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中学模拟试题>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

2014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标准预测卷(5)

来源:233网校 2014年7月14日
二、教学设计题 
16.【参考答案】 
同意。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了“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到“幕后”。对老妇则是用了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大量的空白需要我们根据老妇人的“致词”来填充: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逼着要人,老妇足好“请从吏夜归”。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17.【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 
18.【参考答案】 
(1)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①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②学生自由读。 
③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④全班齐读。 
(2)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①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②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③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的情节。(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④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A.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 
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B.学生根据思路提示,渎诗,尝试背诵。 
C.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舷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人幕后,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其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D.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E.学生听读配乐朗诵,体味诗作的思想情感。 
⑤赏析本文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 
提问: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学生思考,交流) 
(3)学生自主质疑,深入理解诗意,进入探究阶段 
学生可能提出韵问题有: 
①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却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去义正词严地指责官吏吗? 
临行独与老翁别,似乎也没有安慰的表示,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②“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谁? 
③石壕吏未抓年轻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的原因是什么? 
④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4)课堂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5)布置作业 
①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②阅读杜甫的《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真题推荐:2014上半年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 233网校真题解析班,全面分析考卷!

短时通关:2014教师资格培训,让你用30%的时间,掌握85%的知识!

试题推荐:2014考题《中学综合素质》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