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两部分。在这部分中,基本概念较多,望考生能认真记忆。着重掌握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社会主义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国民收入的两次分配、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关系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
1、不同类型的再生产的含义
2、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3、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现的含义和实现条件
4、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5、产业结构优化的实现及其目标和途径
6、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和类型
7、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含义、内容和途径
8、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论
9、各类企业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10、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含义、原因及途径
11、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12、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13、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健全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三、内容讲解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
1.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作为一个连续不断、反复更新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再生产。
社会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社会再生产按照其规模,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则是指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以及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来扩大生产的规模。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同经济发展的阶段存在紧密联系。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一般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则内涵扩大再生产所占的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根据我国目前的具体国情,应当把扩大再生产的立足点转移到内涵扩大再生产上来,走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道路,生产出尽可能多的质量高、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3.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现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要求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和实物上都得到补偿。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价值形态上可分为C、V和M三个组成部分。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构成相适应,社会生产便分为制造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制造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