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爆炸性气体与可燃性混合气体爆炸的区别及预防措施
问:分解爆炸性气体的定义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 分解爆炸性气体是指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也能被点燃并发生爆炸的气体。这类气体的主要特点是不需要外部氧气即可发生爆炸,其实质是一种分解反应。常见的分解爆炸性气体包括乙炔、乙烯、环氧乙烷等。这些气体在受热或受压时,容易发生聚合、加成、取代或爆炸性分解等反应。
例如,当乙炔受热或受压时,容易发生聚合、加成、取代或爆炸性分解等反应。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在高压下使用乙炔时,应加入氮气等惰性气体加以稀释。此外,乙炔易与铜、银、汞等重金属反应生成爆炸性的乙炔盐,因此不能用含铜量超过70%的铜合金制造盛乙炔的容器;在用乙炔焊接时,也不能使用含银焊条。
问:可燃性混合气体爆炸的机理是什么?如何预防这种爆炸?
答: 可燃性混合气体爆炸是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燃气体与氧气混合后,遇点火源引发的爆炸。这类爆炸的特点是必须有氧气参与,且一定会发生燃烧。可燃性混合气体爆炸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扩散阶段:可燃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从释放源通过扩散达到相互接触,所需时间称为扩散时间。
- 感应阶段:可燃气分子和氧化分子接受点火源能量,离解成自由基或活性分子,所需时间称为感应时间。
- 化学反应阶段:自由基与反应物分子相互作用,生成新的分子和新的自由基,完成燃烧反应。
为预防可燃性混合气体爆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控制可燃气体浓度:确保可燃气体的浓度保持在爆炸极限之外。
- 通风换气:在可能存在可燃气体的场所,加强通风换气,及时排除可燃气体。
- 禁止明火:在易燃易爆场所严格禁止使用明火,确保电气设备符合防爆要求。
- 监测报警系统:安装可燃气体监测报警系统,一旦检测到可燃气体浓度超标,立即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 定期检查:对相关设备和管道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修复泄漏等问题。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可燃性混合气体爆炸的风险,保障生产安全。
科目:安全生产技术基础
考点:可燃气体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