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分析玻璃器皿制造车间的危险有害因素?
案例背景:某玻璃器皿制造企业分为烧制玻璃溶液、吹制成型和退火处理三道主要工序。烧制玻璃溶液的主要装置是玻璃熔化池炉,使用重油和煤气作为燃料,烧至1300~1700℃。厂房内有46t玻璃熔化池炉1座,炉高6m,炉顶距厂房钢制房梁1.7m,炉底高出地面1.5m。距炉出料口3m处是玻璃器皿自动吹制成型机和退火炉。煤气调压站距厂房直线距离15m,重油储罐距厂房直线距离5m。
问题分析:
物理性危险因素:
高温:玻璃熔化池炉的温度高达1300~1700℃,可能导致灼伤。
机械伤害:机械设备如玻璃器皿自动吹制成型机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夹挤、割伤等伤害。
物体打击:炉顶内拱形耐火砖塌陷洞穿,存在烈焰冲出炉顶近1m的风险,可能导致物体飞溅伤人。
化学性危险因素:
有毒气体:使用重油和煤气作为燃料,燃烧过程中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
腐蚀性物质:原料中的纯碱(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接触皮肤或吸入其粉尘可能导致化学灼伤。
生物性危险因素:
在该案例中,未提及明显的生物性危险因素。
心理生理性危险因素:
疲劳: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可能导致员工疲劳,增加事故风险。
紧张:由于设备老化和存在安全隐患,员工可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影响操作安全。
行为性危险因素:
违章操作:员工可能因缺乏培训或疏忽而进行违章操作,如不按规程执行验电程序。
管理缺陷:企业安全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玻璃器皿制造车间存在多种危险和有害因素。企业在日常生产中应严格按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进行系统性的危险源辨识,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可控。
科目:其他安全
考点:《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