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中学心理学辅导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讲义:知识的保持

来源:233网校 2010年2月4日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知识的保持是通过记忆来实现的。学生对知识理解后能否得到保持、能否备以待用,将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对新知识的学习。

一、记忆的概述
(一)记忆
记忆是人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记忆是人们所熟悉的心理活动,它是我们在过去的生活实践中认识过的事物或做过的事情在头脑中遗留的印迹。人们感知过的事物,如生物教师领学生观察过的动植物;思考过的问题,如物理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过的科技问题和原理;体验过的情感,如政治教师讲述革命斗争史时激起的情绪体验;学过的动作,如体育教师教过的体操动作等,都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印迹,并在相应的刺激影响下重新呈现出来,这些都是记忆。所以,凡是人们听过的谈话,看过的东西,做过的事情,阅读过的文件,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等等,都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会铭刻并保存在头脑中,以后还能够把它重现出来。
学生的学习是离不开记忆的。学习的结果是新经验的获得,而新经验的保持,就有赖于记忆。学生学习识字,必须记忆字形、字音、字义;学习数学,必须记忆数字、计算方法、度量衡的单位、计算公式等;学习动植物学,必须记忆动植物的名称、构造、机能等。这些知识是智力发展、推理思考的基础。人们通过记忆不仅把感知的材料储存起来,同时也借助于“词”把思维的结果保存起来。通过记忆,人们既可以积累个人的直接经验,又可以利用社会或别人的间接经验来武装自己。人的认识只有通过记忆过程所积累的材料,才能形成和不断发展。人们的一切活动,从简单的认识、行动到复杂的学习和劳动,都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没有记忆,人也不可能产生情感和意志。可见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记忆。
(二)记忆过程的分析
记忆的基本过程为识记和回忆。“记”就是记下来,“忆”就是回忆起来,又记又回忆,就是记忆的过程。心理学上把“记”和“忆”的过程又分为四方面:“记”是指识记和保持;“忆”就是再认和回忆。
识记通常是一种反复的感知过程。通过识记在大脑中留下较深的印迹,形成比较巩固的联系。识记是在感知、动作的过程中进行的,它是认识和记住事物的特点以及事物间的联系,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观点看,识记就是接受输入的信息。
保持是通过识记对头脑中形成的事物的映象和联系加以保存和巩固。保持是识记的延续,是把识记下来的事物保留在头脑中,使它不忘记,这是巩固知识的手段。从信息论的观点看,保持就是信息的编码和储存。
识记与保持得怎么样,只有通过再认和回忆两种形式才能反映出来。再认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面前,感到熟悉,确认是以前识记过的。回忆则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当前并未出现,但能够把过去对它的反映重新呈现出来。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再认和回忆是信息的提取。再认和回忆的区别在于:再认是在重新遇到某个客体重新感知它的时候发生的;回忆则是客体不在当前的时候发生的。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的。一般说来,识记是保持的前提,识记得好,保持才可能牢固,以后再认和回忆也就容易。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必要条件;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与证明,同时还能加强识记和保持。所以学生对知识的保持,首先应该在学习时识记好,其次在识记后还要经常通过复习,使之得到再认与回忆的机会。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学生记英语单词map(地图),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使map和地图建立起比较巩固的联系;保持是把这种联系保存和巩固在头脑里;以后在许多单词中认出map是地图,这就是再认;如果学生自己能够默写出map是地图,这就是成功的回忆。所以,记忆是识记、保持、再认、回忆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三)记忆的分类
记忆的分类很多。从记忆的内容上分,有感知形象记忆,如游过北海公园,想起白塔的形象,是形象的记忆;语词概念的记忆,如逻辑、理性等意义的记忆是概念的记忆;情绪的记忆,如听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声感到兴奋鼓舞,听到周总理逝世播出的哀乐,那种悲痛的心情,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等,都是情绪的记忆;还有运动记忆,多年前学会的打字、游泳、跳箱等现在还会做,这就是运动记忆。
从记忆的目的性来分,记忆分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两种。没有预定目的,不采取任何记忆的方法,也不需要特别的主观努力的记忆是无意记忆。人有许多知识是由无意记忆积累起来的。如关于居住地点附近的情况,许多日常的生活经验、谚语、传说、故事等,在接触时都没有意图记忆它们,却自然留下印象,成了个人知识经验的组成部分。人所接受的教育活动中的许多内容,也是通过无意记忆而接受的。有意记忆与无意记忆恰恰相反,它是具有自觉性的,采取一定的记忆方法,在必要时还要作出某些主观努力的一种记忆。
有意记忆又分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两种。机械记忆是不需要或很少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也不要采取多种多样的记忆方法的一种记忆,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死记硬背。它是简单重复学习材料,直到材料丝毫不变地记住为止。例如,历史年代、人名、地名、电话号码、外语单词、河流长度的里数……这些材料本身没有什么内在联系,一般就只能机械地重复多次并常常运用才能记住。其基本条件是复习。
意义记忆是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也要求采取多种多样的记忆方法的一种记忆。换句话说,就是对材料的意义有一定理解的记忆。比如,“攀”字,笔划多,年幼的学生不易记住,老师就要把它与一定的意义结合起来。攀登高峰,山上有很多树林,树林里有很多树杈,攀高峰时必须要用大手,才有劲,才能攀上去。这样讲解学生就容易记住。此外,如定理、定义、规律或文学艺术作品等等,只有懂得了它们的意义,才能比较容易地记住。意义记忆的基本条件是理解。
按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指对事物的感知觉停止后所产生的印迹持续一瞬间就急速消失的记忆(保持时间在一二秒钟以内)。例如,电影一张张静止的画面所以被看成是动的,就是靠瞬时记忆。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20以内的加减法卡片的出现,也是瞬时记忆的表现。
短时记忆是在瞬时记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保持时间比瞬时记忆要长,但也只在一二分钟左右。例如,学生在演算时,对进位加法和减法中错位、进位的数字记忆,就是靠短时记忆;对于只要打一次电话的电话号码,在查阅了电话簿后,能立即根据记忆拨出号码,但事后往往就不再记得了。这就是短时记忆的现象。
短时记忆与瞬时记忆,除了在持续时间上的不同外,还有两点不同:短时记忆的内容是人充分意识到的,而瞬时记忆的内容是人未充分意识到的;短时记忆能因人的多次反复练习而加强,瞬时记忆却难免要急速消失。
短时记忆又可以转化为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很久,以至终生不忘的记忆。对于短时记忆的材料,通常要通过有意、无意的各种形式的重复,包括复习、练习等,才能转变为长时记忆而被保持下来。比如,某个电话号码如果经常使用它,就会在记忆中保存下来。当然,有些特别深刻的印象,也可能是一次形成的。
上述的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等三种类型的记忆,其实是记忆发展的三个阶段。它们各有相应的生理机制。根据有关研究认为:瞬时记忆是在感觉通道的末端,短时记忆是在大脑皮层部分,长时记忆是在大脑皮层下中枢等,它们是在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上完成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很好地注意到记忆的这些阶段的特点。尽量使学生的记忆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
记忆是知识巩固的唯一心理因素,没有必要的知识巩固,教学工作就无法开展;记忆又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记忆就没有感知、想象和思维,甚至连情感,意志也没有。而教学的效果有赖于学生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因而,不能忽视记忆在教学中的作用。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