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小学心理学试题

2014年甘肃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5)

来源:233网校 2014年9月20日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人的心理的产生既依赖于客观的条件,又依赖于主观的条件。心理是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客观条件是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讲,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刺激和作用于人脑,脑本身是不会产生心理的;主观条件是从心理反映形式来讲,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反映总是由一定的人进行的。一定的反映者由于已经形成的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态度、观点、知识、经验和心理状态等的不同,他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其反映也会不尽相同。所以,归根到底,人的心理是主客观条件对立统一的产物。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感觉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心理学上,把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称为感受性,它是以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所谓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最小刺激。人的每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都有两种形式即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这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人的感受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感受性会出现暂时提高或降低的现象,称为感受性的变化。感受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感觉适应。指同一感受器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就是嗅觉的适应。其他的,还有视觉的适应。
(2)感觉对比。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有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3)感觉的相互作用。指几种不同的感觉发生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牙痛会因为强烈的噪音而更加厉害,用凉水擦脸会提高视觉的感受性等。
3.什么是想象?想象的种类有哪些?
答: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按照想象时有无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①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叫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最简单、最初级形式的想象。
②有意想象。人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叫有意想象。人在实践活动中,为完成某项活动任务所进行的想象都是有意想象。
(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按照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①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叫再造想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象活动,大部分都是再造想象。
②创造想象。根据已有形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叫创造想象。创造想象的形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它比再造想象困难、复杂。
(3)幻想
幻想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幻想和创造想象一样,也是一种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但它与一般创造想象又有一定的区别。幻想总是体现着个人的愿望。
幻想可分为积极幻想和消极幻想。积极的幻想是理想,消极的幻想是空想。
4.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1)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等方面的。
(2)原有认知结构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正因如此,定势在迁移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除前面所涉及到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活动需要包括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
小学儿童对游戏和运动的强烈需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固有特点,他们都处在长身体时期,肌肉和骨骼都在日益增长,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儿童接近于青春期,身体的发育进入第二次加速期(第一次生长的加速期在婴儿期),活动对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和身体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2)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
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表现在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向往、热爱和对学习任务的重视和完成等日常行为中。学生是—个特定的社会角色,具有一定的责任和要求。因此,儿童一入学,便在社会(包括家庭、学校)的要求下,产生掌握读、写、算、画、唱等技能和获取新知识的主导需要。
(3)小学儿童交往需要的发展
儿童入学之后,交往需要主要向教师和同学两个方面发展。小学儿童与教师交往需要的发展,是婴幼儿期与父母交往需要的延续。
(4)小学儿童成就需要的发展
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地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乃至今后工作成就,不仅有赖于他们的能力,而且有赖于他们的成就需要。小学生的成就需要主要表现在学业成就范围内。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入学的最初几年对于成就需要的发展尤为重要。
四、论述题
一个人被蛇咬过,以后在走夜路时,看到路边的草绳,就毛骨悚然,不敢前进。请分析这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现象。
答:这是一种条件反射现象。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是无条件反射与某种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形成的反射。因为一次被蛇咬了,产生了很深的映象,“蛇”对人便产生了条件刺激,乃至像“蛇”样的东西如“草绳”等之类,也会误认为是“蛇”,引起条件反射,产生毛骨悚然的反映。

历年真题:甘肃省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试题及答案

考前多做试题:2014教师资格考试题库,冲刺必做!!

国考在即,抓住最后一次:2014教师资格辅导,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一次过关!免费试听>>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