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中级经济师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相关课程

本视频可免费试听30秒,看完整版请购买课程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考点解析

所属考试:中级经济师
授课老师:徐雨光
所属科目:中级金融
考点标签: 理解
所属章节:第九章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第二节 货币政策/我国的货币政策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介绍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②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③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④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⑤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⑥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1)存款准备金: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2)再贴现与再贷款:
再贴现: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贴现总量及利率,明确再贴现票据选择,达到吞吐基础货币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的,同时发挥调整信贷结构的功能。
再贷款: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贷款的总量及利率,吞吐基础货币,促进实现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目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和信贷投向。

(3)公开市场操作: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回购交易】

①正回购(先卖后买):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是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

②逆回购(先买后卖):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为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现券交易】

①现券买断:为人民银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

②现券卖断:为人民银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

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央行票据由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市场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采用价格招标的方式贴现发行,发行的对象是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

2、创新性的货币工具

(1)常备借贷便利(SLF)

中央银行通常综合运用常备借贷便利与公开市场操作两大类货币政策工具管理流动性。

特点:

①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

②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

③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2)中期借贷便利(MLF)

作用:补充基础货币,有利于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稳定增长,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
中期借贷便利以质押方式发放,合格质押品包括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

专题更新时间:2023/12/29 15:31:54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考点试题

单选题 1.中期借贷便利作为人民银行新创设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发放方式是()。
A . 担保方式
B . 质押方式
C . 信用方式
D . 抵押方式
去答题练习
单选题 2.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创设央行票据互换工具的主要作用是(  )
A . 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
B . 满足商业银行临时流动性需求
C . 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以补充资本
D . 加大金融直接支持中小企业力度
去答题练习
多选题 3.关于人民银行常备借贷便利(SLF)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 又称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
B . 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
C . 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
D . 是中央银行管理流动性的重要工具
E . 向商业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
去答题练习
单选题 4. 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这种交易行为称为(  )。
A . 现券买断
B . 现券卖断
C . 正回购
D . 逆回购
去答题练习
单选题 5.中国人民银行创设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发放的方式是()。
A . 信用方式
B . 抵押方式
C . 质押方式
D . 保证方式
去答题练习

大咖讲解: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徐雨光
银行从业
中级经济师
美国经济学硕士。任职于某高校金融系,主要教学及研究方向为投资理财,对热点考点把握准确,讲课生动,深入浅出,深受学员喜爱。
查看老师课程
孙墨
中级经济师
初级经济师
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专业,税务师,专注财税金融领域的教学研究多年,曾从事实务工作十余年,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战结合经验。
查看老师课程
相关知识点推荐
高频

货币政策概述

货币政策概述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其特征

含义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

构成要素: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等。

基本特征

(1)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
(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3)货币政策主要是间接调控政策。
(4)货币政策是长期连续的经济政策。

类型

扩张性货币政策:指央行通过降低利率,扩大信贷,增加货币供给,从而增加投资,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

主要措施:  

  1.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  降低再贴现利率。
  3.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也可用“道义劝告”方式来影响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增加放款,以增加货币供应量。

紧缩性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利率,紧缩信贷,减少货币供给,从而抑制投资,压缩总需求,防止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8年初我国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的特殊背景下提出。)
“稳健”体现的是对货币政策所做的原则性规定和对总体趋势的把握,而不是针对货币政策操作层面(如积极或紧缩的)的提法。
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和强调货币信贷增长要与国民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协调关系,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如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可以有不同的操作特点和操作方式。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操作层面灵活地实行适时适度放松或收紧银根的货币政策措施。

(二)金融宏观调控机制

1、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构成要素
金融宏观调控机制:指中央银行在一定市场环境下通过实施相关货币政策,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市场机制及其作用过程。含义:金融宏观调控的传导机制调控机制。 

构成要素

内容

调控主体

中央银行

调控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

操作目标

短期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基础货币

中介指标

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调控客体

企业与居民(通过影响企业与居民的投资和消费行为)

最终目标

总供求与总需求的对比以及相关四大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的四大政策目标: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反馈信号

市场利率与市场价格

2、金融宏观调控的领域和阶段

两个领域

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央银行操作货币政策对一阶变量基础货币的直接控制。

第二阶段: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对二阶变量货币供应量产生间接控制作用。
第三阶段:由二阶货币供应量变化间接影响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高频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最终目标体系

物价稳定

指经济运行中物价总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波动,进而维持国内币值的稳定。
(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
一般认为物价上涨率在4%以下比较合理。

充分就业

指有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在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并不等于社会劳动力的100%就业,通常是将两种失业排除在外:

①摩擦性失业:即有短期劳动力供求失调或季节性原因而造成的失业;

②自愿失业:即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

失业率:社会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人数之比。一般5%以下的失业率即为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指国民生产总值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不要停滞,更不能出现负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指国家国际收支中的收入和支出处于基本持平的状态。
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静态平衡:一个年度周期内的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平衡,只要年度末的国际收支数额基本持平,就称之为平衡。
动态平衡:一定时期(3、5年)的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平衡。

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大顺差→货币供给↑、商品供不应求→物价↑
大逆差→国内商品过剩→经济增长停滞(重点调节)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
(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新西兰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失业率与物价上涨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采取减少失业或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就可能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反之,为了降低物价上涨率或稳定物价,就往往得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稳定物价→紧缩银根→经济增长率下降
(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通货膨胀→外国资本流入→弥补国际(贸易)收支逆差
只有在各国保持大体相同的物价稳定标准时,物价稳定才可能与国际收支平衡同时存在,但机会较少。

(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国际收支逆差
国际收支逆差→降低国内需求、减少进口→经济增长率下降

3、货币政策目标的组合

①侧重于稳定物价目标,期望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

②侧重于经济增长日标,期望实现高通货膨胀的高经济增长;

③兼顾稳定与增长,期望获得低通货膨胀的适度经济增长。

前两项为政策的单一目标,后一项为政策的双重目标。

单一的反通货膨胀政策是以单纯追求物价稳定为目标,为实现物价的稳定可以不惜牺牲经济增长;

稳定与增长并重的政策以同时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和稳定的货币环境为目标,期望实现低通货膨胀的高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取的、能够通过金融途径影响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经济手段。货币政策工具一般体现为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定义

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内,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控制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改变货币乘数,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主要内容

(1)规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2)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3)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构成。

(4)规定存款准备金提取的时间。

作用途径

(1)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反向作用)
(2)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反向作用)
(3)宣示效果。

优点

(1)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易实施;

(2)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必须立即执行;
(3)对松紧信用较公平,一旦变动,能同时影响所有的金融机构。

缺点

(1)作用猛烈,缺乏弹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
(2)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超额准备金的影响。

2、再贴现政策

定义

商业银行以未到期、合格的客户贴现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

主要内容

(1)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借贷中央银行资金的成本;
(2)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票据种类、申请机构区别对待)。

作用途径

①借款成本效果。②宣示效果。③结构调节效果。

运用前提

(1)在金融领域,以票据业务进行融资是融资主要方式之一;

(2)金融机构要以再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借款;

(3)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

优点

(1)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
(2)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更机动、灵活,可调节货币供应量,还可以调节货币供给结构;
(3)以票据融资,风险较小。

缺点

再贴现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

3、公开市场操作

定义

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或中央银行票据等有价证券,影响基础货币和市场利率的行为。

作用途径

(1)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经济。

(2)通过影响银行存款准备金来影响经济。

运用条件

(1)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都须持有相当数量的有价证券;

(2)要具有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
(3)信用制度健全。

优点

(1)主动权在中央银行,不像再贴现政策那样被动;
(2)富有弹性,可对货币进行微调,也可大调,但不会像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作用猛烈;

(3)中央银行买卖证券可同时交叉进行,故很容易逆向修正货币政策,可以连续进行,能补充存款准备金、再贴现这两个非连续性政策工具实施前后的效果不足;

(4)根据证券市场供求波动,主动买卖证券,可以起稳定证券市场的作用。

缺点

(1)从政策实施到影响最终目标,时滞较长;
(2)干扰其实施效果的因素比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多,往往带来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

4、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消费者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以抑制或刺激消费需求,进而影响经济。

(2)不动产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就金融机构对客户购买房地产等方面放款的限制措施,抑制房地产及其他不动产的交易投机。

(3)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所采取的优惠措施。

直接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控制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

(1)贷款限额:即中央银行可以对各商业银行规定贷款的最高限额,以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也可规定商业银行某类贷款的最高限额,以控制某些部门发展过热。

(2)利率限制:即中央银行规定存款利率的上限,规定贷款利率的下限,以限制商业银行恶性竞争,造成金融混乱、经营不善而破产倒闭,或牟取暴利。

(3)流动性比率:即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全部资产中流动性资产所占的比重。(提高安全性)

(4)直接干预:即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进行合理干预。如限制放款的额度和范围,干涉吸收活期存款,对经营管理不当者拒绝再贴现或采取较高的惩罚性利率等。

(其中规定存贷款最高利率限制,是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如1986年以前美国的“Q”条例。)

间接信用指导

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1)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或指示,与各金融机构负责人面谈,劝告其遵守政府政策并自动采取贯彻政策的相应措施。

(2)窗口指导: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商业银行提出的贷款增减建议。(窗口指导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影响力往往较大。)

 

高频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中介指标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货币的传导机制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或手段影响中介指标,进而对总体经济活动发挥作用的途径和过程。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其最初的思路为:货币政策的作用首先是改变货币市场的均衡,然后改变利率,进而改变实体经济领域的均衡。

过程:货币供应量M→利率r→投资I→总支出E→总收入Y 

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则强调货币供应量变动直接影响名义收入。
货币供应量→总支出→投资→名义收入(价格×实际产出):M → E → I → y

(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指标
1、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又称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中间目标、中间变量等,它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操作目标)和货币政策目标变量(最终目标)之间的变量指标。

(2)功能:测度功能、传导功能、缓冲功能

(3)选择的标准: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2、货币政策可供选择的中介目标

中介目标

选择原因

利率(凯恩斯学派)

①可控性强;
②可观测;
③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强。

货币供应量(弗里德曼)

①可测性;
②可控性(间接控制);
③相关性。

3、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
操作指标也称近期目标,操作目标,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之间。
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1)短期利率:即能够反映市场短期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
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是使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中央银行调控短期利率的手段: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窗口。
(2)基础货币:指处于流通领域为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和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准备金总和。
(3)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当作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因为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一般较容易为中央银行测度、控制,并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

高频

我国的货币政策

(一)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实际上是以防通货膨胀为主的多目标制。)

(二)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②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③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④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⑤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⑥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1)存款准备金: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2)再贴现与再贷款:
再贴现: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贴现总量及利率,明确再贴现票据选择,达到吞吐基础货币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的,同时发挥调整信贷结构的功能。
再贷款: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贷款的总量及利率,吞吐基础货币,促进实现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目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和信贷投向。

(3)公开市场操作: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回购交易】

①正回购(先卖后买):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是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

②逆回购(先买后卖):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为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现券交易】

①现券买断:为人民银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

②现券卖断:为人民银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

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央行票据由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市场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采用价格招标的方式贴现发行,发行的对象是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

2、创新性的货币工具

(1)常备借贷便利(SLF)

中央银行通常综合运用常备借贷便利与公开市场操作两大类货币政策工具管理流动性。

特点:

①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

②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

③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2)中期借贷便利(MLF)

作用:补充基础货币,有利于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稳定增长,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
中期借贷便利以质押方式发放,合格质押品包括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

(本部分内容教材中列举了10种工具,此处不一一列举,建议结合徐雨光老师的教材精讲班了解即可。)

(三)近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实施情况

从2011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一直延续至今。虽然其间受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货币政策在不同阶段的实际操作中有“稳中偏紧”“稳中趋松”“稳健中性”“松紧适度”“灵活适度”等不同取向,但稳健的总基调始终不变。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 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于"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为重要抓手,强化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高频

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其特征

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其特征

含义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

构成要素: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等。

基本特征

(1)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
(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3)货币政策主要是间接调控政策。
(4)货币政策是长期连续的经济政策。

类型

扩张性货币政策:指央行通过降低利率,扩大信贷,增加货币供给,从而增加投资,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

主要措施:  

  1.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  降低再贴现利率。
  3.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也可用“道义劝告”方式来影响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增加放款,以增加货币供应量。

紧缩性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利率,紧缩信贷,减少货币供给,从而抑制投资,压缩总需求,防止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8年初我国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的特殊背景下提出。)
“稳健”体现的是对货币政策所做的原则性规定和对总体趋势的把握,而不是针对货币政策操作层面(如积极或紧缩的)的提法。
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和强调货币信贷增长要与国民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协调关系,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如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可以有不同的操作特点和操作方式。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操作层面灵活地实行适时适度放松或收紧银根的货币政策措施。

 

高频

金融宏观调控机制

1、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构成要素
金融宏观调控机制:指中央银行在一定市场环境下通过实施相关货币政策,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市场机制及其作用过程。含义:金融宏观调控的传导机制调控机制。 

构成要素

内容

调控主体

中央银行

调控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

操作目标

短期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基础货币

中介指标

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调控客体

企业与居民(通过影响企业与居民的投资和消费行为)

最终目标

总供求与总需求的对比以及相关四大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的四大政策目标: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反馈信号

市场利率与市场价格

2、金融宏观调控的领域和阶段

两个领域

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央银行操作货币政策对一阶变量基础货币的直接控制。

第二阶段: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对二阶变量货币供应量产生间接控制作用。
第三阶段:由二阶货币供应量变化间接影响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高频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最终目标体系

物价稳定

指经济运行中物价总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波动,进而维持国内币值的稳定。
(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
一般认为物价上涨率在4%以下比较合理。

充分就业

指有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在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并不等于社会劳动力的100%就业,通常是将两种失业排除在外:

①摩擦性失业:即有短期劳动力供求失调或季节性原因而造成的失业;

②自愿失业:即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

失业率:社会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人数之比。一般5%以下的失业率即为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指国民生产总值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不要停滞,更不能出现负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指国家国际收支中的收入和支出处于基本持平的状态。
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静态平衡:一个年度周期内的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平衡,只要年度末的国际收支数额基本持平,就称之为平衡。
动态平衡:一定时期(3、5年)的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平衡。

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大顺差→货币供给↑、商品供不应求→物价↑
大逆差→国内商品过剩→经济增长停滞(重点调节)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
(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新西兰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失业率与物价上涨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采取减少失业或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就可能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反之,为了降低物价上涨率或稳定物价,就往往得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稳定物价→紧缩银根→经济增长率下降
(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通货膨胀→外国资本流入→弥补国际(贸易)收支逆差
只有在各国保持大体相同的物价稳定标准时,物价稳定才可能与国际收支平衡同时存在,但机会较少。

(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国际收支逆差
国际收支逆差→降低国内需求、减少进口→经济增长率下降

3、货币政策目标的组合

①侧重于稳定物价目标,期望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

②侧重于经济增长日标,期望实现高通货膨胀的高经济增长;

③兼顾稳定与增长,期望获得低通货膨胀的适度经济增长。

前两项为政策的单一目标,后一项为政策的双重目标。

单一的反通货膨胀政策是以单纯追求物价稳定为目标,为实现物价的稳定可以不惜牺牲经济增长;

稳定与增长并重的政策以同时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和稳定的货币环境为目标,期望实现低通货膨胀的高经济增长。

高频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取的、能够通过金融途径影响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经济手段。货币政策工具一般体现为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定义

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内,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控制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改变货币乘数,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主要内容

(1)规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2)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3)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构成。

(4)规定存款准备金提取的时间。

作用途径

(1)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反向作用)
(2)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反向作用)
(3)宣示效果。

优点

(1)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易实施;

(2)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必须立即执行;
(3)对松紧信用较公平,一旦变动,能同时影响所有的金融机构。

缺点

(1)作用猛烈,缺乏弹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
(2)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超额准备金的影响。

2、再贴现政策

定义

商业银行以未到期、合格的客户贴现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

主要内容

(1)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借贷中央银行资金的成本;
(2)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票据种类、申请机构区别对待)。

作用途径

①借款成本效果。②宣示效果。③结构调节效果。

运用前提

(1)在金融领域,以票据业务进行融资是融资主要方式之一;

(2)金融机构要以再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借款;

(3)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

优点

(1)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
(2)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更机动、灵活,可调节货币供应量,还可以调节货币供给结构;
(3)以票据融资,风险较小。

缺点

再贴现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

3、公开市场操作

定义

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或中央银行票据等有价证券,影响基础货币和市场利率的行为。

作用途径

(1)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经济。

(2)通过影响银行存款准备金来影响经济。

运用条件

(1)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都须持有相当数量的有价证券;

(2)要具有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
(3)信用制度健全。

优点

(1)主动权在中央银行,不像再贴现政策那样被动;
(2)富有弹性,可对货币进行微调,也可大调,但不会像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作用猛烈;

(3)中央银行买卖证券可同时交叉进行,故很容易逆向修正货币政策,可以连续进行,能补充存款准备金、再贴现这两个非连续性政策工具实施前后的效果不足;

(4)根据证券市场供求波动,主动买卖证券,可以起稳定证券市场的作用。

缺点

(1)从政策实施到影响最终目标,时滞较长;
(2)干扰其实施效果的因素比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多,往往带来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

4、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消费者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以抑制或刺激消费需求,进而影响经济。

(2)不动产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就金融机构对客户购买房地产等方面放款的限制措施,抑制房地产及其他不动产的交易投机。

(3)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所采取的优惠措施。

直接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控制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

(1)贷款限额:即中央银行可以对各商业银行规定贷款的最高限额,以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也可规定商业银行某类贷款的最高限额,以控制某些部门发展过热。

(2)利率限制:即中央银行规定存款利率的上限,规定贷款利率的下限,以限制商业银行恶性竞争,造成金融混乱、经营不善而破产倒闭,或牟取暴利。

(3)流动性比率:即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全部资产中流动性资产所占的比重。(提高安全性)

(4)直接干预:即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进行合理干预。如限制放款的额度和范围,干涉吸收活期存款,对经营管理不当者拒绝再贴现或采取较高的惩罚性利率等。

(其中规定存贷款最高利率限制,是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如1986年以前美国的“Q”条例。)

间接信用指导

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1)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或指示,与各金融机构负责人面谈,劝告其遵守政府政策并自动采取贯彻政策的相应措施。

(2)窗口指导: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商业银行提出的贷款增减建议。(窗口指导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影响力往往较大。)

 

高频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货币的传导机制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或手段影响中介指标,进而对总体经济活动发挥作用的途径和过程。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其最初的思路为:货币政策的作用首先是改变货币市场的均衡,然后改变利率,进而改变实体经济领域的均衡。

过程:货币供应量M→利率r→投资I→总支出E→总收入Y 

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则强调货币供应量变动直接影响名义收入。
货币供应量→总支出→投资→名义收入(价格×实际产出):M → E → I → y

高频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指标

1、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又称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中间目标、中间变量等,它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操作目标)和货币政策目标变量(最终目标)之间的变量指标。

(2)功能:测度功能、传导功能、缓冲功能

(3)选择的标准: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2、货币政策可供选择的中介目标

中介目标

选择原因

利率(凯恩斯学派)

①可控性强;
②可观测;
③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强。

货币供应量(弗里德曼)

①可测性;
②可控性(间接控制);
③相关性。

3、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
操作指标也称近期目标,操作目标,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之间。
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1)短期利率:即能够反映市场短期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
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是使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中央银行调控短期利率的手段: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窗口。
(2)基础货币:指处于流通领域为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和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准备金总和。
(3)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当作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因为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一般较容易为中央银行测度、控制,并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

高频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实际上是以防通货膨胀为主的多目标制。)

高频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实施情况

从2011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一直延续至今。虽然其间受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货币政策在不同阶段的实际操作中有“稳中偏紧”“稳中趋松”“稳健中性”“松紧适度”“灵活适度”等不同取向,但稳健的总基调始终不变。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 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于"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为重要抓手,强化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