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中学模拟试题>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深度预测卷及答案(4)

来源:233网校 2015年6月11日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略。
2.D[解析]略。
3.C[解析]美术是一种艺术,美育是关于美的教育,艺术也是美的,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所以本题选C。
4.A[解析]米勒是10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米勒因此被称为“伟大的农民画家”。
5.B[解析]立方体的三要素指的是长度、纯度、深度,没有明度,所以本题选B。
6.C[解析]略。
7.C[解析]法国雕塑家罗丹为了纪念文学家巴尔扎克,创作了雕塑《巴尔扎克》。
8.C[解析]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
9.A[解析]《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所以本题选A。
10.B[解析]永乐宫壁画是我国古代壁画的奇葩。它位于山西省的永乐宫,是艺术价值极高的精美的大型壁画,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
11.A[解析]略。
12.B[解析]门采尔被称为“在历史画中运用现实主义方法的第一个画家”。他创作的12幅腓特烈组画,真实地再现了历史,一扫l9世纪上半叶德国画坛上的沉闷空气。
13.B[解析]石涛是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他认为书画作品应多采素材,多观事物,才能
迸发灵感,创出奇妙之作。因而应“搜尽奇峰”。但画作亦应多磨多练,于反复磨炼中不断摸索,以便将“搜尽奇峰,,所产生的创作灵感和意境淋漓尽致地展现于作品当中。这是在“打草稿,,的过程中逐渐凝练出的境界。懂得搜尽奇峰是懂得妙理,多打草图是能用苦功;妙理、苦功相结合,画乃大成。
14.C[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报考信息交流。
15.C[解析]通过“观摩”而“了解”,这是典型的“欣赏•评述”领域的活动。故本题选C。
16.B[解析]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表述,题干的表述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标。
17.B[解析]略。
18.A[解析]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19.C[解析]在“课程是经验”的新背景下,教材成为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其根本特征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而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
20.C[解析]新课程除了体现出知识结构新,内容新之外,它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新。新旧课程观上的差异表现是:旧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知识、是教材;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而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的整合;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新课程奉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生本理念,而旧课程恰恰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忽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由于本质上的差别,课堂教学就出现不同的效果。
21.B[解析]为了更好地理解美术,人们做出了各种努力。由于美术是由人创造并最终服务于人类,所以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美术就被归入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并列。在这其中,又由于美术的塑造性而被称为造型艺术,与表演、诗歌、文学、音乐等艺术并列。但“造型艺术”这个概念也是有局限的,因为像舞蹈、戏剧、艺术体操等表演艺术也同样强调造型性。于是,人们又根据各个艺术门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点而把美术划分在“空间艺术”的范畴之内。
22.C[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新课程不论在课程结构上,还是在课程内容上都要充分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和综合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要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
23.A[解析]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一方面,教材编写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教材不断检验完善教材和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了验证和完善课程标准,教育部组织课程标准组编写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并在全国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通过使用新教材,实验区的教师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实质,同时又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课程标准奠定基础。
24.B[解析]略。
25.C[解析]新课程中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26.C[解析]课程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选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强调评价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二、简答题
27.[参考答案](1)审美人生观的基本内容是:
①人生的意识。人的生活应当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生活。
②人生的反思和反悔。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带有普遍性的生活。
③人生的价值。美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之一,最理想的人生是最美的人生。
(2)在美的问题上以人生为本,是因为:
①美学研究的根本愈来愈在于提高整个人生的境界。
②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关系中全面展开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等因素。
③以人生为本并融入创造论的做法,有其巨大的理论合理性。
28.[参考答案]红为忠,黄为残暴,蓝为草莽,白为奸,黑为正。
29.[参考答案]三大面是指受光面、背光面、反光面。素描时为了把握住对象的基本形
体,一般都把它归纳为三个基本的大面。把握住这三大面的明暗基本规律,就能比较准确地分析和表现对象细部的复杂形体变化,使画面突显立体感和空间感。五大调子是指亮面、灰面、明暗交界线、暗面、反光。五大调子在一幅画中起主导作用,它们之间的明暗对比、层次变化、强弱虚实等,直接关系到一幅作品的成败。三大面五大调子从大处着眼概括、归纳,有利于相对地表现形体的整体关系。
30.[参考答案]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之一。少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就表现出对艺术的热爱,有幸进入到“美第奇花园”,在那里接受了艺术训练的同时接触到了大量的艺术珍品。因此其早期的作品中就流露出不凡的气质。青年时代的米开朗基罗以一个《大卫》雕像震撼了当时的美术界,该作品中孕育着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强悍的力量感、阳刚感,昭示出崇高的美感。他的西斯廷天顶画《创世纪》气势磅礴、张力逼人。他的很多作品几乎都被世界美术界称为经典。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既不像达•芬奇那样充满科学精神和哲学思辨,又不像拉斐尔那样色彩柔美充满和谐,他作品中所展示的是满腔悲剧性的激情。他的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出现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映。他所体现出的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作用以及建功立业的能力,几乎成为西方美术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三、案例分析题
31.[参考答案]这位教师的做法是合理的。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可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进行教学。该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进行美术教学的方法。《春天的畅想》这一课题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加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参考答案]在美术课当中引入音乐元素是可行的。
因为音乐有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旋律,可以展现蓝天白云,也可以表现潺潺流水,它既可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情感,也可启迪学生艺术创作的灵感。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把音乐引入到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来,充分体现音乐和美术在审美教育中的不同,把音乐的美与美术的美融合一体,使课程的内容更充实。在课堂上通过音乐创设环境氛围,促使学生的感、知觉得到发展,并通过对音乐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另外,音乐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烘托气氛,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音乐在美术课堂上的应用是可行的。
四、教学设计题
33.[参考答案]
材料分析
通过欣赏《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中国美术史上的巨作,了解其创作过程,以及画家怎样通过独特的构思和艺术表现手法,有效融合塞北、江南、长江、长城的祖国风貌和四季的变化,凸显《沁园春•雪》的主题,使毛主席创作的诗词意境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同时该作品还有效融合了金陵画派代表画家傅抱石先生独创的“抱石皴”奔放、浓厚的风格,以及岭南画派代表画家关山月先生细致柔和的表现风格,将传统山水画中那种脱离尘世的清高改变为结合现实的歌颂。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山水画的样式。
教师引领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借助实景照片的对比创设欣赏情境,提高视觉感受,加强理解与评述能力,运用体验、比较等教学手段初步了解鉴赏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丰富学生的欣赏技巧,拓展评述内涵,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本领。通过欣赏、评述这幅作品充分发挥美术的熏陶作用,让学生产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自豪感,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产生离不开生活,以及创造性构思和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美术作品的产生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思路
七年级的学生在思维的逻辑性和统筹性上还略显稚嫩,虽然在对图形的感性认知上已有一定基础,但是教师仍应强化学生思维的感性特征,创设情感体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愉快的审美体验中逐渐熟悉运用基本的美术语言,了解图画中所涉及的艺术形式,理解作品中所承载的厚重的人文内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能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要想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在一节课中多设计几个教学高潮点,直线思维与发散思维同时强化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这幅画是一幅具有创造性的美术作品。在宏观认知上它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着厚重的历史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解读绘画构思与技巧的创新,还要了解到它创造性地展现了丰富的人文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1.教师活动: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为背景音乐,观看祖国壮丽山河的实景照片,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一起欣赏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细致观察。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活动:快速画出中国版图的轮廓线。
提出讨论:这样的图形作为歌颂祖国山川美景的图画可以吗?说说你的观点。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提问。
3.教师活动: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符号化的形象可以传递出山川美景吗?说说你的观点。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提问。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引发思辨精神,引入本课课题)
二、发展阶段
1.教师活动:提出设想,命题式地引导学生:刚才我们欣赏的毛主席诗词展现了恢宏的场景和豪迈的气概。要是让你把祖国的四季、南北的风光、长城内外、黄河长江组合到一幅画面上,你会不会觉得有难度呢?和同学们一起欣赏教材中的绘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教师介绍画幅尺寸、绘画技巧,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分析。
提问:(1)从构图角度分析,近景、中景、远景分别是什么?
(2)从色彩角度分析,画中是怎样体现出季节、时间段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提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学会用美术语言描述画面)
(3)图画中的形象分别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4)画家们是通过怎样的视角表现如此宏大的场景的?换种表现视角行不行?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提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
2.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块不同质地的石头,找几位同学触摸之后对其质感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理解画家对山石肌理感的表现。
(1)了解自然山石的幻化——抱石皴”法。
(2)分析红日的霞光对画面整体气氛的烘托作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体验“肌理”的含义,回答提问。
(设计意图:逐步提高视觉感受,提高对作品的理解与表述能力)
(三)展示与讲评阶段
教师活动:在古画论里,绘画有着“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作用,而现代的新山水画在与人文环境的关系中,有哪些价值上的创新呢?以该作品为例,试做讨论。
1.再现伟人诗词的豪迈,歌颂革命气概。
2.作品与所处环境和谐统一,深化主题。
3.这幅传世之作的诞生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提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四)收尾与整理阶段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活动一:结合本课所欣赏的美术作品,谈一谈自己怎么理解美术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提问。
(设计意图:拓展思路,评价教学效果,深化对美术作品表现性手法的感悟)
三、课后拓展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齐白石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体味山水画的意境,理解“笔墨当随时代”的意义,以及命题创作中的巧思与独特技巧表现。课后写出一篇欣赏感悟。
学生活动:细致观察,积极思考,撰写文章
(设计意图:深化对美术富于创造力表现的理解,拓展视野,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兴趣)

专题推荐:中学试题通关特训 10套2015年《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考题

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学习交流平台:新浪微博 | 微信:jiaoshi_233 | QQ群 加入我们,分享学习乐趣!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