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注册会计师>学习笔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学习笔记

2014年注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第三章讲义及习题

来源:网络 2014年2月26日
  【所属章节】:
  本知识点属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第三章战略选择第四节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内容。
  【知识点】:国际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经济学家从各个层次和角度探索和研究跨国公司的行为特点及其作用与影响,提出了许多理论和主张。这些理论和主张的研究无非也是沿着两个基本主要思路:一是国际生产要素的组合;二是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市场特征(特别是寡头垄断市场特征)。
  (一)国际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1.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与东道国区位因素的提出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首先必须具备两大基础:一是作为投资方跨国公司自身的优势;二是作为受资方东道国的条件。而首先在这两方面作出贡献的:一是美国学者海默;二是索思阿德和艾萨德。
  (1)垄断优势理论。海默首次提出垄断优势理论。后得到其导师金德尔伯格的支持并加以完善,成为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独立的理论。该理论利用两个基本论点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即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
  (2)区位理论。索思阿德提出区位理论,用以研究国内资源的区域配置问题。后来,艾萨德等用此理论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
  企业拥有的优势并不能单独地说明为什么直接投资优于出口。企业拥有某些特殊优势,可以不对外直接投资,而只是在本国生产,然后通过出口到第三国市场。因此,又必须引进有关东道国的区位因素。以便充分说明为什么一个企业会不辞辛劳,并承担风险到国外去从事制造经营活动.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弗农教授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著作中,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的变更,阐述了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时机和区位选择的关系,系统地提出了产品寿命周期理论模型。
  弗农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产品的创新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
  3.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的基本思路是:随着生产分工和科技革命的发展,企业经营的内容和范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间产品由传统的原材料、半成品改变为以知识技术为主的信息产品。由于外部市场缺乏交换中间产品的定价机制与交易机制,导致市场交易成本上升,降低公司全球生产的协调与经营效率。外国直接投资的原因不仅仅是最终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主要是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所致。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使中间产品在其组织内进行内部化转移,跨国公司是市场内部化跨越国界的产物。
  内部化理论建立在三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第一,企业在不完全市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第二,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使企业在组织内部创造市场,以克服外部市场的缺陷;第三,跨国公司是市场内部化过程超越国界的产物。
  4.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1976年,英国雷丁大学邓宁教授首次提出了综合理论学说。系统阐述“综合主义”理论,并将其报考化,从而形成了目前对国际企业和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最大的理论框架。
  邓宁认为,通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够利用的是所有权、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时,才完全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邓宁主张要把有关部分理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综合地对国际企业和对外直接投资作出分析。

指南:2014注会计报名时间/条件 考试科目 科目搭配 考试教材 薪资待遇 通过率 过关秘籍

试题:2014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章节练习题及答案下载 选择题强化练习及答案下载

相关阅读
精品课程

正在播放:会计核心考点解读

难度: 试听完整版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