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中学教育学辅导

河南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预测:第九章 中学教学

来源:233网校 2013年8月5日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一般来讲.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实际上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因此,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具体表现为:
  1.认识的间接性
  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教材.教材是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反映,即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学生通过认识教材来最终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
  2.认识的交往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学生的认识如果离开了师生在特定情境和为特殊目的进行的交往’,教学活动的概念就可以扩大到生活教育的领域。
  3.认识的教育性
  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认识是发展.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
  4.有领导的认识
  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区别于一般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是在主客体之间“嵌入”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形成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客体)——教师(领导)相互作用的特殊的“三体结构”。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直接经验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就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磁带、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学校教育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组成课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表示的,是前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概括,而不是来自学生的实践与经验。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自己潜在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必须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点、逻辑等,具有吸引力;第二,要强调学生的活动;第三,要依靠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第一.感知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的基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
  第二,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引导学生在感知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的加工,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三)巩固知识
  巩固所学的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重视教材的识记与巩固。教学中用一段时间专门复习,定期复习,对巩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四)运用知识
  掌握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中,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的。此外.运用知识还包括“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刨造能力等。
  (五)检查知识
  检查知识是指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的过程。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