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3》激励士气的关键在于员工的工作态度,与经理人无关
大多数经理人相信,员工要选择有几分的工作动力(受到几分激励),是取决于他们自己身上的。经理人通常会认为,有些员工天生就有好态度,其它人则天生工作态度就不好,因此不太可能做什么去改变这一点。
研究显示,经理人在员工能受到多少激励这方面,最具影响力。也就是说,激励员工的关键,掌握在经理人手上。甚至经理人在很多时候正是打击员工士气的凶手!
试想,经理人是否会因为员工做得好,就给予他们认可?是否提供了一个愉快、支持的工作环境?是否在组织里,营造共同使命感和团队精神?是否对于员工一视同仁、避免偏袒?在员工想讲话时,是否倾听他们的声音?
员工不要施舍,他们憎恨偏袒。不要只因为要员工喜欢你,就对他们好。给予认可时,是在员工真正有所表现时,而且能帮助主管及部属双方更为成功。否则不但会使员工收到的奖励变得廉价,连带也会损及其它员工对你的信任。
迷思4》激励只是一种利益交换的对价关系
经理人多数以为激励是一种对价关系(意即一方为换取另一方做某件事的承诺,而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钱代价或是履行承诺),事实上,对价关系只能启动“外在动机”,无法启动“内在动机”。想要激励员工,必须致力于创造真正能启动部属内在动机的工作环境。
激励不能全然从外在动机的角度来看待,因为激励的各个面向之中,还包含了沟通、肯定、感召,这些都不存在对价关系,而是在于启动部属对于工作的内在动机。“沟通”能了解部属的想法:“肯定”能让关心传达给部属:“以身作则”能感召部属。
彼得杜拉克基金会(Peter Drucker Foundation)的共同创办人法兰西丝?贺赛苹(Frances Hesselbein)表示,人人都希望自己对于这个世界有所贡献,很少有人在工作时,除了金钱之外别无所求。她曾经领导全球最大的女性组织“女童军”,而在担任女童军执行长期间,她以谦虚的态度与部属沟通,定位自己的角色为“信息与联系中心”,也就是身处“同心圆的圆心”,以擅长沟通的激励方式,启动部属的内在动机。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学会(Societ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曾经在调查后发现,有79%的员工之所以会离职,是因为自觉在工作中得不到肯定或赏识。因此,经理人千万别轻忽“肯定”对于激励部属的力量。
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总裁柯琳?巴瑞特(Colleen Barrett)在组织里所扮演的角色,像妈妈又像阿嬷,经常以手写卡片送给部属,让部属都能感受到她以“肯定”激励员工。麦当劳连锁店创始人雷?克罗克(Ray Kroc)52岁创业,拖着一身病痛仍坚持展开全美巡店行脚,“以身作则”感召员工,启动他们的内在动机。
激励的极致,是对于部属真正的关心,当部属感受到你出于内心的关心时,激励就不是对价关系,而是化为内在动机。
迷思5》小事不需要赞美,做出大成绩时再赞美即可
激励的精神在于“小事件、大表扬”、有功必赏;也就是说,如果你的部属将小事做得很好,你就要不吝惜激励。
如果你担心拿捏不好激励的比例,在《你的桶子有多满?》(How Full is Your Bucket)一书中,作者汤姆?瑞斯(Tom Rath)与唐纳?克利弗顿(Donald Clifton)指出,批评与赞美的比例约为1比5;换言之,批评一次部属需要靠着5次的赞美才能挽回。赞美的原则是实时、亲切、具体、个人化、正面、积极与即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