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中学模拟试题>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

2014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标准预测卷(3)

来源:233网校 2014年7月14日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师提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出现了使动用法,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这一文言现象的认识,举出几个例子,以下哪一项不适合作为使动用法的例子?()
A.渔人甚异之
B.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C.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D.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2.教学《威尼斯商人》时,教师介绍了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但是课后作业发现很多学生将四大喜剧与四大悲剧混淆,下列不属于莎士比亚四大喜剧的作品是()。
A.《威尼斯商人》
B.《仲夏夜之梦》
C.《麦克白》
D.《皆大欢喜》
3.《公输》节选自《墨子》,相对其他诸子百家,学生对墨子以及墨家的认识比较欠缺,为此教师课前让大家去收集墨子的资料,下面学生作业中关于墨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墨子的主要思想有“兼爱”“非攻”“法治”等
B.墨子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
C.墨子,名翟,我国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D.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4.教学杨振宁的《邓稼先》,教师让同学们完成语文教材中的某些题目。这部分内容在教科书中属于哪一系统?()
A.作业系统
B.助读系统
C.知识系统
D.课文系统
5.学完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后,同学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越发地热爱大自然中的各种物种。教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道练习题:请大家为保护大自然的物种,设计出一期相关主题的黑板报。这属于下列哪个系列的教学?()
A.口语交际教学
B.阅读教学
C.写作教学
D.综合性学习
6.教师讲解《望岳》时,说道这是“诗圣”杜甫的诗,为了扩展学生的文学常识,鼓励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其他一些诗人的称号,以下是学生举的例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诗鬼”李贺
B.“诗仙”李白
C.“五言长城”王维
D.“七绝圣手”王昌龄
7.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教师介绍这篇文章出自其著作《水经注》,为了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效果,教师找了四位同学来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水经注》,以下关于《水经注》介绍有误的一项是()。
A.同学1:《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全书30多万字
B.同学2:《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C.同学3:《水经注》是古代重要古籍,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以及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等
D.同学4: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人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8.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教师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老师考大家一道科普题。”语文课考科普题,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他问大家:“红色的花朵热情、奔放,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叫作()。
A.“开门见山”导入法
B.“巧设悬念”导入法
C.“联系旧知”导入法
D.“直观演示”导入法
9.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文采,教师布置了一些积累名言警句的练习,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有些学生出现了“言不对人”的现象,以下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C.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庄子》)
10.语文教学板书是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板书按照表达内容的分类有很多种,其中以揭示课文脉络结构为主的板书叫作()。
A.词语锤炼式
B.结构提纲式
C.故事情节式
D.说明程序式
11.阅读《最后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请大家思考一下: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可怜的人,也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
生:我认为他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2014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专家命题卷(8)

下面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开课便切人到一个主要人物身上,以这个问题为线,成功地拎起了一连串的教学内容
B.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认识比较多样,而教师只总结了三点,忽略了其他几位学生的回答,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
C.这个问题设计得非常好,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D.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然后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总结,让课堂上升到新的高度
12.阅读《安塞腰鼓》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学习,大家都觉得这篇课文很美,但是究竟哪里美?请大家以“我发现了美,理由是()。”的句式说话。现在给大家五分钟的思考时间。
生1:我发现了场面美。课文第7自然段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击鼓时壮观的场面,给了我美的感受。
生2:我发现了舞姿美。课文第23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他们击鼓时舞姿的匆匆变幻,令人叹为观止。
生3:我发现了鼓声美。听,那隆隆隆隆的豪壮抒情、严峻思索能给人以有节奏的美感。
生4:我发现了后生美。瞧,后生们击鼓时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能给人以力量,让人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所以说是美的。
生5:我也发现了后生美。因为他们是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生6:我发现了联想美。因为击鼓时能让人联想到落日、大旗、马鸣、风、千里的雷、万里的闪等。
生7:我发现了黄土美。因为只有这么厚的黄土才能生养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所以说黄土也是美的。(学生笑)
生8:我发现了力量美。他们表演安塞腰鼓时动作都是非常有力的,能使我们感受到它的力量。
师:我们的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刚才找到的这些美点都能让我们进入到文章中,既感受到文章主要的写作内容:安塞腰鼓的击鼓场面、鼓声、击鼓后生、击鼓的姿态以及滋养的土壤等;又感受到安塞腰鼓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量以及通过鼓声传递出来的真挚情感。那么,作者又是用哪些美的写作形式将其表现出来的呢?小组合作探讨之后进行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6分钟之后交流,交流内容略)
师:同学们的讨论、分析和品味将文章的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完美统一起来了。的确,作者为了展示安塞腰鼓所蕴含的人的本质力量和时代精神,从语言、结构、内容、构思等方面苦下工夫,让我们感受到了其独特的句式美、结构美、抒情羡、对比美、动静美等。
对上述材料,下列各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是()。
A.教师将本课的阅读重点定为“寻美”,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文章的美点,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展现自己的个性阅读能力,这个切入点小而准确
B.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该教师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去发现美、寻找美,实际上将学生的思维放置在了一定的框架里,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C.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和生活体验等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
D.将发现的机会给了学生,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自然地将思维和情感融进了作品
13.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一堂作文课上,教师深情地导入:“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中,无论是按公历还是农历,都有许多传统节日,而遇到佳节,你也许会回忆起许多美好的往事,也许会特别思念某个人,也许想起游玩过的迷人风景,也许想买个精致的玩具饰品,也许有许多话儿要向谁诉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有的学生想起中秋节时,全家边尝月饼边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情景;有的学生想起“五一节”在公园游玩,一位救落水儿童的不知名的叔叔;有的学生想起“重阳节”时妈妈给奶奶迭贺卡;有的学生想起“六一节”时爸爸给自己送的礼物;有的学生想起“十一”长假到外地游玩时的迷人风景…•••至此,教师提出作文要求:将你在那个日子里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题目自拟,体裁自定,字数不限。学生“沙沙沙”地挥笔直抒,在一节课时间里,多数同学轻松地完成了习作,而且写人、写事、写景、状物,书信、诗歌等,均精彩纷呈,各有千秋。
对上述教学案例评价不正确的是()。
A.教师精心创设的导入,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宽广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B.组织作文教学时,教师将习作所涉及的范围适当拓宽,降低了运用知识的难度,学生能够多
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进行写作
C.这样的写作练习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便于再现学生储藏于大脑中的知识和经历,
记忆的阿门一旦打开,写出好的作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D.写作练习时不应该对字数文体等加以限制,适当拓宽写作要求,其实就是扩大了学生完成习
作的自由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14.阅读下面某教师的课后反思,按要求答题。
今天与学生一起学习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在组织学生讨论了这首诗的主题、意象、
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本诗进行质疑。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
就这首诗的句子含义和其他内容提出疑难问题。但两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学生发言,我以为
学生可能都没有什么疑难问题可提了。正准备进入下个教学环节时,有个男生却主动站了起
来,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不赞成陶渊明那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和做法。”这句话剐一说完,立刻引
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和窃窃私语。而我听后,却是一阵惊喜:一喜学生能主动发言并且提出
如此大胆的观点,表明这位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有自己深刻的感悟,他不惧怕名人,敢于批评名
人,这种思想和精神正是我们目前的教学所提倡的;二喜这位学生提_出的这个观点很有深入探
讨的价值,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设。在上课对,我原本只打算指导学生正面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正面评价陶渊明其人,并不想深入探讨陶渊明的为人处世问题,但学生的发言突破了我的预
设,我不得不顺着学生的发吉来展开课堂学习。于是我急问:“为什么?”这位学生回答说:“因
为他有做官的才能,却辞官不做。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样,那国家谁来管理?那术乱套了吗?”
“好,有见解。大家掌声鼓励!”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我边对这位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边抓住
如何结合课文的学习来评价陶渊明这一历史人物这个问题对全班学生进行引导:“这个同学的
观点说得好,它涉及如何评价陶渊明的为人处世态度的问题。这位同学不是只满足于理解这
首诗的字面意思,而是能够透过诗歌的内容感受到诗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对这首诗的阅读有较
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这就是阅读理解深刻的表现。‘如何评价陶渊明的为人处世态度’这个问
题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大家对这个同学的说法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请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
和思想个性积极发言。”
结合上述材料,以下评价不正确的是()。
A.教学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料和课外学习资料,而且还包括教师和学生这一“活”的
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料和课外学习资料是固定的、非报考的,而教师和学生这一教学资源
却是不确定的、报考的
B.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学生就会随着教学内容的进展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提出许许多
多有价值的问题,有些问题的提出可能超出教师原先的教学设想,有时学生的一句不经意的
话里,却包含了丰富的、意想不到的对拓展教学内容、对启发学生思维和教师的教学思路十
分有利的教学资源。
C.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机智高明的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在课堂上应时刻鼓
励学生大胆的“异想天开”和“奇思异想”,欢迎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见解,不用加以特
别的纠正和引导,以避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D.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情有所预设,但又不能囿于原有的
教学设计,要善于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有所变通,调整或改变原有的教学计划,并因势利导
15.阅读《散步》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这篇优美的散文的第七自然段写得非常精彩,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谁来?
(学生读课文)
生l:这个作者真笨!
师:哦?
生2:老师,我也是觉得,这么简单的一个办法他都想不出。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作者解决这个难题吗?说来给大伙听听。
生1:太简单了,我可以让他们一家子既不拆散又可以满足母亲和儿子的要求。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顺,满足母亲的愿望。回来的时候也是一起走小潞,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鱼和熊掌皆可兼得。
(全班鼓掌)
生3:我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去的时候大家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大家再一起走大路。
生l:郡还不是一样的吗?
生3:不.因为去的时候大家都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欣赏小路的风景,所以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走累了,考虑到照顾年迈的母亲,因此再走大路,这样才比较安全。
师:想得还真周到,我相信在家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孩子。
生2:我完全同意他们两个的办法,因为它们既可以使一家人在一起散步,又可以领略不同的风景,也不用走重复的路和看重复的风景,那不是很好吗?
师:你们的想法真是好,从刚才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你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吗?
生4: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同学都想到了,他一个大作家真的想不到吗?
师:嗯,说得有道理,你们大家认为呢?
生5:我不同意你们的看法,你们考虑的是大路与小路相通的情况,可事实上那两条路是不相通的。
师:说得好,你何以见得两路是不相通的?
生5:我是从作者对两条路的选择上,他表现得很难作出决定。为什么呢?因为选择走大
路就满足不了儿子愿望,选择小路也就委屈了老母亲,作者左右为难,因此大路与小路是不相通的。
生1:老师,这么说来我们前面所讲的不都是没有用了,不都是废话了吗?
师:不能这么说,辩论出真知嘛!
对上述材料,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A.教师在这堂课中收起了师德的尊严,放下了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值得所有老师学习
B.学生的那一句“这个作者真笨”引起了教师的重视,教师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C.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一种不迷信文本、积极思考的表现。对于他们敢于、勇于质疑和发表不同的意见,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教师都给予赏识,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并及时地解决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D.这个教学片段中,师生表面是围绕文本在进行讨论,实际上最后没有得出任何实质性的结论,只能说是课堂中没有意义的对话

真题推荐:2014上半年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 233网校真题解析班,全面分析考卷!

短时通关:2014教师资格培训,让你用30%的时间,掌握85%的知识!

试题推荐:2014考题《中学综合素质》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