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设计
某小学委托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对家庭困难学生开展关爱服务。社会工作者发现。这些学生有的情绪较为消极,有的自信心不足,有的存在焦虑、抑郁心理问题,有的在学校不与同学交流,几乎没有朋友。社会工作者在家访中发现。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缺少外出拓展交流,缺少外出交流拓展视野的机会。有的家长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个别家长通过打骂孩子发泄情绪。部分家长。
从来不主动,就是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在校情况,从来不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活动。
为促进这些家庭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工作者运用人在情境中理论,从学生个人、学生所处环境、学生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三个方面开展家庭困难学生的关爱服务。
要求:列出人在情境中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设计出一份家庭困难学生的关爱服务方案,从学生个人角度、学生所处环境角度、学生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列举三个服务目标和服务策略。
一、“人在情境中” 理论的基本观点
个体与环境的系统性关联:个体的心理、行为状态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社区等)是相互作用的整体,个体问题源于个人需求与环境资源的失衡。
环境对个体的塑造作用:社会环境中的资源可及性、人际关系质量、制度支持等因素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如家庭沟通模式影响学生情绪状态,学校支持不足可能导致社交退缩。
个体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个体并非被动接受环境影响,也能通过自身行为改变环境,例如学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等,可推动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二、家庭困难学生关爱服务方案
(一)学生个人角度
1、理论要点:学生的心理状态、能力素养与社会适应能力是服务介入的核心,需通过提升个体抗逆力打破 “环境压力 - 个人困境” 的恶性循环。?2、服务目标:
(1)改善学生消极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增强学生自信心与社交能力,建立朋辈支持网络;
(3)拓展学生认知视野,弥补家庭环境导致的发展机会缺失。
3、服务策略:
(1)情绪韧性培育:开展 “情绪气象站” 小组:用 “晴雨表” 记录每日心情,通过 “情绪树洞” 信箱匿名倾诉,学习 “深呼吸 + 积极自我暗示” 的即时调节技巧。
(2)社交能力建设:组织 “同桌计划”:为每位学生匹配性格互补的朋辈伙伴,设定 “每日一句正向互动” 任务(如称赞、分享零食),通过积分兑换奖励强化社交行为。
(3)认知拓展行动:链接 “城市探索” 公益项目: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美术馆,搭配 “探索日志” 任务(如记录 3 个新发现),拓宽认知边界。
(二)学生所处环境角度
1、理论要点: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要素构成学生成长的支持系统,需通过优化环境资源配置、改善互动模式,为学生提供良性发展土壤。
2、服务目标:
(1)改善家庭沟通模式,减少打骂教育,增强情感支持;
(2)强化学校资源整合,提升教师对困难学生的关注与支持;
(3)激活社区公益资源,为学生提供课外拓展机会。
3、服务策略:
(1)家庭沟通优化:举办 “亲子茶话会”:设置 “优点盲盒” 互夸环节,教授家长 “我信息” 表达法(如 “我看到你主动洗碗,感到很开心”),减少打骂教育。
(2)学校支持升级:建立 “教师结对帮扶” 机制:每位教师对接 1-2 名困难学生,每周进行 1 次学业辅导 + 情感交流,记录《成长陪伴日志》。
(3)社区资源链接:对接 “社区爱心课堂”:由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免费课后作业辅导,同步开设绘画、书法等兴趣课程,覆盖放学后空档期。
(三)学生与环境交互作用角度
1、理论要点:学生与环境的良性互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需通过搭建沟通桥梁、培育参与能力,促进 “个体需求 - 环境回应” 的正向循环。
2、服务目标:
(1)提升学生对家庭、学校资源的获取与利用能力;
(2)增强家长与学校的协同育人意识,形成教育合力;
(3)推动学生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建立环境归属感。
3、服务策略:
(1)资源导航计划:制作 “校园支持地图”:标注心理咨询室、教师办公室等资源点位,通过情景模拟训练学生主动求助话术(如 “老师,我需要心理咨询的帮助”)。
(2)家校联动机制:推行 “家长开放日 + 学生讲解员” 模式:让学生带领家长参观校园,介绍自己参与的活动(如兴趣小组),增进家长对学校的了解与支持。
(3)社区参与培育:组织 “小小环境观察员” 活动:让学生记录社区公共设施问题(如破损长椅),以图文形式提交居委会,参与整改方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