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中学教师说课>中学语文说课

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来源:233网校 2006年12月4日

三、指名分别朗读课文,正音释词。

(一)正音:会稽(kuàijī) 浠(chī)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 句(gōu)无 鄞(yǐn)地名,在今浙江宁波。嚭(pǐ)人名,即伯嚭 。疾疹(chēn)患病的人。无不脯(fǔ)也

(二)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仇雠敌战之国也。 “雠”同“仇”

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同“娶”,迎娶

将免者以告。 “免”同“娩”,生育

三年释其政。 “政”同“征”,税赋

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同“磨砺”

无不餔也。 “餔”同“哺”,给人吃

振贫吊死。 “振”同“赈”,赈济

四、齐声诵读课文一遍,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试简要概括其内容。

明确:全文共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一至二自然段),卧薪尝胆(第三至四自然段),胜而灭吴(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五、讲读第一部分

(一)学生自译此部分,解答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疑难处。

难词难句解析:

1、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之上。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2、 乃(于是、就)号令三军(古时军队大多氛围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也泛指军队。)

3、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使动用法,使之撤退)吴者,吾与之共知(动词,主管、管理)越国之政(朝政、政权)

4、 贾人夏则资(动词,积蓄,储备。文中是早作准备之意)皮,旱则资舟,水(用作动词,发大水)则资车,以(目的连词,来)待乏(物质匮乏的时候)也。

5、 夫虽(即使)无四方之忧,然(转折连词,然而、但是)谋臣与爪牙(指勇猛的将士)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6、 今君王既(已经)栖于会稽之上,然后(这样以后)乃求谋臣,无乃后(晚)乎?(无乃……乎:固定句式,岂不是……吗?表反问的句式)

7、 苟(如果)得闻子大夫(即大夫,子是加在人名或官名之前的尊敬之词)之言,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后,即有什么晚的)

8、 遂使之行成(求和,成,和)于吴

9、 子胥谏曰:“不可(与之成)!”省略句

10、夫上(高)党(所、处、地)之国,我攻而胜之

11、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使动词,使服从)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讲和)而去(使动词,使离开)之

(二)讨论:

1、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 越王勾践和吴王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确: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 文种对勾践提出了怎样的批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批评的?

(明确:批评勾践平时不注意任用谋臣与武将,而到兵临城下时才想到寻找有用之才,为时已晚。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用贾人与蓑笠作比。)

4、 伍子胥反对议和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明确:吴月两国是世代的仇敌;吴越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国不能并存;吴国占据中原无利可图,而占据越地则得益非浅。)

5、 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王与之成而去)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第二、三部分;概括评析人物形象;归纳全文中心与写作特点。

一、讲读第二部分

(一)疑难字词句疏通

1、 勾践说于国人曰shui 劝说

2、 寡人不知其(自己)力之不足也,而(却)又与大国执雠(结仇),以(导致,以致)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改变治国政策)【省略句】。

3、 吊忧者(慰问)

4、 去民之所恶(厌恶)

5、 然后卑(恭卑)事(服事)夫差

6、 宦(帝王的仆隶,这里名词用作使动词,“使……为宦)士三百人于(到)吴

7、 四方之民归(归附)之,若(像什么一样)水之归也

8、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二三子”,春秋时表复数的习惯用语,相当于“你们”“诸位”“各位”等)夫妇以蕃(生息,繁殖)

9、 其达(明智达理)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漂亮的衣服穿,让他们吃饱饭。)

10、 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礼,礼遇)

(二)讨论:

1、 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2、 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提示: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3、 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不食,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 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提示: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士。轻徭薄赋,整肃军纪。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三败吴国)

二、讲读第三部分

(一)疑难字词句疏通

1、 昔者(从前)夫差耻(侮辱、羞辱;另解:原为形容词,现作使动词,“使吾君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克制)矣,请报(报仇)之

2、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怎么能不知道羞耻呢)请姑(暂时)无庸(用)战!

3、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请允许我们再打一战)

4、 勾践既许之,乃致(招致,召集)其众而誓之

5、 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思想行为)之少耻(缺少知耻的精神)也

6、 今寡人将助(帮助,顺应)天灭之。吾不与(赞成)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同进同退,旅;俱)。

7、 如此,则有常(规定的)刑 就会有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8、 果行(果断地这样做(伐吴)),国人皆劝(劝勉鼓励)

(二)讨论: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 1 因为勾践与民休息、体恤百姓的措施,深得民心;越国国力大增,百姓忠君爱国;越国上下精诚团结,雪耻心切。 2 根本原因是勾践忍辱负重,全国同仇敌忾。具体而言:勾践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他认为只有民心所向,才能无敌于天下,因此,他能够尊重民意,依靠民力,与百姓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于是,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勾践有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面对强敌,他毫不畏惧,坚持反攻复国的目标,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终于复仇雪耻。勾践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2、越国灭吴经过了哪几次战争?(明确:三次,即课文最后一句: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三、总结全文

(一)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 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亡吴国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2、 本文塑造了一组形象鲜明生动的人物,试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他们的思想性格特点。

(明确:

勾践:一代开明圣贤的明君。他胸怀大志,不忘国耻,有胆有识,处变不惊;知人善任,勇于自责,能屈能伸,奋发图强;抚慰百姓,深得民心。

夫差:一个有勇少谋的昏君。他优柔寡断,刚愎自用,骄矜自满,不纳忠言,听信佞臣,终于错失良机,埋下祸根。

文种:一个治乱之贤臣。他耿直坦率,忠贞自负,足智多谋,长于辞令。

子胥:一个失败的忠臣。他忠心耿耿,力谏君主,观察敏锐,分析深刻,但缺乏进谏之艺术,又遇上惑于谗臣的昏君,一片苦心付之东流。

伯嚭:一个色令智昏的奸佞之臣。他置自己的职责于脑后,贪图越国美女,巧言惑君,帮助越国“行成于吴”,成为吴国灭亡的千古罪人。)

3、 分析本文详略取舍上的特点。(提问:文章标题为“勾践灭吴”,那么,全文的重点是否在于“灭吴”之战?)

(明确:吴越战争的具体情节不是作者所要反映的内容,因此文中隐去了吴越五湖之战、勾践被打败这一段史实:对于越国反攻过程中数年发生的几次战争,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和谈备战是作者要重点表现的,因此不惜笔墨放开去写。写和谈,各色人等纷纷出场,文势跌宕,高潮迭起。写备战,从人力物力两方面写,人力一面写得尤为详细,如婚娶的具体规定,奖励剩余的具体措施等,无不如实笔录。从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勾践灭吴,事有必然;夫差覆亡,无法逆转。)

4、 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 1 叙述语言古朴简明,点到即止,绝无赘言; 2 人物语言个性鲜明,旁征博引,巧譬善喻; 3 人物对话曲折尽情,起到了推进事态发展与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4 人物语言切合特定环境与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例如:勾践只有在兵败国危以后才会亲切地称三军将士为“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并提出谁能退吴,便与他一道分享国家权力。再如文种作为治乱之贤臣,忠心耿耿,才敢于对勾践提出批评。而伍子胥、老谋深算,富有远见,才会入木三分地剖析不可与越国议和的理由。)

四、布置作业

教案点评:

本教案的教学过程安排的合理恰当。先介绍《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再通过对文言语言的理解,感知文意。最后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由浅入深,水到渠成。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