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小学模拟试题>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试题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卷及答案(3)

来源:233网校 2016年11月2日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专家解析: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答案】C。专家解析:学习时要注意复习,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所以选C。

3.【答案】A。专家解析: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教育使原来少数人掌握的知识为更多的人所掌握;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与知识的初生产相比较,知识再生产的时间大大缩短。

4.【答案】A。专家解析: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从事科技活动时,更强调动手过程,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综合利用已有知识、全面地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增长学生对某一领域的知识经验和动手能力,是科技活动的主要特点。例如,航模舰模小组、园艺小组、无线电小组、计算机小组等,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5.【答案】C。专家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首先,因材施教;其次,教学上的不断更新;最后,教师的“教育机智”。题干是教师灵活有效地处理问题的表现,属于“教育机智”。

6.【答案】B。专家解析: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其中,感知运动阶段不能脱离实物;前运算阶段已经有了表象思维,但是由于其思维自我中心性和不可逆性,还无法完成绘图这种活动,因为路线图的绘制不可能从一个角度或方位去描绘就能实现;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年龄大致处于7~12岁左右,这时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地图即是通过心理表象来进行绘制的;形式运算强调的是一种抽象逻辑思维。因此选B。

7.【答案】B。专家解析:负强化是做出一定的行为使厌恶刺激撤销,从而增加良好行为的发生频率。

8.【答案】B。专家解析: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9.【答案】B。专家解析: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

10.【答案】D。专家解析:ABC都体现了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D选项强调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11.【答案】D。专家解析:对于题干中的情况,较好的处理方式应是先暗示制止,课后再教育。大声喝止,公开批评的教育方式较为粗暴,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毫不留情、罚站上课的教育方式属于体罚学生,违背了相关法律法规。不闻不问,任其自然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不负责任。

12.【答案】D。专家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一步一步地、由浅人深地教育弟子。用文化知识使弟子的常识渊博,用礼仪规范约束弟子的行为,受到这样的教育,会让弟子感到学习是很快乐的事,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永远不想停止。强调的是教育学生要循循善诱,符合疏导的德育原则。

13.【答案】D。专家解析:“学而时习之”是指学习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是指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应该对旧的知识进行温习,从而达到牢固地掌握。两句话描述的都是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14.【答案】B。专家解析:教师的工作场所不止在教室,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这是教师劳动特点广延性的体现。

15.【答案】D。专家解析: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集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16.【答案】D。专家解析:复习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复习原有知识内容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有关内容,提出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小测验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作为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导入新课。

17.【答案】A。专家解析:性格的态度特征是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性格的态度特征在性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

18.【答案】B。专家解析:这种突然变化引起的注意,是自然发生的,不需要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所以是无意注意。

19.【答案】D。专家解析: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转,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违背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20.【答案】B。专家解析: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二、简答题

21.【专家解析】

小学儿童的注意力主要由不集中、不稳定向集中、持久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22.【专家解析】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扮演着多重角色,担负着多种责任,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小学班主任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23.【专家解析】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材料分析题

24.【专家解析】

张老师的教学符合教学过程的相关规律,遵循了相关教学原则并采取了合适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氛围热烈.值得学习。

首先,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张老师符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材料中,张老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展开积极有益的思考。

其次,从教学原则来看,张老师的做法符合启发性的教学原则:材料中,张老师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付诸实践再写出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最后,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张老师合理地运用了谈话法。通过与学生的一问一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再通过学生的讨论进一步加深认识和理解。

总之,在教学中既要遵循教学过程的相关规律又要依据相关教学原则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课堂效果更高效。

25.【专家解析】

根据这几位老师的谈话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作用、途径等方面认识得不到位。

校本课程是为了凸显本校办学特色,主要有本校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如校长、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课程决策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以弥补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局限与不足。材料中,有的老师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浪费时间,显然没能正确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材料中有老师质疑校本课程的开发没有什么好处,很显然没有看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很丰富,比如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兴趣小组等,都能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材料中有些老师认为开发校本课程没有资源或直接找其他案例凑一个等,都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和方式。

四、教学设计题

26.【专家解析】

(1)文本分析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课堂提问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要拜访的是什么样的朋友,作者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弄清作者要拜访的友人是谁,并通过以老朋友的语气与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山中老友的深厚感情,最后结合自己的感受通过相互交流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

②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作者与“老友”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并说说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相关的句子,抓住关键的词语与句子并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理解.最后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教师要根据学生发言的具体情况,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与质疑,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考查锻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③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欣赏了山中的美景,更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与朋友之间亲密的感情。你知道作者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把景与情写得如此美丽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深入理解文章写作手法,学习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的应用,并能够通过朗读感受不同的写作手法所起到的作用。)

27.【专家解析】

(1)设计意图

首先.教材呈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圆柱形建筑物和生活用品,让学生观察。同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

其次.从众多圆柱体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一般性直观模型,给出这一模型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具体到表象的抽象过程。

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丰富学生头脑中圆柱形象的储备,把抽象的“圆柱”具体化,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圆柱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通过自主研究,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发展的空间观念,提高学习兴趣。

(3)小组探究活动

①动手操作,探究圆柱的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合作要求:

要求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具,比如剪刀,可向老师借用。

要求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仔细阅读教材例l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

要求3.小组内互相交流:组织整理好汇报的内容(如:有什么发现?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②小组汇报:

A.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学生汇报,教师相继质疑)

知道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圆叫作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作侧面。(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

教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B.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C.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面)再用手摸一摸。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D.圆柱的高。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

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型,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③小结圆柱特征。

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板书)

28.【专家解析】

(1)间色:亦称“第二次色”。(品)红、(柠檬)黄、(不鲜艳)青三原色中的某二种原色相互混合的颜色。

复色:也有叫法为次色、三次色、再问色,也叫“复合色”。复色是用原色与间色相调或用间色与间色相调而成的“三次色”。

(2)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思考、观察、讨论等活动,了解色彩和谐的基本知识,以及它的组合原理,并尝试运用和谐的色彩作画,同时也是为下阶段色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用线条、色彩、表情、语言等表达自己对形与色的感受,发展想象力、观察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色彩带来的美感,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3)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设计目的

感知与体验

 

 

 

1.复习旧知识
     师:老师今天考考同学们,请你从彩色卡纸里找出三原色举起来,再把三间色也找出来。
     说一说,他们的区别。
     2.听音乐找色彩,请学生按音乐感觉把这6种颜色分成两份。
     3.我们把颜色搭配起来还能表达不同的情绪.现在老师给大家两段音乐,请你根据音乐的旋律重新组合.把这6种颜色分为两份。
     4.排列颜色并出示色轮,从中总结归纳对比色和和谐色。对比色: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和谐色:蓝和绿、红和橙、紫和红、橙和黄。
     5.这两组颜色一组表现了热闹,一组表现了悲凉.你能在色轮中找一找它们的位置,其中有什么规律吗?
     6.我们把离得较远的称为对比色.挨得较近的.色相较近的颜色称为和谐色,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色彩的和谐。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
     引入自然界的景色在学生感受色彩的同时,将学生带人一个美的意境,较好的渲染了课堂气氛.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心理、情感基础。

 

观察与探究

 

 

提示:出示色环,在色环上600范围内的就属于邻近色。
     1.欣赏画家的美术作品,重点感受其中的色彩。
     问题一:画家在使用邻近色作画时,有没有使用其他的颜色?(是哪些颜色?)
     问题二:画家在使用邻近色作画时,两种颜色用的是否一样多?(说出每幅画面中的主要色彩)
     小组讨论并交流:除了画家所表现的这些内容外,你还能想到用这些不同的邻近色表现什么?
     2.总结:要想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方法之一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者少用对比色。同时突出一种主要的色彩。
     3.欣赏课本:邻近色在建筑上及室内设计上的运用。
     4.总结:邻近色的配合,会使人产生舒适、和谐的感觉.在环境设计和家庭装饰上,也有色彩的和谐。如课本上的照片,室内装饰是暖色,给人以温馨的感觉,环境设计是冷色调的,给人的感觉干净、清晰。

学生的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需要。
     本课中,引领学生感受邻近色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运用邻近色的能力,激发学生用邻近色表现生活、美化生活的情趣。

(续表)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设计目的

创作与表现

 

 

 

 

1.色彩练习
     学生涂色游戏:用邻近色把手中的纸片涂上颜色,(一组邻近色涂一个纸片)比比谁涂的又多又快。
     学生感受并交流邻近色搭配在一起带来的美感?
     2.教师演示
     (1)今天老师准备画一幅装饰画。用相邻近的色彩来涂色。
     ①确定主色调。
     ②根据主色调配其他背景色彩。
     (2)出示同样构图的对比色涂法的画面。
     总结:和谐色的画面中并不是完全没有对比的色彩.只是对比颜色出现的面积、大小、范围相对较小,在画面中只是起到点缀的作用。
     相同在对比色画面中也有和谐的色彩出现。
     3.学生创作
     选择自己喜欢的邻近色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纸张大小与表现题材自选;体会你使用的邻近色带给你的感受。
     提醒学生:深色宜选择用加白的方式来表现色彩的渐变,浅色宜加黑表现色彩的渐变。

小练习的环节设计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初步尝试协调色带给我们的色彩感受,在教师展示、点评的环节中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画面问题,取长补短。

 

 

评价与展示

 

 

1.学生将自己完成的作品直接贴到黑板上,大家共同欣赏评价,相互说说各自的优点。
     2.如果我们再用一种色彩来表示你今天这节课的收获.你会选取什么颜色呢?为什么?
     对比色:你是个活泼、可爱、讨人喜爱的孩子。
     和谐色:你是个安静、沉稳、做事踏实的孩子。
     教师小结:从你们对颜色的丰富感受中,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让色彩变得更加神奇。瞧!我们的画装裱后也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大家看一看,我用同学们的画装饰我们的教室,好看吗?色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反复实践,相信大家一定能描绘出色彩缤纷的世界,也一定能用充满智慧的双手勾勒出绚烂多彩的人生。

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创作背景,增加了学生创作的专业性,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整个创作过程易于学生的掌握,作业内容直接面向色彩,增强学生的美术素养。

 

拓展与升华

拓展: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色彩,对比与和谐的颜色可以设计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房间、服装、生活用品、家庭装饰、店面设计……在教室中,你能找出哪些对比色或和谐色呢?(学生尝试找找看)

拓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继课堂教学后点拨学生寻找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点。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