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小学心理学辅导

2011年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讲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来源:233网校 2010年12月11日

第三节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的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认识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意志成分。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三)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
(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三、社会性发展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方面。
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应。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这样几个趋势:从表面到内部,从简单到复杂,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