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其划分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
对产业的分类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标准。经常采用的分类方法有:
(1)两大部类分类法。即把整个社会生产归纳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2)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是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的简称。
(3)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即根据不同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等。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1)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结构,以消费结构作为安排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出发点。
(2)资源结构的影响。自然资源的结构不同,会形成不同产业部门。其种类和数量状况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类型和特征。
(3)投资结构的影响。投资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产业结构又制约着新的投资结构。
(4)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5)劳动力素质和数量的影响。产业的发展要有相应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与之相适应。
(6)产业间的关联方式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建立起合理的产业间联系,使产业结构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在调整中走向高级化。
3.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间建立起最佳的结构和最优的比例关系。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的和低级现象,这突出表现在:
(1)农业基础薄弱;
(2)工业素质不高;
(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4)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不协调;
(5)产业发展在低水平上重复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的途径为:
(1)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业结构转换机制,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市场机制、宏观调控的作用,推动产业发展和调整。
(2)选准主导产业,培育,战略产业,强化基础产业。
(三)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益的提高等原因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总供给量的增加。
经济发展:指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程度等等在内的各种结构的协调与优化。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但它却是其中最基本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但是,有经济增长并非一定就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并不构成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2.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1)粗放型增长:指主要依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2)集约型增长: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途径为: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体制条件。
(2)加速科技进步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力争到2010年使科技进步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
(3)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加强和提高第一产业,调整和充实第二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4)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广泛采用节能、节材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坚持能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加强综合利用。
(5)通过完善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充分运用有关经济杠杆,以及健全法制等途径,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综合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