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中学模拟试题>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二——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来源:233网校 2016年8月13日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为北半球亚热带低山、丘陵区,有可能会有茶园分布,故C项正确。①地附近河流流向为东北流向西南;④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陡;④地为瀑布上游,不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故A、B、D三项错误。

  2.【答案】A。解析:根据图中等高线可以判定该考察路线最低点为右下角居民点(100~200米),最高点为④处附近(500~600米),计算可知高差为300~500米。故A项正确。

  3.【答案】C。解析:流经甲地的河流是恒河,该地的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旱雨两季,河流水位变化明显。该地石油资源较为贫乏。

  4.【答案】D。解析:甲地水资源较为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乙地较为干旱,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

  5.【答案】A。解析:图示区域平原地区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导致旱涝灾害频发,若想解决此类问题,应当大力兴修水利。

  6-【答案】8。解析:由E—F的剖面图得到0点位于海拔高度350米的斜坡上,甲图的中心海拔不是最高,该地地形就不可能是山峰;M—N剖面线中间高,两侧低,确定MN不可能是山谷和鞍部,鞍部和山谷的地形剖面图都应该是中间低,两侧高,山脊的地形剖面图则是中间高,两侧低。故该地的地形是山脊。

  7.【答案】B。解析:①位于OE段,②位于OF段,从乙图可以看出OE段海拔高于OF段,但坡度相对小于OF段。故本题选B。

  8.【答案1D。解析:根据水往低处流的特点,从MN地形剖面图可以判断水流应该往南流,结合乙图E高F低的特点,水流应该往东流,综合两图可知水流由西北向东南流。

  9.【答案】C。解析:根据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确定该河有春、夏两次汛期,而A、B、D项的地区河流只有一个汛期,故排除。

  10.【答案】C。解析:该河流冬季流量为0,可以看出该河冬季断流。

  11.【答案】B。解析:河流流经的地区有很厚的积雪,并且这些地区春季暖气团活动频繁,使积雪消融。融化的雪水大量流入河道,形成4月份的汛期。

  12.【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图可知石英的分布呈东西向延伸的条带状分布,对应中纬度的石英含量最高。由材料可知,北太平洋沉积物中的石英源地,与“岩石、沙土中”吻合的是A、C选项的荒漠地区,因北美西部为安第斯山脉,受其阻挡北美荒漠中的石英不会迁移到北太平洋中,故应选择C项。

  13.【答案】A。解析:石英粉尘在盛行西风的吹拂下,由亚洲内陆荒漠向东迁移。在太平洋东岸受山脉阻挡,风速降低而沉降到太平洋底,呈带状有规律地分布,故石英粉尘迁移运动的动力是西风环流,A项正确。

  14.【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心区为人口净迁出区。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中心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故本题选D。

  15.【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近郊区人口迁入量最大,因此可推测该市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16.【答案】A。解析:重工业城市调整应该是压缩重工业企业的数量,扩大重工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新兴工业要求环境质量好,交通便利。不能继续布局在市中心。伴随产业布局移动,人口也相应由市中心向外围移动。题目给出的前提条件是产业结构调整期间.所以不可能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导致人口增加。

  17.【答案】B。解析:由于产业布局变化,导致人口向外迁移,外围地区的商业用地会增加,居住用地也要扩大,交通用地增加。而工业用地的变化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而不是人口变化引起的。故本题选B。

  18.【答案】D。解析:与北极地区相比,南极大陆陆地面积广大,一方面冰雪覆盖面积广,对太阳光的反射作用强,另一方面陆地相比海洋比热容小,降温快;南极海拔较高,导致其气温较低。

  19.【答案】A。解析:全球性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向南分别为冰沼土带、灰化土带、砖红壤带。亚欧大陆内部由北向南为弱淋溶土、均腐土(黑土、黑钙土、栗钙土)、干旱土(灰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我国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壤、黄壤、砖红壤)。

  20.【答案】C。解析:美国中部和阿根廷潘帕斯草原都比较广阔,并且人烟稀少;美国中央大平原地处温带,潘帕斯草原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美国中部有黄金水道——密西西比河,并且有密集的铁路交通网,交通便捷,潘帕斯草原靠近海洋,还有铁路直通港口,两地交通十分便捷;美国为发达国家,工业发达,而阿根廷为发展中国家,工业欠发达。故本题选C。

  21.【答案】B。解析:种植园农业生产为企业化经营,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低,需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等地;水稻种植业为家庭的小规模经营,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

  22.【答案】B。

  23.【答案】A。解析:“地理”在我国最早见于公元前4世纪的《易经·系辞》中“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文句。

  24.【答案】C。

  25.【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地冬季土壤中水分约占38%,夏季土壤中水分约占9%,可知该地冬季降水量多,夏季降水少。欧洲符合这种降水规律的气候类型只有地中海气候。

  二、简答题

  26.【参考答案】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27.【参考答案】

  地理简图(含示意图、模式图、联系图等)是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现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内容简明扼要,图面清晰醒目的一种教学图像。这类图按教学目的设计,紧扣教材,只取其精华,不计细节,增删灵活,不受时空限制,旨在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教师易画易用,随用随画,是化文为图,变抽象为具体的快速反应工具。它既能充分发挥地图的教学功能,又能弥补教学挂图、地图册、插图等的不足,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理想方法之一。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地理简图的特殊作用。

  (1)边讲边画,使死图变活。

  边讲边画,化静为动,使学生注意力随教师的笔画和语言而转移,做到师生双边共同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记忆,注意力集中,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地理知识。

  (2)辅助原图,化解难点。

  (3)更新原图,突出重点。

  紧扣教材突出特征,找出规律重新设计简图,使蕴藏在其中的规律一目了然,使学生更易理解掌握。

  (4)化文为图。变抽象为具体。

  化文为图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概念、地理事物的规律具体化、形象化。

  总之,地理简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是很大的,地理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简图来说明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读图、析图、绘图、用图的习惯。这对减轻学生负担、落实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材料分析题

  28.【参考答案】

  (1)主要差异:甲地降水明显多于乙地。原因:甲地受来自海洋的西南气流和沿岸暖流影响,地处山地迎风地带,降水丰富;乙地地形平坦,西南气流受地形抬升不显著,并受离岸寒流影响,降水较少。

  (2)地形平坦;草原广阔;河流水资源较丰富;灌溉农业及牧业较发达;处于古代贸易的交通要道。

  29.【参考答案】,

  (1)发现法的基本步骤及运用:

  ①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矛盾,并提出要求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②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和假设。

  ③从理论和实践上检查假设,不同的观点可以辩论。

  ④对争论作出总结,得出必要的结论。

  (2)发现法的局限性:

  ①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宜于设计成为探索发现的过程,很多内容很难甚至不可能设计出一套探索发现的过程。

  ②运用发现法教学时,由于教师的启发、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等,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往往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因而.难以保证教学进度。

  ③对于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案去启发学生“发现”会遇到一些困难。

  因此,发现法虽是一种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还应该同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0.【参考答案】

  (1)材料一使用了复习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到新的学习活动中来,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材料二使用了演练导入,通过让学生在课堂读图、观察标本、观看录像、操作地理学具、讨论等方式开始新课学习,这种导入形式不仅重视教师的演示,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材料三使用了设疑导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在讲“城市交通”时可以这样导入:我们都生活在城市中,相信大多数同学都遭遇过城市交通堵塞,你可能还因此耽误过很重要的事,如考试。可见,交通堵塞会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那么,城市交通有哪些特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堵塞的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城市交通”。

  四、教学设计题

  31.(1)【参考答案】

  解决办法:

  ①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区位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可以“发展钢铁工业需要哪些主要条件?”为题,引导学生复习前一节的内容,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从经济角度考虑,工业区位的选择,就是要将工厂建在生产成本最低而利润最高的地方。围绕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逐步懂得: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条件、自然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

  ②利用教材中的工业区位图(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等),由学生分析其中的区位因素。并适时提出“当一个地区无法满足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区位条件时应当怎么办?”将问题引到“在不同的优势区位条件下发展不同的工业部门”中去。

  ③利用几种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家具制造工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普通服装工业等),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主导性区位因素。在此基础上,明确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特点。

  ④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问题,学生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我国解放后工业布局的变化,以此加以说明。

  ⑤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问题,可以先由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再引导学生分析出产生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2)【参考设计】

  学生活动:

  ①以钢铁工业为例,讨论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第一步:教师首先设问:发展钢铁工业需要哪些条件?学生根据前一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回答。教师将学生的讨论结果逐条列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条件、自然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

  第二步:教师向学生提供两三幅我国和世界主要钢铁工业区图(建议使用我国辽中南地区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图),由学生分析各工业区的主要区位条件,使学生通过实例进一步明确影响工业的各种区位因素。

  ②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特点

  第一步:教师组织学生对电子工业、家具制造工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普通服装工业的选址问题进行讨论.由数名学生阐述意见并说明其理由,其余学生进行评判。得出“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不同”的正确结论。

  第二步:学生阅读课文.对五种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特点列表进行对比。表格由学生自行设计。

  ③对某一假想地区中的工业布局进行区位选择

  教师利用屏幕展示事先设计的某一假想地区图,要求学生根据图中的区位条件和不同工业部门的特点,对几种指定的工业进行区位的选择。在假想地区图中,应当既有经济区位因素,又有环境和社会区位因素。学生完成选择后,可在班内进行交流,以达到当堂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试题推荐>>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高级中学) 考试试题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