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中学心理学辅导

浙江省200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资料一

来源:233网校 2009年10月13日

52、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53、个别智力测验(2004.10):指那种同一时间内主试者只能对一个受测者进行施测的测验。

54、信度(2003.10):即可靠性,指多次测验的一致性程度。

55、效度(2005.10):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56、常模(2004.1)(2004.4):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57、智商(2007.10):智力商数,表示儿童的智力水平。

58、*比率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比率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

59、*离差智商: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X-MX)/S

60、性向测验: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

61、成就测验(成绩测验):主要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由于它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工作中,因此,有时也被称为教育测验

62、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63、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64、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65、诱因: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66、内部动机(2004.1)(2004.10)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67、外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

68、成长动机(2006.4):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69、社会性动机:是以社会文化为需要的动机。

70、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71、 应激(2005.4):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72、*交往动机(2006.10):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交往动机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73、*成就动机(2007.10):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它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74、*工作动机:是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四个理论--X理论、Y理论、V理论和Z理论 )

75、人格(2003.4):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76、气质(2007.10):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77、性格: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它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上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来源:考

78、认知方式(2003.10):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79、 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

80、从众(2004.1)(2005.10):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81、包容需要(2006.4)

82、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

83、社会助长(2005.4):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84、社会堕化: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85、去个性化: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

86、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87、心理健康(2002.10):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88、压力(2007.10):也叫应激,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剌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89、 挫折(2003.4)(2003.10)(2007.4):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90、焦虑障碍:就是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

91、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常见的由压抑、抑制、否认、转移、退行、投射、补偿、合理化、反向、文饰等。

92、压力源: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

93、社会性压力源(2006.4):主要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

94、文化性压力源:最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即从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使人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压力。

95、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96、心理发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其一是动物种系进化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其二是指民族心理的发展,即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其三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97、年龄特征(2006.10):个体生理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有重要的特殊的矛盾和质的特点。

98、关键期(关键年龄2006.4):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99、横断研究法(2005.4):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100、纵向研究法(2005.10):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101、自我意识:指个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最自己机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102、 道德认知 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