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因素对农产品基差影响尤为显着,因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具有明显季节性,导致现货与期货价格波动不同步,具体表现为:
播种期:农产品供应充足(上季库存),需求稳定,现货价格通常较低;期货因预期后期供应减少(新作物未上市),价格较高,基差多为负值且走弱。例如,5 月玉米播种期,现货价格 2300 元 / 吨,9 月期货价格 2500 元 / 吨,基差 - 200 元 / 吨,此时基差受 “现货宽松、期货预期紧张” 影响走弱。
收获期:新作物大量上市,现货供应激增,现货价格快速下跌;期货因反映下季需求,价格跌速较慢,导致基差走强(现货跌速>期货)。例如,10 月小麦收获期,现货价格从 2800 元 / 吨跌至 2500 元 / 吨(跌 11%),期货价格从 2900 元 / 吨跌至 2700 元 / 吨(跌 7%),基差从 - 100 元 / 吨变为 - 200 元 / 吨→修正:此处基差计算错误,应为 2500-2700=-200 元 / 吨,与前期 - 100 相比是走弱,正确逻辑应为收获期现货跌更多,基差走弱。原例修正:现货跌 15%,期货跌 5%,基差从 - 50 变为 - 150,走弱。
消费旺季:现货需求集中释放,现货价格涨速快于期货(期货已提前反映旺季预期),导致基差走强。例如,春节前猪肉消费旺季,现货价格涨 20%,期货因提前炒作涨 10%,基差从 - 1 元 / 斤变为 + 1 元 / 斤,显着走强。
考试中常以 “农产品季节性周期” 考查基差变动规律,考生需牢记 “播种期基差弱、收获期基差弱(现货跌速快)、消费旺季基差强” 的季节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