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中学教育学试题

教育学章节习题: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来源:233网校 2012年2月15日
三、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的发展动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因此,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客观环境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任务、问题和困难等),当这些客观要求为人所接受,就引起了人们的需求。这种需求分为生物方面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需求与人的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构成了人的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的活动,就是推动人们心理向前发展的内因或动力。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因素、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当然,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构成了人持续发展的动力。
3.(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教育可以提升人的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尊重。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教育要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要教会人们怀疑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2)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人的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人培养成为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而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潜能存在的实际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人的力量包括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力即体力和心力得到应有的培养与发挥。在当前,我们必须通过教育和谐地发挥人的力量,逐步使每一个人都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教育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必然有助于不断提升人的地位。
(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个人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而人的个性化的形成和实现依赖于教育的作用。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个性化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教育可以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可以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可以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其充分开发内在的潜力并充分发展其特长;同时,教师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创造生命价值的信心和力量,促使其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6.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学生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7.(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①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在社会环境中,不仅存在着与每个个体有不同性质、不同联系程度的各类群体,而且还存在着人的创造物和各种创造性工具。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与发展。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可以使我们不仅重视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人的社会化,重视学校教育活动的社会意义,加强学校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而且重视每个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具有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这已经使人超越了动物界,人还具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人具有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人的能动性能否更好地发挥,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人的潜在能力的充分信任,对社会实践在人的发展中重要作用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发展主体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的清醒认识,是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认识前提,也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
8.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有:(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9.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自古就有许多说法,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具体分析如下:
(1)内发论。①内发论的基本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②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a.中国古代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b.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c.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d.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格塞尔不仅认为,人的机体机能发展顺序受到生长规律的制约,而且“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长规律支配”。
(2)外铄论。①外铄论的基本观点。外铄论者一般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铄论者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才能有效地学习。②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a.中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荀子认为,对于人自身的因素,是需要改造的。b.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c.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强度、社会发展水平、个体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我们把实践、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做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直接的、现实的力量。根据这样的观点,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自然受到特别的重视。
10.(1)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自发、自然而然出现的,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2)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3)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工作。(4)学校教育必须适应并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11.(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特别推荐: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试题专题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