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教师资格证 > 面试指导 > 面试真题 > 高中面试真题 > 高中语文面试真题

2020年下半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已更新)

来源:233网校 2021-01-11 09:44:00

微信扫码>>及时看教资面试全部真题及答案解析

图片.png

教师资格证面试题库看真题

点击查看>>2020年下半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

2020年下半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1、归去来兮辞

1.题目:归去来兮辞

2.内容: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3.基本要求:

(1)带领学生朗读理解第一段;

(2)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3)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归隐倾向,历来被文人所称道。对于这一点,人们为什么津津乐道呢?辞官归隐的价值究竟何在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他直述归隐原委的一首辞《归去来兮辞》,来讨论一下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归隐留给我们的价值。(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3.感受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读

(1)播放音频,引导学生朗诵第一段,思考问题:

①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②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明确: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明确: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②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明确: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③这一段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本性爱自然,讨厌官场世俗,喜欢归隐田园,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四)拓展延伸

谈谈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五)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深化感情。(陶渊明,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摒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今天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作业: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略

2、拿来主义片段

1.题目:拿来主义(节选)

2.内容: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毫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毫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3.基本要求: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理解作者讽刺的语言特点;

(3)配合课文内容有适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新闻导入

1.出示电视剧《琅琊榜》引进到韩国和《来自星星的你》引入我国的新闻。

2.提问学生:“你们对这种文化引进和输出有什么看法?”

过渡语:“那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对文化的输入和输出又是怎么看的?一起进入今天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教师播放课文录音。教师强调要读出讽刺的语气。

2.请学生思考并与同桌讨论这几段文字主要在论证什么观点。

3.学生会回答出:主要论证什么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过渡语:“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去论证他的观点的?”

(三)深入研读

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去找出作者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第一段中比喻论证方法的使用。

明确:比喻论证,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把对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分别比作“孱头”“昏蛋”和“废物”,而这三种对待大宅子的人又分别对应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孱头——懦弱无能,不敢面对。昏蛋——不分好坏,全盘否定。废物——不分好坏,全盘接受。

2.学生自主分析第二段中的比喻论证。

明确: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烟具——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纯粹的糟粕。对应的四种态度:吸收(使用),批判地吸收,作为史料存放,坚决抛弃。【板书:孱头 懦弱无能;鱼翅 精华;鸦片 糟粕;烟具 旧形式;姨太太 纯粹的糟粕】

3.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可使语言生动;描摹可使语言形象;反语可使语言辛辣;夸张可使事物在变形中现出真相。这几者结合起来,更能使作者的感情和态度融入语言,从而使语言生动形象,辛辣有力而又意味深长。所有这些都加强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的讽刺与奚落。化抽象为形象。显示讽刺的魅力。

4.再读课文,带着辛辣讽刺的语气。

5.让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提问学生:“拿来”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6.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该是怎样的态度,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拿来主义?”

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板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学生再次读全文,注意读出讽刺意味。

(四)拓展延伸

1.谈谈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关系。

明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播放相关文化引进与输出的资料。

(五)作业小结

小结:鲁迅的文章往往具有深刻的含义,需要我们细细体味,慢慢咀嚼。

作业:找出鲁迅其他的文章读一读。用比喻论证去写一篇议论文论证你的观点。

板书略

3、念奴娇·赤壁怀古

1.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

2.内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基本要求:

( 1)良朗读课文,体会写景部分的意境美﹔

(2)三国英雄群起,分析作者为何只写了周瑜一人;

(3)合理的板书设计,十分钟试讲时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出示赤壁之战图片的PPT,提问:同学们来看一看图片当中是什么场景?知道这是哪场战争吗?(生答赤壁之战)

听到战争,我们就会想到流血牺牲,但是当我们站在古战场,我们胸中又会涌现出一种英雄情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作者苏轼,来看一看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当中又是怎样一种情怀,一起来学习今天这一堂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标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提问:生再读词,想一想上阙写的是什么?

明确:上阙:江山如画的一个场景。

(三)深入研读

1.提问:江山如画是什么样子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请用文中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明确:三个词――乱、穿、卷。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结合课文进行分析。

明确:从形、声、色的角度,运用夸张、比拟、比喻的修辞,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的赤壁江山图。【板书:上阕景江山如画】

3.提问:作者是一直在写景吗?那他从什么地方开始发生改变了呢?

明确:没有一直在写景,从“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开始改变。

4.生讨论:作者在下阕写道“遥想公瑾当年”,想到了谁?为什么只写了周瑜一人呢?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作者想到了周瑜,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从而将自己与周瑜作对比。

周瑜苏轼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际遇:功成名就怀才不遇

5.提问:作者在这里这样写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写情,情是怀古伤己。【板书:下阙情怀古伤己】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作者在这首词当中他的情绪一直都是怀古伤己吗?作者最后的情绪是什么呢?(请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明确:并不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五)小结作业

小结:作者的感情变化从惆怅到洒脱,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就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请带着感情再读一遍课文。

作业:预习《定风波》,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

4、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

image.png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导入,谈谈喜欢的梁山好汉108将。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介绍《水浒传》作者和作品及和林冲有关的其它小说情节(《林冲误入白虎堂》),教师补充。

2.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读通读懂课文。

3.再读课文,简单概括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情?

(明确: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三)深入研读

1.仔细阅读课文,思考这两件事反映了林冲怎样的人物性格特点。

明确:忍无可忍,彻底绝望。

2.阅读课文,圈画出重点语句,仔细品析作者是采用怎样的手法表现?

明确:正面描写林冲。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林冲觉醒后对助纣为虐、凶残狠毒的陆虞候极大义愤。

3.小组讨论,思考这节课主人公是林冲,为何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写差拨、陆虞候、富安三个人的对话?

明确:这是促使林冲思想性格发生剧变的关键。

4.播放水浒传的片段,思考想一想造成林冲性格特点的原因是什么?由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说明了什么?

明确:突出了“官逼民反”的小说主题。

(四)拓展延伸

为什么林冲就不能像拳打镇关西的鲁达那样直接走上反抗道路?

(五)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结束课堂。

作业:课下阅读《水浒传》,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又是如何上到梁山的,与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略

5、声声慢

1.题目:《声声慢》

2.内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基本要求:

(1)朗读诗歌;

(2)设计适当板书;

(3)带领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惑情;

(4)试讲10分钟。

image.png

 image.png

6、沁园春·长沙

1.题目:《沁园春·长沙》

2.内容:

沁园香·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送,百铜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忆往昔峰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为十分钟

(2)教学方式恰当

(3)朋读课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image.png

image.png

7、试讲题目:《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河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3.基本要求

1.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

2.通过文本分析掌握深层含义。

3.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起秋天,不由想起:一庭院落,一碗浓茶,几句闲聊,点画出故都的市井情韵;一树槐蕊,几声鸽鸣,数点秋凉,体味出故都秋天的特有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郁达夫走进《故都的秋》,感受那份来自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味。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先听一首名为《秋蝉》的曲子,注意感受曲子流露出的情味。接着再请同学们看八幅美图,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图中所展示的景象对应的是文中哪些语段?(三、四两段)接下来请同学们诵读这两段。

2.诵读指导。明确: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一边读一边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学生读完,教师评价。接下来进入正文学习。

3.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眼。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

(2)五幅画面: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三)深入研读

1.欣赏第一幅画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面内容。

提示: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就在这蓝天白花中。

(2)画面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冷色:青、蓝、灰、白

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

2.自由赏析另外四幅画,品味故都的秋。

(1)小组讨论

提示: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

(2)交流汇报,教师小结

3.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ppt补充作者资料)

4.作者写《故都的秋》,为什么在开头结尾都写南国之秋?

明确:对比烘托、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四)拓展延伸

1.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

明确:作者在秋景中融入了向往和眷恋,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五)小结作业

将本文与老舍的《济南的秋天》比较阅读,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略

8、望海潮

1.题目:《望海潮》

2.内容: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合理的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给条件猜一个城市名。

【条件】

1.它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重要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苏轼、白居易都曾在此为官,并且都留下了著名的人文景观。

3.这里有著名的人文景观灵隐寺、六和塔、飞来峰、岳王庙、西泠印社、虎跑泉等。

4.这里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5.这里有“白蛇传”的美丽传说。

6.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湖,苏轼曾经为其写下“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

7.这里盛产一种有名的茶叫“龙井”。(板书:望海潮)

(二)初读感知

1.请学生听朗读录音。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

3.再读课文。

朗读指导: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在“繁华”处读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4.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明确】

(1)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2)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三)深入研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描述意境、推敲词语、修辞表现手法等鉴赏。(每人也可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交流。)

【明确】

(1)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2)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探究赏析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明确】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2)试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明确】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

(3)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4)这首词的写景有什么特色?

【明确】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四)拓展延伸

请学生回忆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

【明确】

(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

(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五)小结作业

小结:人说美景如画,然而这般美景恐怕用尽天下丹青也描绘不尽,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望海潮》,走进杭州,去体验那湖光山色,去游览那充满魅力的人间天堂。

作业:用散文化的语句描述《望海潮》中你所喜欢的词句内容。

【板书设计】略

9、苏武传

1.题目:高一《苏武传》片段教学

2.内容:

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2)稍迁至移中厩监

(3)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4)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5)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字词朗读;

(3)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古今异义,理解句子意思。

[试题解析]

一、复习导入,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回顾上堂课内容,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初读习题,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习题中的5个句子,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语句。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讨论。

三、精读习题,深入分析,

1、提问:谁能说一说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哪个字是古今异义词,舌义、今义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

(1)假吏:指充任使臣属吏。假:古义指临时充任,今义指虚假。

(2)募:招募。

(3)士:士卒。

(4)斥候:侦察兵。

(5)俱:一同。“俱”后省略动词谓语。

本句大意:临时充任使臣属吏的常惠等招募士卒和侦察兵一百多人,一同(前往)。

2、提问:谁来挑战第二句?

明确:

(1)稍:古义指渐渐;今义指稍微,些许。

(2)迁:升迁,升任。

(3) 移中:厩名。

(4)监:管事的官员。这里指管理马厩的官。

本句大意:逐渐被提升为汉宫移园中管马厩的官。

3、提问:第三句中哪个字是古今异义词?

明确:

(1)当:古义指抵押,今义指正在(某时某地)。

本句大意;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

4、提问:第四句如何理解?

明确:

(1)既:已经。

(2)遗:古义指送给;今义指丢下、落下。

本句大意;已经到了匈奴那里,备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

5.提问:第五句谁能来说一说?

明确:

(1)会:古义指正当,适逢;今义指聚会,集合。

(2)缑王:匈奴的一个主。

(3)长水虞常:指汉朝投降匈奴的原长水校尉虞常。

(4)谋:谋划。

(5)反:造反。

本句大意:适逢匈奴国内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

6.请学生朗读句子,体会古今异义词。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请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结合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有没有古今异义词。讨论后全班总结分享,整理积累。

五、巩固小结

学生总结本课收获,教师补充。

六、布置作业

课后寻找《苏武传》中存在的其他词类活用现象,下节课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略。

10、雨霖铃

1.题目: 必修四《雨霖铃》 片段教学

2.内容: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于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基本要求: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

(2)分析诗歌体现的艺术手法;

(3)适当进行板书,10 分钟完成试讲

[试题解析]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送别》,让同学一起跟唱。营造哀伤凄美的离别氛围。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继续来欣赏柳永的《雨霖铃》,感受别离词的千种风情。

二、整体感知,奠定情感

1、提问:词中描写了离别的哪些情景?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词,总结情景

明确:情景一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2、提问: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是什么?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指读。请学生代表配乐朗读。教师指导。

4、齐读,边读边想象,理解词意。

三、赏析意象,品味手法

第一,学习上阙,重点学习融情入景的写法。

1、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背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2、提问:这一句词人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出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3、提问:“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写什么?

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4、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毕是眼前之景还是想象之景呢?

要求: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虚实结合的写法,体会全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上阙,读出凄凉、依依不舍的情感。

第二、学习下阙,重点鉴赏典型诗词意象

1、提问:下阕中出现的典型诗词意象有哪些?

明确:意象一酒、柳、风、月。

2、提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什么特殊意义?诗人借此表达了什么情怀?

要求:学生结合之前的积累,按小组合作探讨,教师适时总结。

明确: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肮残透露离情别绪。

3、提问: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为什么?

要求:学生可以从写作技巧、意象意境、表达情感等方面入手。

4、多种方式朗读下阙,引导学生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点评。

第三,总结艺术手法

提问:请同学们看看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伤离别”这一主题的?分别有什么特点?

要求:学生联系全词内容及写作背景回答。

明确:围绕“伤别离”主题。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及情感的深沉与婉约。

四、拓展巩固

赏析柳永的《蝶恋花》。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讲解,师生共评,进一步体会柳永词婉约及缠绵悱恻的特点。

五、总结收获

学生可以从词的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谈收获,教师适当总结。

六、布置作业

借助多媒体,以“我眼中的柳永”为题,写篇小议论文。

板书设计:略

11、烛之武退秦师

1.题目: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片段教学

2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学习本文善于辞令的外交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总结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试题解析]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知道古代军事作战最重要的是什么吗?谋略在军事上非常重要作用。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计谋就可以左右一场战争的胜负。古语说:“凡用兵之道,以计为

首。”比如,《史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称赞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还有像双腿残废的孙膑、轻摇羽扇的孔明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谋略家。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看看主人公又是如何谋略的。

二、整体感知,了解起因。

1、提问: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因/背景是什么?

要求:学生结合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字词可以讨论或提问,教师指正并点拨。

明确: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因此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

2、提问: (出示句子: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从佚之狐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第二段后,同桌两人一组进行讨论,随后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再次感受到郑国已处于危险境地,以及说明佚之狐非常了解烛之武的外交才能。

3、点名学生朗读一二段。

三、重点研读,赏析劝退

1、 提问:在这危如累卵,命悬一线的危机时刻,烛之武不战而屈人乏兵,如果你是烛之武,你会怎么劝说?

要求:结合之前对相关背景的了解,点拨学生。

明确: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是秦王想和晋君联合,想灭掉郑国,郑国派使者来说晋国的种种不是。那么自己会怎么想?肯定是挑拨离间,直接,更见坚定自己与晋国的盟友关系,那么这样做只会失败不会成功。

2、提问:那么烛之武究竟是怎么劝说的呢?

要求请同学们齐读烛之武劝说秦王的部分,分组讨论,梳理具体的劝说步骤及好处。

明确: (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首先很卑微低下的说我们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让秦伯放低警惕,并且让秦伯有一种优越感,知道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快亡国了,而他是郑

国即将的拥有者。

(2)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用郑国、秦国、晋国的地理位置分析出秦国帮助晋国灭掉晋国,自己没有得到

任何好处,只是给对方增强国力。让秦伯这时清醒的看到自己的处境,让秦伯必须重新审视一下这一场战争的必要性。烛之武在这里从对方的利益谈起,可谓用心良苦。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在用利益诱惑一下秦伯, 如果你放过郑国,我们郑国还会提供给你们国家的往来使者所缺乏的东西。说明保存郑

国,对秦只有好处。从秦国的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

(4)。“母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时再提出秦国的同盟国也并不是那么忠诚值得信赖,用事实告诉秦国,以前晋国不就早,上刚得到帮助,晚上就筑成拒秦。让秦伯和晋君之间产生隔阂。

(5)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进一步点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现在晋国得到的是郑国,不久的将来他得到的就是秦国。

挑拨秦晋关系。

3、提问:烛之武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要求:小组交流,尝试归纳烛之武劝说的特点。

明确:烛之武以退为进,让秦伯不设防;让事实说话,用三国地图明确指出秦国没有利益可图,再点出不灭郑国还能让秦国受益;适时的点出晋国也是个靠不住的;更进-层指明晋国的狼子野心,让秦伯看清攻打郑国是对自己有害而无一利。

4、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四、再读课文,总结形象

1、提问:烛之武听说国家危难时是不是直接挺身而出?烛之武有着怎样的形象?

要求: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同桌之间交流,并回答。

明确: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没有直接接受说秦的使命,而是发了发牢骚。烛之武并不是不爱国,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他只是略微对自己的怀才不遇表示不满。可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他有着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从他与秦伯的交锋:看出他的沉稳与敏锐,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2、指导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总结写作特色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求有哪些收获?

要求:学生简单回顾本课所学知识,自由举手发言。

明确:学生可从文章内容、学完这篇文章的启示等多个方面进行回顾。

六、布置作业

结合烛之武的精神,给他写一段颁奖词。

板书设计:略

12、祝福

1.题目:必修三《祝福》片段教学

2.内容: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产生原因;

(3)试讲时间10分钟。

[试题解析]

一、悬念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而她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让我们并起走进:鲁迅的小说《祝福》,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演绎了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板书课题)

二、研读句子,剖析人物

学生自主圈画描写祥林嫂的语句,边读边在旁边写下批注,畅所欲言谈感受。

出示句子: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

1、提问: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祥林嫂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默默”一词表现了祥林嫂在感受到旁人对自己讥讽时内心的悲哀,。

2、学生朗读这句话,注意抓住“默默” 一词的语气。

出示句子: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1、提问:你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这些细节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祥林嫂在捐了门槛之后,心里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2、学生齐读这句话,读出祥林嫂此时的内心世界。

3、提问!祥林嫂第二次来做工时,四婶对她说了三句话,是哪三句?

明确:①“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②“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③“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继续提问:听了这三句话祥林嬷会有什么样的内心感受呢?

要求:学生结合之前所学以及写作背景,分小组合作探讨。

明确:祥林嫂第一-次感到 “疑惑”,她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而第二次她已经捐了“门槛”认为自己已经“赎罪”了,可以

被“宽恕”了。可是四婶的断喝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 她的精神崩溃了。

4、提问:“祥林嫂,你放着罢!照“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两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前者语气舒缓,后者倒装句式,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5、指读。请学生代表朗读。教师指导,读出不一样的语气。

三、结合背景,分析主题

1、提问:小说为什么要以“祝福”为题?

要求分组讨论,组内代表发言。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次,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第二次,描写鲁四老爷家祝福。(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结尾。与祥林嫂的死形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深化主题,首尾呼应,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2、提问: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死?

要求:学生结合相关背景谈祥林嫂的死因,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 (1) 祥林嫂自己(内因):

①贞节观②迷信思想

(2)社会原因(外因):

①封建礼教

②人性的弱点:冷漠,自私x虚伪日

四、拓展巩固

观赏电影《祝福》:电影版的对原著《祝福》进行了改编,增加了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你怎么看待这个改编?好还是不好?

学生畅所欲言谈看法,言之成理即可,教师适时引导总结。

五、总结收获

学生可以从课文的内容、祥林嫂命运以及原因等方面谈收获,教师适当总结。

六、布置作业

以“祥林嫂,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略

13、廉颇蔺相如列传

1.题目: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段教学

2.内容: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朗读此文;

(2)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3)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板书。

[试题解析]

一、典故导入,激发兴趣

由“负荆请罪”的典故导入,继而引入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整体感知,理清内容

提问:这部分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归纳总结

明确:蔺相如完璧归赵

三、研读句子,剖析人物

1. 提问: 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1至2段,自主思考,同桌讨论。

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2. 提问:第3、4段在情节的发展 上有何作用?

要求:学生概括3、4两段的大意,联系上下文思考探究,教师点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 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用”一句话,引出下文。

3.提问:蔺相如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计策?

要求:学生齐读第5段,圈画批注。

明确: “城入赵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4.提问:蔺相如的这一番话体现了什么?

明确:相如计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这是- -见其智。见事深刻、决断明确一真乃快人快语; 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5.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6-10自然段,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一一正面描写; “左右皆呼万岁”一一侧面描写,极写秦王之贪及傲慢。“恐其破壁....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一一正面写心理及动作, 表现其狡诈;“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一一正面描写,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

6.提问:从蔺相如和秦王的交涉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①有智谋②勇敢,机智③爱国,忠心

四、拓展巩固

1.播放相关影视片段,学生观看,比较与原文的异同,说出自己的看法。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有勇有谋、大义凛然的爱国志士,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收获

教师提问,学生小结,引导: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只有自己足够卓越,才能更好地为国家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阅读《史记》的其他篇目。

板书设计: 略

考试关注>>历年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真题下载

学霸笔记>>教资面试教案怎么写?跟着3大步骤走,10分钟轻松搞定!

教师资格证面试如何快速通关?233网校还原面试情景现场,助你一举攻下“结构化面试+试讲+答辩”三大内容,实战通关!试听课程>>

距2024社会工作者考试还有

37

立即提分

考试圈子
  • 社工学霸君微信号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 中级社工考试圈子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 初级社工考试圈子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