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 银行初级 > 初级《风险管理》 > 初级风险管理真题

初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真题汇编及答案(一)

来源:233网校 2017-06-24 00:00:00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公允价值定义为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可接受的资产或债权价值。与市场价值相比.公允价值的定义更广、更概括。

2.C、[解析]正确认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商业银行对损失可能性和盈利可能性实施平衡管理,防止过度强调风险损失而丧失盈利和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主动承担风险,利用经风险调整的业绩评估、经济增加值等现代风险管理方法,遵循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合理促进商业银行优势业务发展,科学评估业绩,并以此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

3.D[解析]同业市场负债通常是对市场流动性高度敏感的不稳定融资来源。同业市场负债比例是指商业银行从同业机构交易对手获得的资金占总负债的比例。同业市场负债比例=(同业拆借+同业存放+卖出回购款项)/总负债×100%。

4.C[解析]商业银行信息安全主要管理要素包括:信息科技部门负责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职能,包括建立信息安全计划和保持长效的管理机制;有效管理用户认证和访问控制的流程,用户对数据和系统的访问必须选择与信息访问级别相匹配的认证机制,并且确保其在信息系统内的活动只限于相关业务能合法开展所要求的最低限度;根据信息安全级别,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逻辑安全域(以下简称为域);确保所有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系统软件的安全;确保有信息系统的安全;制定相关策略和流程,管理所有生产系统的活动日志。以支持有效的审核、安全取证分析和预防欺诈;应采取加密技术,防范涉密信息在传输、处理、存储过程中出现泄露或被篡改的风险,并建立密码设备管理制度,确保使用符合国家要求的加密技术和加密设备;配备切实有效的系统,确保所有终端用户设备的安全,并定期对所有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严格管理客户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分发、备份、恢复、清理和销毁;对所有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充分掌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了解违反规定的后果,并对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

5.D[解析]中长期结构性分析指标包括存贷比、期限错配分析、净稳定资金比率、其他中长期结构性指标(核心负债比例、同业市场负债比例、融资集中度)。超额备付金率属于短期流动性风险计量指标。

6.D[解析]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应当不低于25%。流动性比例可衡量银行短期 (1个月)内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的匹配情况,要求银行至少持有相当于流动性负债一定比例的流动性资产,以应对可能的流动性需要。

7.C[解析]市场风险管理部门相对于业务经营部门的独立性是建设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关键。

8.D[解析]针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特殊性,从其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的角度,要更加关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9.C[解析]对于超限额的处置.应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落实,对于限额执行情况,应定期在风险报告中加以分析描述。

10.A[解析]内部报告通常包括:评价整体风险状况。识别当期风险特征,分析重点风险因素,总结专项风险工作,配合内部审计检查。外部报告的内容相对固定,主要包括:提供监管数据,反映管理情况,提出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等。

11.B[解析]风险监管是指通过识别银行固有的风险种类,进而对其经营管理所涉及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并按照评级标准,系统、全面、持续地评价一家银行经营管理状况的监管方式。这种监管方式重点关注银行的业务风险、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检查和评价涉及银行业务的各个方面,是一种全面、动态掌握银行情况的监管。风险监管是一种计划性强、目标明确、提有效率和节省资源的监管模式。

12.B[解析]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可能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大,将资产更多地投资到高风险领域(如新产品、新兴行业等),从而追求较高的收益;风险承受能力较小的商业银行,为了防止出现重大风险或损失,将资产重点投入到低风险领域(如成熟的市场、高信用等级的客户、低风险产品等),从而获取较低但稳定的收益。

13.C[解析]从商业银行流动性来源看,流动性可分为资产流动性、负债流动性和表外流动性。

14.A[解析]预期损失是指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基于历史数据分析可以预见到的损失,通常为一定历史时期内损失的平均值(有时也采用中间值)。

15.B[解析]选项B错误,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总资产=(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16.D[解析]风险转移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非保险转移是指通过担保、备用信用证等方式将信用风险转移给第三方。

17.C[解析]预期损失是指信用风险损失分布的数学期望,代表大量贷款或交易组合在整个经济周期内的平均损失,是商业银行已经预计到将会发生的损失。

18.D[解析]纵观全球金融体系发展和金融实践的演进过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①资产风险管理模式阶段,哈瑞•马科维茨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组合理论,成为现代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石。选项A错误。②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威廉•夏普在1964年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资产的风险溢价、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定量关系,为现代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选项B错误。③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费雪•布莱克、麦隆•斯科尔斯、罗伯特•默顿提出的欧式期权定价模型,为金融衍生产品定价及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开辟了风险管理的全新领域。选项C错误。④全面风险管理模式阶段,全面风险管理代表了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符合巴塞尔协议和各国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谋求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石。选项D正确。

19.D[解析]商业银行的风险计量重在分析不同风险状况或条件下,商业银行可能遭遇的损失规模,以及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尽管风险与损失有密切联系,但风险并不等同于损失本身。严格地说.损失是一个事后概念,反映风险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实际结果,而风险却是一个明确的事前概念,反映损失发生前的事物发展状态,在风险的定量分析中可以采用概率和统计方法计算出损失规模和发生的可能性。因此,风险和损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将风险等同于损失其危害在于:将发生损失之前的风险管理和损失真实发生之后的善后处置相混淆.会削弱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真正做到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将风险关口前移,主动防范和规避风险。

20.D[解析]留置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留置物保管费用和实现留置权的费用。

21.D[解析]流动性覆盖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能够在银监会规定的流动性压力情景下,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满足未来至少30日的流动性需求。

22.B[解析]信用风险限额的限额指标一般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限额、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限额、行业限额等。

23.D[解析]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其业务组合、资产负债表结构、表内外业务现金流状态。

24.B[解析]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一般采用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相关人员通过浏览器实现远程登录,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所有相关的风险信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无形资产”。必须设置严格的安全保障,确保系统能够长期、不间断地运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当:①针对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部门职能、岗位职责等,设置不同的登录级别;②为每个系统用户设置独特的识别标志,并定期更换登录密码或磁卡;③对每次系统登录或使用提供详细记录,以便为意外事件提供证据;④设置严格的网络安全/加密系统,防止外部非法入侵;⑤随时进行数据信息备份和存档,定期进行检测并形成文件记录;⑥设置灾难恢复以及应急操作程序;⑦建立错误承受程序,以便发生技术困难时,仍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的完整性。

25.C[解析]同业市场负债通常是对市场流动性高度敏感的不稳定融资来源。同业市场负债比例是指商业银行从同业机构交易对手获得的资金占总负债的比例。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针对性的设置同业市场负债比例,避免过度依赖同业资金作为融资来源。

26.B[解析]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即: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余额×100%。

27.B[解析]操作风险可分为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和外部事件四大类别,表现形式主要有:员工方面表现形式为职员欺诈、失职违规、违反用工法律等;内部流程方面表现为流程不健全、流程执行失败、控制和报告不力、文件或合同缺陷、担保品管理不当、产品服务缺陷、泄密、与客户纠纷等;系统方面表现为信息科技系统和一般配套设备不完善;外部事件方面表现为外部欺诈、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外包商不履责等。

28.D[解析]商业银行需要定期对市场风险进行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结合,以定量为主的风险分析与控制手段。

29.C[解析]银行吸收短期存款,发放长期限的贷款.在发挥着期限转换和流动性创造的社会职能。

30.C[解析]在银行的实践中.常用的信用风险限额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限额、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限额、行业限额。止损限额属于市场风险限额;存贷比属于流动性风险限额;千人发案率属于操作风险限额。

31.B[解析]商业银行通过批量转让可以实现不良贷款的快速处置,与单笔不良贷款处置相比,可以迅速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提高经营效益。但同时,从回收率角度来看,转让的本金回收率一般小于100%.即会存在处置损失。

32.D[解析]商业银行内部信息科技审计的责任包括:制定、实施和调整审计计划.检查和评估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系统和内控机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提出整改意见;检查整改意见是否得到落实;执行信息科技专项审计。

33.A[解析]风险对冲是指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抵消标的资产潜在损失的一种策略性选择。风险对冲对管理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非常有效,可分为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两种情况。

34.C[解析]在损失事件收集工作中,要坚持以下原则:①重要性,即在统计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时,要对损失金额较大和发生频率较高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进行重点关注和确认;②及时性,即应及时确认、完整记录、准确统计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所导致的直接财务损失,避免因时效问题造成当期统计数据不准确;③统一性,即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统计标准、范围、程序和方法要保持相对一致,以确保统计结果客观、准确和具有可比性;④谨慎性,即对操作风险损失事件进行确认时,要谨慎、客观、公允地进行统计,准确计量损失金额。

35.C[解析]风险偏好指标选取需要体现全面性和重要性。重要性是指风险偏好重在明确需长期坚持的重要目标、方向,重点突出核心指标、关键指标。

36.B[解析]信用风险虽然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种类,但其在很大程度上由个案因素决定。与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观察数据少且不易获取,因此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

37.D[解析]从各类限额的关系看,国别限额处在最顶端,行业限额承上启下,客户限额是最基本的限额,主要通过客户授信进行控制。

38.A[解析]流动性风险的识别就是分析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来源,从而能够有针对地进行相关流动性风险的计量与控制。

39.C[解析]表外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期权、掉期等衍生金融工具获得资金的能力。

40.D[解析]2012年6月8日,中国银监会正式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自2013年1月1日开始施行。有关战略风险的评估要求主要包括:①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与自身业务规模和产品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战略风险管理体系,对战略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报告。②商业银行的战略风险管理框架应当包括董事会及其下设委员会的监督、商业银行战略规划评估体系、商业银行战略实施管理和监督体系。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评估战略目标的合理性、兼容性和一致性。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可能产生的战略风险。③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评估战略风险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及其对资本水平的影响,并视情况对战略风险配置资本。

41.D[解析]账面减值是指由于偷盗、欺诈、未经授权活动等操作风险事件所导致的资产账面价值直接减少。追索失败是指由于工作失误、失职或内部事件,使原本能够追偿但最终无法追偿所导致的损失,或因有关方不履行相应义务导致追索失败所造成的损失。对外赔偿是指由于内部操作风险事件,导致商业银行未能履行应承担的责任造成对外的赔偿。资产损失是指由于疏忽、事故或自然灾害等事件造成实物资产的直接毁坏和价值的减少。故选D。

42.C[解析]偿债能力指标包括:营运资金、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利息保障倍数、债务本息偿还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净资产负债率、有息负债的息税前盈利、现金支付能力等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43.B[解析]中台主要是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信用分析、贷款审核、风险评价控制等。

44.D[解析]市场价值是指在评估基准日,自愿的买卖双方在知情、谨慎、非强迫的情况下通过公平交易资产所获得的资产的预期价值。

45.B[解析]商业银行应在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科技治理,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相互制衡、报告关系清晰的信息科技治理组织结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的董事会;由来自高级管理层、信息科技部门和主要业务部门的代表组成的专门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首席信息官和信息科技部门。

46.C[解析]设计良好的关键风险指标体系要满足整体性、重要性、敏感性、可靠性原则,且须明确数据口径、门槛值、报告路径等要素。其中,敏感性是指监控指标要与操作风险事件密切相关,并能够及时预警风险变化,有助于实现对操作风险的事前和事中控制。

47.A[解析]限额管理对控制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的风险非常重要,目的是确保所发生的风险总能被事先设定的风险资本加以覆盖。

48.C[解析]进行客户身份识别,必要时可以向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核实客户的有关身份信息。

49.B[解析]商业银行存贷比的各项存款包括企业存款、私营及个体存款、事业单位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保险公司存放、2009年1月1目前签署的邮政储蓄协议存款、住房公积金机构存款、保证金存款、应解汇款及临时存款等。

50.B[解析]商业银行资本是银行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注入的资金,可以用来吸收银行的经营亏损,缓冲意外损失,保护银行的正常经营、为银行的注册、组织营业以及存款进入前的经营提供启动资金等。从保护存款人利益和增强银行体系安全性的角度出发,银行资本的核心功能是吸收损失,一是在银行清算条件下吸收损失,其功能是为高级债权人和存款人提供保护; 二是在持续经营条件下吸收损失,体现为随时用来弥补银行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损失。

51.B[解析]借款人的资产与负债情况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确认借款人及家庭的人均;月收入和年薪收入情况;②调查其他可变现资产情况;③调查借款人在本行或他行是否有其他负债或担保、家庭负债总额与家庭收入的比重情况等;①分析借款人及其家庭收入的稳定性,判断其是否具备良好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52.C[解析]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及时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

53.B[解析]情景分析是银行对业务中潜在的重大操作风险事件进行分析,评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造成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的方法:①要满足全面性;②要满足前瞻性;③要体现客观性;④要具有动态性,要根据行内、外部环境变化对既定情景的变化进行密切关注,必要时进行重新分析。

54.A[解析]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

55.A[解析]流动性风险是银行所有风险中最具破坏力的风险。几乎所有摧毁银行的风险都是以流动性风险爆发来为银行画上句号的。流动性风险堪称银行风险中的“终结者”。

56.A[解析]外部审计机构根据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的委托或授权对商业银行进行审计时,应出示委托授权书,并依照委托授权书上规定的范围进行审计。

57.B[解析]贷款组合内的各笔贷款之前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如果两笔贷款的信用风险随着风险因素的变化同时上升或下降,则两笔贷款是正相关的,即同时发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一个风险下降而另一个风险上升,则两笔贷款就是负相关的,即同时发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比较小。正是由于这种相关性,贷款组合的整体风险通常小于单笔贷款信用风险的简单加总。

58.A[解析]客户风险的内生变量包括两大类:基本面指标和财务指标。基本面指标又分为:①品质类指标;②实力类指标;③环境类指标。财务指标又分为:①偿债能力指标;②盈利能力指标;③营运能力指标;④增长能力指标。

59.A[解析]风险数据包括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其中内部数据是从各个业务系统中抽取的、与风险管理相关的数据信息,外部数据是通过专业数据供应商所获得的数据。

60.D[解析]流动性风险控制是根据计量的结果,通过采取合适的手段来减少流动性风险,从而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银行的可承受范围内。

61.B[解析]系统性风险对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的影响,主要是由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动反映出来:当宏观经济因素发生不利变动时,有可能导致贷款组合中所有借款人的履约能力下降并造成信用风险损失。

62.B[解析]满足不同风险层级和不同职能部门对于风险状况的多样化需求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例如,高级管理层所需要的是高度概括的整体风险报告;前台交易人员期待的是非常具体的头寸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则通常要求风险管理部门提供最佳避险报告,以协助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63.A[解析]2005年我国进行资产证券化首次试点后,曾于2006年至2008年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等为主体试行过不良资产证券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资产证券化业务暂停、后于2012年重启,2016年4月19日发布的《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则再度拉开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序幕。

64.D[解析]杠杆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所有者利用自有资金获得融资的能力,也用于判断企业的偿债资格和能力。

65.C[解析]一些大型跨国银行,在业务经营上大多实行事业部模式,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方面,一是在总部设立首席风险官和专职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二是在各事业部设立风险官和风险管理团队.负责事业部范围内的风险管理工作。各事业部的风险官和风险管理团队对总部首席风险官和事业部负责人双线报告,并对总部首席风险官直接负责,接受首席风险官的垂直管理,从而保证风险管理工作贯穿在各事业部业务经营管理中并保持独立性。

66.B[解析]商业银行组合风险监测主要有:传统的组合监测方法和资产组合模型。传统的组合监测方法主要是对信贷资产组合的授信集中度和结构进行分析监测。

67.D[解析]良好的风险报告路径应采取纵向报送与横向传送相结合的矩阵式结构,即本级行各部门向上级行对口部门报送风险报告的同时,也须向本级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传送风险报告,以增强决策管理层对操作层的管理和监督。

68.A[解析]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能够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满足资产增长或履行到期债务的能力。

69.B[解析]专题报告是各报告单位针对管理范围内发生(或潜在)的重大风险事项与内控隐患所作出的专题性风险分析报告。专题报告应反映以下主要内容:重大风险事项描述 (事由、时间、状况等);发展趋势及风险因素分析;已采取和拟采取的应对措施。

70.A[解析]随着银行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程度认识的提高,一些国际大型银行开始在高管层层面设立首席风险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银行风险管理工作。首席风险官的聘任和解聘由董事会负责并及时向公众披露。

71.B[解析]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声誉风险和战略风险。

72.A[解析]不良贷款转让(打包出售)是指银行对10户/项(“户”指独立企业法人,“项”指抵债资产)以上规模的不良贷款进行组包,通过协议转让、招标、拍卖等形式,将不良贷款及全部相关权利义务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的行为。

73.D[解析]商业银行应设立一个由来自高级管理层、信息科技部门和主要业务部门的代表组成的专门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各项职责的落实,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汇报信息科技战略规划的执行、信息科技预算和实际支出、信息科技的整体状况。

74.C[解析]选项C属于引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外部因素。宏观经济形势或政策发生变化,整个金融系统出现危机,导致市场上流动性枯竭。

75.B[解析]在国内商业银行的管理中,流动性储备的最主要形式是分级流动性储备体系。一家股份制银行的流动性储备就分为三级。其中,三级流动性储备中银行将全部交易账户、部分持有待售组合、票据等资产划为三级流动性备付,在危机情况下流动性风险管理团队可以申请对这部分资产进行变现。同时,流动性管理团队对这部分组合的期限、信用等级、产品类型等可以提出相应的配置要求。

76.B[解析]资产负债的流动性除了与业务属性密切相关,同时也与业务期限密切相关。银行往往用短期存款去支持长期的贷款,出现期限错配。如果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不能滚动,不产生新的业务,短期内到期负债多于短期内到期的资产会导致银行现金净流出,从而带来流动性风险。期限错配的程度越大,这种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就越大。

77.A[解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有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补偿。

78.A[解析]核心负债比例是指中长期较为稳定的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其中核心负债包括距离到期日3个月以上(含)的定期存款和发行债券,以及活期存款中的稳定部分。核心负债比例=核心负债/总负债×100%。

79.C[解析]在实践中常采用“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这一比率,如果大于1,意味着银行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隐藏或延迟了“不良贷款”生成。

80.D[解析]新产品/业务风险管理的对象包括商业银行依托软件开发的新产品/业务、通过产品属性参数配置的新产品和通过业务研发的新产品。

81.C[解析]巴塞尔委员会2015年第四版《加强银行公司治理的原则》强调,有效的内部审计职能构成内部控制系统中的第三道防线。

82.C[解析]“假按揭”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有:①开发商不具备按揭合作主体资格,或者未与商业银行签订按揭贷款业务合作协议,未有任何承诺,与某些不法之徒相互勾结,以虚假销售方式套取商业银行按揭贷款。②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名义套取企业生产经营用的贷款。③以个人住房贷款方式参与不具真实、合法交易基础的商业银行债权置换或企业重组。④信贷人员与企业串谋,向虚拟借款人或不具备真实购房行为的借款人发放高成数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⑤所有借款人均为虚假购房,有些身份和住址不明。⑥开发商与购房人串通,规避不允许零首付的政策限制。

83.C[解析]中国银监会2012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了四个层次的监管资本要求:①最低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6%和8%。②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包括2.5%的储备资本要求和0—2.5%韵逆周期资本要求。③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1%。④以及针对特殊资产组合的特剐资本要求和针对单家银行的特定资本要求,即第二支柱资本要求。2013年1月1日《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后,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

84.C[解析]银监会于2007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要求银行披露其经营状况的主要信息,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各类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情况、年度重大事项等。而银监会于2012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关于信息披露的要求,则侧重与商业银行资本计量和管理相关信息的披露。

85.C[解析]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可保证其最短生存期不低于1个月,最短生存期30天。

88.B[解析]灾难性损失是指超出非预期损失之外的可能威胁到商业银行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重大损灰。

87.B[解析]“三道防线”是指在银行内部构造出三个对风险管理承担不同职责的团队或管理部门,相互之间协调配合,分工协作,并通过独立、有效地监控,提高主体的风险管理有效性。业务条线部门是第一道风险防线,它是风险的承担者,应负责持续识别、评估和报告风险敞口。风险管理部门和合规部门是第二道风险防线。内部审计是第三道风险防线。

88.D。[解析]操作风险可分为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和外部事件四大类别,表现形式主要有:人员因素方面表现为职员欺诈、失职违规、违反用工法律等;内部流程方面表现为流程不健全、流程执行失败、控制和报告不力、文件或合同缺陷、担保品管理不当、产品服务缺陷、泄密、与客户纠纷等;系统缺陷方面表现为信息科技系统和一般配套设备不完善;外部事件方面表现为外部欺诈、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外包商不履责等。

89.D[解析]在外包管理的组织中,董事会负责审议批准外包的战略发展规划;审议批准外包的风险管理制度;审议批准本机构的外包范围及相关安排;定期审阅本机构外包活动相关报告;定期安排内部审计,确保审计范围涵盖所有的外包安排,故选项D正确。选项A、C为外包管理团队的职责,选项B是高级管理层的职责。

90.A[解析]在实践中,通常将金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灾难性损失三大类。

添加银行学霸君或学习群

领取资料&加备考群

初中级银行交流群

加入备考学习群

初中级银行交流群

加学霸君领资料

拒绝盲目备考,加学习群领资料共同进步!

银行从业书籍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