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中学教育学试题

教育学章节习题: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来源:233网校 2012年2月17日
三、简答题
1.(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1)示范者角色;(2)管理者角色;(3)朋友角色;(4)研究者角色。
4.(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2)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领导者。(3)教师是社会所需人才的造就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引路人。
5.(1)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对教材、大纲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2)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3)课堂监控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4)板书能力。(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6)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的能力。
6.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和迟效性。
7.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根本目标的。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明显的特征是:教育民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8.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工具性的目的,即它是以教育活动为纽带,服务于一定的教学任务,是不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师生之间良好的工作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目标上的协调一致。
9.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是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交往而形成和建立的人际情感关系。这种关系使师生摆脱了既定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束缚,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人格、精神和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10.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是一种非外来强制和约束的,发生在正式组织之外的,自然形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的交往没有正式关系中的拘谨、刻板及模式化的倾向,它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实现正式关系难于达到的师生之间的深刻了解和情感沟通。
11.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靠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和巩固的。
12.三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指放任型、专制型和民主型三类师生关系。放任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无序、随意和放纵;专制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命令、权威和疏远;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开放、平等和互助。
1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中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有极大的可塑性。
14.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有关法律的相继颁布,初步明确了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从有关涉及学生的法律法规看,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的:(1)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2)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3)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15.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他主张作为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1)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育人的前提条件。(2)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3)诲人不倦。教育是高尚的事业,需要对学生有高度责任心、对社会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来为其服务。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4)以身作则。孔子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教师身教的示范,对学生有重大感化作用,因此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5)爱护学生。爱护关怀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成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为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目标而共同奋斗。(6)教学相长。孔子已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
16.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有:(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①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一界定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教师职业是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18.首先,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经济收入是决定教师获得正常的社会地位的重要保证;其次,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再次,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作为专业人员,教师队伍自身的资格认证制度应当健全,这一方面可防止教师队伍混进一些达不到专业要求的人士,损毁教师队伍的社会声誉;另一方面,资格认证和培训制度也有助于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
19.教师聘任作为教师任用的基本制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2)以自愿平等、“双向选择”为依据;(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20.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要素。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和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正确的学生观包括: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学生具有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正确的学生观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来自教师向学生的学习和对自我的反思。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经常走到学生之中,忌讳挖苦、讽刺学生、粗暴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师生对立。教师处理问题必须公正无私,使学生心悦诚服。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师生关系一般要经历生疏、接触、亲近、依赖、协调、默契阶段。在师生交往的初期,往往出现不和谐因素,如因为不了解而不敢交往或因误解而造成冲突等,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经常与学生保持接触、交心;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如寻找共同的兴趣或话题、一起参加活动、邀请学生到家做客、通信联系等。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养成健全人格。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发生深刻的影响。教师要使师生关系和谐,就必须通过自己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方面的爱好与兴趣等来吸引学生。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更加智慧;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己,克服个人的偏见和定势;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豁达、宽容、理解等个性品质。

特别推荐:

2012年教师资格《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中小学通用)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试题专题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