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银行从业 /我国银行监管的历史

我国银行监管的历史

我国银行监管的历史相关课程

本视频可免费试听30秒,看完整版请购买课程

我国银行监管的历史考点解析

所属考试:银行从业
所属科目:初级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
考点标签: 了解
所属章节:第五部分第一章 银行监管体制/第二节 我国的银行监管框架/我国银行监管的历史
所属版本:2025

我国银行监管的历史介绍

(一)初步确立阶段(1984-1993年)

(二)探索成形阶段(1994-1997年)

(三)改革调整阶段(1998-2003年)

(四)形成完善阶段(2003-2017年)

(五)改革完善阶段(2017 年至今)

专题更新时间:2025/08/21 16:17:39

我国银行监管的历史考点试题

单选题 1.我国银行监管在初步确立阶段的特点是()。
A . 监管职责配置的部门化,采取了功能化的监管组织架构
B . 在制度设计上已经开始部分涉及权责分配、激励约束和再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C . 授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的监督管理职责
D . 对主要银行业机构实行了管、监在部门间的职责分离

正确答案: A

答察解析: 在初步确立阶段,银行监管运行上有两个特点:一是监管职责配置的部门化,采取了功能化的监管组织架构,即金融管理部门负责市场准入、退出的审批与违规处罚,稽核部门负责现场检查及违规处罚;二是监管运行机制的概念尚未提出,更缺少制度上的安排。行政管理与处罚、现场检查与处罚由同一个部门行使,监管行为的过程控制实际上并没有建立。
(B项属于探索成形阶段的特点,C项属于形成完善阶段的特点,D项属于改革调整阶段的特点)

单选题 2.我国银行监管在初步确立阶段的特点是()。
A . 监管职责配置的部门化,采取了功能化的监管组织架构
B . 在制度设计上已经开始部分涉及权责分配、激励约束和再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C . 授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的监督管理职责
D . 对主要银行业机构实行了管、监在部门间的职责分离

正确答案: A

答察解析: 在初步确立阶段,银行监管运行上有两个特点:一是监管职责配置的部门化,采取了功能化的监管组织架构,即金融管理部门负责市场准入、退出的审批与违规处罚,稽核部门负责现场检查及违规处罚;二是监管运行机制的概念尚未提出,更缺少制度上的安排。行政管理与处罚、现场检查与处罚由同一个部门行使,监管行为的过程控制实际上并没有建立。
(B项属于探索成形阶段的特点,C项属于形成完善阶段的特点,D项属于改革调整阶段的特点)

多选题 3.1984年以来,我国银行监管治理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哪些阶段?()
A . 初步确立阶段
B . 探索成形阶段
C . 改革调整阶段
D . 形成完善阶段
E . 成熟更新阶段

正确答案: A

答察解析: 1984年以来,我国银行监管治理随着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和监管重点的变化而随时调整、演化,其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
①初步确立阶段(1984-1993年);
②探索成形阶段(1994-1997年);
③改革调整阶段(1998-2003年);
④形成完善阶段(2003~2017年);
⑤改革完善阶段(自2017年至今)。
故本题选ABCD。

单选题 4.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责由(  )行使。
A . 中国国务院有关部门
B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C . 中国银行业协会
D . 发改委

正确答案: B

答察解析: 选项B:2003年4月2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授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的监督管理职责。

单选题 5.单独设立银行管理部门,负责辖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邮政储蓄机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等管理的改革措施属于我国银行监管演变进程的()阶段。
A . 初步确立
B . 探索成形
C . 改革调整
D . 形成完善

正确答案: C

答察解析: 1984年以来,我国银行监管治理随着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和监管重点的变化而随时调整、演化,其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即初步确立阶段、探索成形阶段、改革调整阶段、形成完善阶段、改革完善阶段
其中,改革调整阶段为1998—2003年。2001年上半年,按照“坚持改革,合理分工,管监分离,集中监管”的原则,再次调整内设监管机构和监管职责,单独设立银行管理部门,负责辖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邮政储蓄机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等管理;对国有商业银行按照被监管行类设立监管部门,负责所在地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及政策性银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工作;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继续延续了部门负责的体制。故本题选C。

大咖讲解:我国银行监管的历史

孙婧
期货从业
证券从业
银行从业
曾就职于多家大型证券、期货公司,具有丰富的金融从业培训经验,外汇分析师,大学生金融交易大赛评委,同时拥有金融类多个从业资格。
查看老师课程
相关知识点推荐
高频

银行监管的四个层次

(1)银行自我监管:通过内部治理、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实现
(2)外部监管:监管的最高层次,由国务院授权成立的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监督管理
(3)行业自律:自律组织。对会员每年进行一次例行检查;对会员的日常业务活动进行监管。
(4)市场约束:市场约束也被称为市场纪律。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未强化信息的披露。

高频

我国当前银行监管的框架

我国银行监管的框架、结构和特点

要点

内容

监管层次

• 自我监管:通过内部治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实现

• 外部监管:监管最高层次

• 行业自律:对会员每年进行一次例行检查;对会员的日常业务活动进行监管。

• 市场约束: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强化信息的披露。

监管框架

• 审慎全面的监管规则

• 行之有效的监管工具

• 科学合理的监管组织体系

监管规则

法律、行政法规:(基础和主干)

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依据和准绳)

 
高频

初步确立阶段

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开始正式行使银行监管职能。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设立了金融管理部门,1985年7月以后又细分为金融机构管理部门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部门。为确保金融秩序和防范违规经营,人民银行内设稽核部门,负责监督、检查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并对有关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这一时期,银行监管运行上有两个特点:

(1)监管职责配置的部门化,采取了功能化的监管组织架构,即金融管理部门负责市场准入、退出的审批与违规处罚,稽核部门负责现场检查及违规处罚;

(2)监管运行机制的概念尚未提出,更缺少制度上的安排。行政管理与处罚、现场检查与处罚由同一个部门行使,监管行为的过程控制实际上并没有建立。

高频

探索成形阶段

1995年3月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了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进行金融监管的权力和责任,银行监管运行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更加适应银行市场化经营和发展的需要。1994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暂行办法》的出台,标志着人民银行非现场监管工作开始起步。1995年颁布的《非现场稽核监督暂行规定》对非现场监管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从而使得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责除了原有的行政审批、现场检查外,又明确地把非现场监管作为重要的监管工具。

这一时期,监管职权根据不同类型的机构特点分布于不同的内设部门,并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初步形成了机构监管的组织架构。

(1)监管手段进一步丰富,增加了非现场监管,并注意与现场检查的配合运用;

(2)各相关部门独立行使处罚权的状况没有改变,且职责进一步增大,“部门执法”的局面凸显;

(3)在制度设计上已经开始部分涉及到权责分配、激励约束和再监督等方面的内容,但仅仅形成了初步框架,还没有对运行机制和监管绩效发挥实质性作用。可以说,在这一阶段监管运行基本处于探索和初创阶段。

高频

改革调整阶段

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同时也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有关要求,银行业监管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到以银行风险监管为核心的系统性监管及依法监管上来。2000年《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发布施行,标志着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准入的监管成为银行监管的重要内容。2001年上半年,按照“坚持改革,合理分工,管监分离,集中监管”的原则,再次调整内设监管机构和监管职责,单独设立银行管理部门,负责辖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邮政储蓄机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等管理;对国有商业银行按照被监管行类设立监管部门,负责所在地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及政策性银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工作;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继续延续了部门负责的体制。

这一阶段,监管运行机制有三个突出特点:

(1)改变了过去一个法人金融机构由多个部门分割监管的格局,按照内外一致、全程监管的原则,集中履行对银行业日常监管职责。

(2)对主要银行业机构实行了管、监在部门间的职责分离,把制定监管政策、行政管理与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职责分开,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

(3)由于没有设立专门的协调、再监督部门,监管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的现象较为突出。

高频

形成完善阶段

2003年4月2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授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的监督管理职责。建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是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促进我国金融业更好地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挑战的一个重大举措,标志我国银行业监管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原银监会成立后,明确提出了四个监管理念、四大监管目标以及六条良好监管标准,在此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完善监管治理,不断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监管治理有效性,加速银行监管工作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提高了监管效率和权威性,监管治理得到完善,银行监管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高频

改革完善阶段

2017年以来,为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中国开启了新一轮金融监管改革,目前新金融监管框架逐步形成。 2017年7月,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的职责;地方政府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2018 年,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2018年改革后,我国金融监管框架变为“一委一行两会一局”即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各地金融监管局。这一阶段的监管运行机制有四个突出特点:

(1)加强金融监管的顶层协调,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并强化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决策议事、统筹协调以及监管问责的职能。

(2)强化人民银行系统性风险防控和宏观审慎管理职责,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架构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架构和政策工具,完善逆周期调节、金融控股公司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注重防范跨市场、跨行业、跨区域、跨国境的风险传染。

(3)加强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各金融管理部门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同时,又充分沟通、强化协同。加强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与财政、产业、就业、区域等经济社会政策的密切配合。

(4)加强中央与地方间的协作配合机制。通过加强对地方金融发展改革与风险防控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有效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形成全国“一盘棋”。

高频

新时代金融工作要求

(一)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要义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是: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二)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

1.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2.做好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五篇金融大文章

添加银行学霸君或学习群

领取资料&加备考群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拒绝盲目备考,加学习群领资料共同进步!

师资团队

银行从业书籍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