意识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和在集体中的地位、作用,意识到自己负有某种责任或义务,从而自觉地调节情绪,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尽可能地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
(2)对自我教育的推动作用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集中体现在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己优、缺点所抱的态度上。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的积极效果。反之,如果不能正确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或只看到自己的缺点,都可能导致自己落后和失败。因此,增强主体的自我意识,如通过自我认知看到自己的力量。通过情绪体验保持健康的情感生活,通过自我监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从而使自己的个性获得健康发展。
3.怎样根据儿童不同的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答:(1)要巧妙地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
(2)要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不足之处。
(3)要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学生的病态倾向发展。
4.性格与气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答: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1)气质主要是先天获得的。较难改变,也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主要是后天养成的,有可塑性,可以按照一定社会评价标准分为好的或坏的。
(2)气质与性格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同种气质类型的人(如多血质)可以具有不同性格特点(如有的慷慨大方,有的吝啬尖刻);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有类似的性格特点。
性格与气质又具有密切联系:
(1)不同气质可以使各人的性格特征显示出各自独特的色彩。如多血质的人用热情敏捷来表达勤劳,而抑郁质的人则以埋头苦干来展示这同一性格特征。
(2)某一气质会比另一气质更容易促使个体形成某种性格特征。如粘液质的人比胆汁质的人更容易养成自制力。
(3)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一位粘液质的教师会由于多年从事少先队工作。而渐渐变得活泼、开朗。
5.简述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
答: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是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的不同运用,表现为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
(1)比较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的过程。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比较,首先必须了解事物的各个部分或特征,并认识事物间已分出的部分或特征间的关系,然后才能确定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因此,比较必须以分析和综合为基础。
(2)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取出一些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抽象和概括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更高级的思维过程。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人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具体化
具体化是把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如学生用某些定理、公式解决某一具体问题。
具体化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它既可以使人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又可以使人更好地了解一般的东西(如原理、法则、规律等),使一般认识不断地扩大、丰富和深入,
四、论述题
试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答: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1)生物因素
①遗传素质
遗传是生物性状的逐代传递,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机能等特性都可以一代一代地遗传。所有遗传的生物性状,统称遗传素质。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人类的遗传素质为每一个正常儿童提供了形成人类心理的基础,同时,也限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幅度。
第二,遗传素质是形成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潜在因素。儿童之间的遗传素质越相似,心理发展的相似程度也就越高;反之,遗传素质差异越大,心理发展的差异越大。
②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机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机体的生理成熟的程序,有赖于遗传物质的规定。在儿童期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各系统、各器官都在按照固定的程度逐步成熟。如儿童体内的各大系统成熟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其次,最后是生殖系统。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的物质前提,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当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成熟时,适时的刺激就会引发出相应的心理活动,并促使它发展。反之,如果机体尚未成熟,即使对它施加刺激,也不一定能生效。
(2)环境因素
环境指个人身体之外的客观现实,按其性质与作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物质环境为儿童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水分、空气、阳光、养料等。在人类社会的周围,人的物质环境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儿童出生前所处的胎内环境。一方面它是胎儿得以保护和生存的物质环境,另一方面又受母亲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制约。因此,对于儿童心理的发展而言,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是不可分割的。
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儿童直接所处的社会地位、家庭情况、全部的人际关系和周围的社会风气等社会生活条件。社会生活条件归根结底又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制约。在社会环境中,教育是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因为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育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具有树立典型、传授知识、创造条件和矫正不良模式的功能。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最充分地体现着社会的需要。所以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本质上是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需要。
需要,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种追求和倾向于某种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同时,它又是引发心理活动的一种内部因素,代表着心理活动中新的一面。需要是不断发展的,得到满足的需要产生着新的需要。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斗争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1)需要与心理发展水平间相互依存
需要总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会产生,而一定心理水平的形成,也依赖于儿童是否产生了相应的需要。
(2)需要与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相互促进
儿童的需要总是日益增长、不断变化的。当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不能适应儿童活动时,就会产生新的需要。当新的心理发展水平形成后,原先的需要就逐步地被否定,将会在新的发展水平上产生更新的需要。

历年真题:甘肃省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试题及答案

考前多做试题:2014教师资格考试题库,冲刺必做!!

国考在即,抓住最后一次:2014教师资格辅导,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一次过关!免费试听>>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