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二级建造师 > 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 > 水利水电工程辅导 > 水利水电工程学习笔记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来源:233网校 2008-03-12 09:37:00

  3、生物预处理技术

  水源水生物处理技术的本质是水体天然净化的人工化,通过微生物的降解,去除水源水中包括腐殖酸在内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及可能在加氯后致突变物质的前驱物和NH3—N,NO2—等污染物,再通过改进的传统工艺的处理,使水源水水质大幅度提高。常用方法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流化床,生物接触氧化池和生物活性炭滤池。这些处理技术可有效去除有机碳及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并可大幅度的降低NH3—N,对铁、锰、酚、浊度、色、嗅、味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费用较低,可完全代替预氯化[9-16].

  3.1 塔式生物滤池

  轻质滤料的开发与采用,为塔式生物滤池的应用创造了条件。生物塔滤增加了滤池高度,分层放置填料,通风良好克服了普通生物滤池(非曝气)溶解氧不足的缺陷。国外广泛采用塑料材质大孔径波纹孔板滤料,我国常采用环氧树脂固化玻璃钢蜂窝填料。塔式生物滤池的净化作用也是通过填料表面的生物膜的新陈代谢活动来实现的。塔式滤池的优点是负荷高、产水量大、占地面积小,对冲击负荷水量和水质的突变适应性较强。缺点是动力消耗较大,基建投资高,运行管理不便。来源:考

  3.2 生物转盘反应器

  生物转盘在污水处理中已广泛采用,目前在给水处理领域,对某些污染程度较为严重的微污染水进行了一些研究。日本、我国台湾地区以及国内学者的试验研究表明,采用生物转盘预处理在适宜水力负荷下改善微污染水水质是有效的。

  生物转盘的特点表现为,生物膜能够周期的运行于空气与水相两者之中,微生物能直接从大气中吸收需要的氧气(减少了溶液中氧传质的困难性),使生物过程更为有利的进行。转盘上生物膜生长面积大,生物量丰富,不存在类似于生物滤池的堵塞情况,有较好的耐冲击负荷的能力,脱落膜易于清理处置。但存在的不足是生物氧化接触时间较长,构筑物占地面积大,盘片价格较贵,基建投资高。

  3.3 生物膨胀床与流化床

  生物膨胀床是介于固定床和流化床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流化床中的填料随水、气流的上升流速的增加而逐渐由固定床经膨胀床最后成为流化床。生物膨胀床与流化床通过选用适度规格粒径(约为0.2~1.0mm)的生物载体,如砂、焦碳、活性炭、陶粒等,采用气、水同向混合自下而上,使载体保持适度膨胀或流化的运转状态。与固定床相比,从两个方面强化了生物处理过程:一方面,载体粒径变小,比表面积增大,单位溶剂的比表面积可达到2000~3000平米,这大大提高了单位生物池的生物量。另一方面,由于颗粒在反应器中处于自由运动(膨胀或流化)状态,避免了生物滤池的堵塞现象,提高了水与生物颗粒的接触机会;同时可采用控制膨胀率的办法来控制水流紊动对生物颗粒表面的剪力水平,进而控制填料上生物膜的厚度,有利于形成均匀、致密、厚度较薄且活性较高的生物膜。这些都大大的强化了水中可生物降解基质向生物膜内的传递过程,使生物膨胀床、流化床的单位容积的基质降解速率得到提高。生物膨胀床、流化床含有活性高的较大生物量,处理水力负荷增大,并保证出水水质良好。

  采用生物膨胀床与流化床,可解决固定填料床中常出现的堵塞问题,进一步提高净化效率,且占地面积少。但由于保持膨胀或流化状态,消耗的动力费用较高,且维护管理复杂,尤其是当池体比较大的情况,如一旦停止运行,再启动很困难,运行中水力学条件难以控制等。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流化介质跑料现象,其工程应用还很少见。

  3.4 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是利用填料作为生物载体,微生物在曝气充氧的条件下生长繁殖,富集在填料表面上形成生物膜,其生物膜上的生物相丰富,有细菌、真菌、丝状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组成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溶解性的有机污染物与生物膜接触过程中被吸附、分解和氧化,氨氮被氧化或转化成高价形态的硝态氮。反应过程如下: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主要优点是处理能力大,对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性,污泥生成量少;缺点是填料间水流缓慢,水力冲刷小,如果不另外采取工程措施,生物膜只能自行脱落,更新速度慢,膜活性受到影响,某些填料,如蜂窝管式填料还易引起堵塞,布水布气不易达到均匀。另外填料价格较贵,加上填料的支撑结构,投资费用较高。

  现有生物接触氧化法在曝气充氧方式、生物填料上都有所改进。国内填料已从最初的蜂窝管式填料,经软性填料、半软性填料,发展到近几年的YDT弹性立体填料;曝气充氧方式也从最初的单一穿孔管式,发展到现在的微孔曝气头直接充氧以及穿孔管中心导流筒曝气循环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膜的更新,改善了传质效果。

  3.5 膜生物反应器

  膜生物反应器是指以超滤膜组件作为取代二沉池的泥水分离单元设备,并与生物反应器组合构成的一种新型生物处理装置,英文称之为Membrane Bioreactor.由于超滤膜能够很好的截留来自生物反应器混合液中的微生物絮体、分子量较大的有机物及其他固体悬浮物质,并使之重新返回生化反应器中,这就使反应器内的活性污泥浓度得以大大提高,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有机物的去除率。

  3.6 电生物反应器

  将电极装置与生物反应器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所谓电生物反应器(英文名称为Electro-Bioreactor)。

  显然,通过对水的电解,阴极提供电子,产生氢,而氢作为电子供体与硝酸盐发生了方程(3)所示的反应,使生化反应速率及去除率得以提高,从而减少了水中硝酸盐的含量。从原理上讲,这种方法除了可以实现反硝化处理外,还可以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但目前对电生物反应器尚处于基础理论和动力学研究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4、结论

  总的来说,物理、化学法处理效率较高。尤其是各种联用技术的开发,对一些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非常有效,通过有效氧化,去除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并有效的降低了饮用水致突变活性。但这些方法设备都相对复杂,运行和操作条件要求较高,尤其是成本问题严重制约了它们的推广使用。

  相比之下,生物预处理是一种经济有效且在毒理学上安全的方法,它通过降解BOM来降低甚至消除了输水管网中菌群生长的可能性,从而减少了消毒剂的消耗,并进而降低THMs的形成;通过降低Zeta电位减少对混凝剂的消耗;其对NH3—N和其它有机污染物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尤其在与传统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联用后,对降低饮用水致突变活性效果也很好。而且,该方法投资少,见效快,适合我国国情,因此,生物预处理与传统工艺的组合是目前国内水厂改善出水水质的选择方法。但是,一些研究表明,生物预处理对微量难生物降解的优先污染物(指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其特点是: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性、毒性较大或潜在危害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物质)无效;对THMS只有少量去除效果;Ames试验不能由阳变阴;运行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原水水质、水温、水量的变化和操作管理水平的高低都直接影响处理效果;与常规工艺相比,需较长的成熟期,并进行生物驯化;由于生物处理是借助于微生物新陈代谢去吸收利用水中的污染物,因此会有各种代谢产物以及微生物本身进入水中,其中大多数物质的特性及对人体健康的可能影响还所知甚少。研究新的净水工艺,增加新的治理措施是当今给水研究人员及自来水厂急需解决的课题。从目前的研究方向和大量的研究结果来看,在自来水厂增加生物预处理和加强出水的深度处理是改善饮用水水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钱庆玲,范瑾初,吴国权。微污染源水净化技术综述。公用科技,1995,11(3):30-34

  [2] 余子锐,沈明,邹惠仙。活性炭纤维去除水中微污染物的研究。重庆环境科学,2003,25(5):24-30

  [3] 贾瑞宝,文闵英。应用水源微污染现状及其深度处理技术。山东环境,1999,(5):42-43

  [4] 莫罹,黄霞。微滤膜处理微污染源水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2,18(4):40-43

  [5] 于鑫,李旭东。饮用水源水微污染及其处理技术。四川环境,1998,17(1):24-30

  [6] 罗建中,孙国胜。微污染水处理技术进展。过滤与分离,2002,12(3):4-9

  [7] 王海涛,朱琨,魏翔,Linus Zhang.光化学氧化降解水中有机微污染物试验研究。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3,22(4):116-119

  [8] 徐中其,戴航,陆晓华。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新技术。江苏环境科技,2000,13(1):32-35

  [9] 张云霞,邢国平。生物活性炭滤池预处理微污染水源的研究。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3,9(1):23-27

  [10] 张燕,王志奇,陈英旭。微污染水源水的控制技术。环境污染与防治,2001,23(2):69-71

  [11] 李德生,张金萍。微污染水源水中污染物质的控制和净化技术。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0,13(3):165-168

  [12] 王沛芳,陈鸣钊,王超。新型生物反应器对微污染水预处理的试验研究。河海大学学报,2003,31(3):246-250

  [13] 陈伟,范瑾初。微污染源水的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技术综述。公用科技,1997,13(2):28-31

  [14] 贺瑞敏,朱亮,谢曙光。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陕西环境,2003,10(1):37-40

  [15] 徐斌,夏四清,高廷耀,胡晨燕。悬浮生物填料床处理微污染源水硝化试验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03,23(6):742-747

  [16] 陈莉,范跃华。微污染源水的处理技术发展与探讨。重庆环境科学,2002,24(6):67-69

相关阅读

添加二级建造师学习群或学霸君

领取资料&加备考群

加入备考学习群

加学霸君领资料

拒绝盲目备考,加学习群领资料共同进步!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