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中学学科知识历年真题>化学学科真题

2019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初中化学

来源:233网校 2019年3月9日

2019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初中化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恩格斯认为“把化学确立为科学”的科学家是(     )。

A.阿伏加德罗

B.波义耳

C.道尔顿

D.拉瓦锡

2.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

11.依据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化学概念内容的编写要体现(     )。

①直观性

②关联性

③学术性

④发展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化学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是(     )。

①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②考试的要求和需要

③化学学科的特征

④学生发展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B.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C.教学目标是对学习结果的预期

D.教学目标是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

14.从知识分类来看,配平化学方程式属于(     )。

A.化学事实性知识

B.化学理论性知识

C.化学技能性知识

D.化学情意性知识

15.在化学课堂上,有些同学只喜欢观看教师所做的演示实验。这种兴趣属于(     )。

A.感知兴趣

B.操作兴趣

C.探究兴趣

D.创造兴趣

16.“结构决定性质”是人们认识物质过程中获得的一条规律。下列事实不能用这一规律解释的是(     )。

A.卤素元素的单质性质相似

B.镁与不同浓度盐酸反应的速率不同

C.乙醇和甲醇都能发生酯化反应

D.金刚石与石墨硬度不同

17.关于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表述正确的是(     )。

A.科学探究中应该将实验和推理、判断相结合

B.科学探究只能通过实验获取事实和证据

C.科学探究的问题应该来源于实验

D.科学探究的各环节都应该围绕实验展开

18.《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化学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

的学习情景”。据此,下列学习情景创设最为合理的是(     )。

A.用“死狗}同”故事引出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学习

B.用烟花仓库爆炸的新闻事件引出“燃烧与灭火”课题

C.用氢氧化钠溶液腐蚀鸡爪实验引出氢氧化钠性质的学习

D.用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引出溶液内容的学习

19.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属于(     )。

A.终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

20.下列评价方式符合现行中学化学课程评价理念的是(     )。

①统一评价标准,进行定量评价

②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

③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④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方式多样化

A.①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曾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可见,想要学好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是必要的基本能力,而且,学生的实验观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问题:

(1)与科学研究中的实验观察相比,学生的实验观察具有怎样的特殊性?(6分)

(2)学生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应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2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化学学习包括三大领域:可观察现象的宏观世界;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构成的微观世界;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元素符号等构成的符号世界。因此,我国化学课程强调要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建立起宏观、微观与符号之间的联系。

问题:

(1)请以氯化钠为例说明化学知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三个方面的体现。(6分)

(2)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利用宏观、微观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开展教学?(7分)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头脑中会存着一些相关概念,其中有些是模糊甚至是错误的,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研究者将这类概念称为前概念。某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纯净物概念教学前,为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设计了以下测试题,并对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了统计。

图片.png

【环节10】提出问题:……

问题:

(1)分析该案例中【环节2】所提出问题的优点和不足。(10分)

(2)请解释舞台上利用干冰产生“云雾缭绕”现象的原理。(4分)

(3)【环节9】中事实可以作为哪些二氧化碳性质教学的引入?(2分)并请据此设计两个问题。(4分)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25.缺

参考答案:

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

17.【答案】A。解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8年版)》中明确提出,“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故本题选A。

18.【答案】C。解析:题干说化学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建的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故本题选C。

19.【答案】A。解析:终结性评价又称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属于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常模参照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均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然后把该群体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劣。故本题选A。

20.【答案】C。解析: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故本题选C。

二、简答题

21.【参考答案】

(1)①在学生实验中,实验现象必须明显易于观察,明显的实验现象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②在学生实验中,学生不仅会观察实验现象,也会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因此教师在进行操作时,一定要注意自身的操作规范,言传身教。③在学生实验中,要注重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明显的实验现象能给学生以生动的直观印象,但只有通过思维才能完成认识上的飞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积极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④在学生实验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实验观察。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从多方面进行观察,加强对实验现象的认识。⑤在学生实验中,要强调观察的安全性。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实验观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强调观察的位置角度,注意实验安全。

(2)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观察的客观性。即实事求是地记录、描述观察结果。

②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③观察的系统性。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有序地进行观察,多侧面地获取化学现象信息,从而形成整体的印象。

④观察的敏锐性。能够抓住化学变化中稍纵即逝的现象。

⑤观察的理解性,即思维性。能够积极开动脑筋,使观察更深刻、全面。

⑥观察的审美性。能够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和情趣去观察实验室和大自然中物质及其变化的奇异现象。

22.【参考答案】

(1)宏观、微观、符号是研究化学知识的三大重要领域。下面以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来说明化学知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三个方面的具体体现。

宏观上:先从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实验现象人手,观察燃烧发出的黄光以及生成的白色固体物质,引导学生获得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外在现象感知,形成对这一过程的宏观表征认识。宏观上钠与氯气反应生成了氯化钠。

微观上:给出该反应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用稳定结构的微观表征来揭示实质。微观上钠原子最外层的1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层上,二者都形成相对稳定的8电子结构。

化学符号表征:确定氯化钠的化学式,用符号表达式表示氯化钠的生成反应,实现从微观到符号和从宏观占檄到符

图片.png

三、诊断题

23.【参考答案】

(1)调查法、访谈法。

(2)部分学生对该题解答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不清楚各选项物质的成分,另一方面是对纯净物的概念理解存在误区。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学生误选B项的原因可能是误认为洁净的物质就是纯净物,对纯净物的概念理解存在误区;学生误选C、D两项的原因可能是对白酒、天然气的成分不清楚,认为白酒就是酒精的单一物质,天然气就是甲烷,从而导致答题错误。

(3)错误前概念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先人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②知识的负迁移和原有概念的局限性;③由语词带来的曲解;④进行不正当的类比。

(4)①了解学生前概念。例如,在纯净物教学开始前,可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学生对于纯净物这一概念的认识。②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例如,很多学生认为冰水混合物是混合物,针对这一错误概念,教师可将一烧杯的冰水混合物当堂加热,待冰全部融化后,再问学生这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以此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③以实验验证、概念重释、比较鉴别等方式纠正前概念中的错误成分。例如,很多学生认为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针对这一错误概念,教师可以通过空气的分离实验来帮助学生纠正概念中的错误成分。④鼓励学生对科学概念评论,形成新的概念图式。

四、案例分析题

24.【参考答案】

(1)优点:

①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首先,舞台“云雾缭绕”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从常识中知道其主要成分是干冰;其次,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在九年级上册“空气”这一节已经学习过。

②提问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温室效应、雪碧中的气体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③问题具体明确。该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指向性明确,表达简明准确。

④提问具有引导启发性。该教师提出的问题,从“云雾缭绕”到二氧化碳的来源、消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逐渐过渡,具有引导性,启发学生的思考。不足:

①问题数量过多,学生来不及思考;每个问题没有明确解决。

②没有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提问问题过于频繁和集中,应该按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比如在枯燥处提问,在前后知识衔接处提问。

③问题层次性不清晰。例如,该教师在提出温室效应时,转而提出雪碧中冒出的气体,应该将二氧化碳对人类的影响和温室效应放在一起提问。整体将提出的问题分类,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再N--氧化碳的应用等。

(2)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的熔沸点较低,放置在舞台上时,室温高于干冰的熔沸点,干冰直接升华,由固态变为气态。同时,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会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液滴,因此就呈现了“云雾缭绕”的现象。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①为什么地窖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地窖口含量高?

②为什么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导致生命危险?

五、教学设计题

25.缺

微信扫码下面二维码进入教师资格微信学习群。

233网校教师资格证微信学习群

考试题库>>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试题免费刷

考资料>>教师资格证各科思维导图下载

零基础如何备考?233网校零基础取证班购课即送教材,5大基础班级教学,给您备考指路,免费试听>>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