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中学模拟试题>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四——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来源:233网校 2016年6月25日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山水田园诗作进行阅读,下列不合适的是(  )。

  A.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孟浩然《过故人庄》

  C.陆游《游山西村》

  D.王维《竹里馆》

  2.通过《再塑生命》的学习,学生走进了海伦·凯勒,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表现女性性格与人格魅力的文学作品,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  )。

  A.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B.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C.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D.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3.童年的趣事是我们每个人美好快乐的回忆,教师引导学生对这类作品进行阅读,希望学生回味童年快乐的同时永葆一颗简单纯净的童心,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丰子恺《竹影》

  B.贾平凹《月迹》

  C.王安忆《我们家的男子汉》

  D.席慕蓉《成熟》

  4.学习完《岳阳楼记》一课后,教师要求学生背诵其中脍炙人口的诗句,以下背诵错误的一项是(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B.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古代称谓,比较其意义异同。以下是部分小组所整理的内容,其中有误的是(  )。

  A.“家父”用于说话者称呼自己的父亲,为谦称;“令尊”用于称呼对方的父亲,为敬称

  B.“舍”常用于谦称比自己位卑年幼的亲属,如舍儿、舍弟、舍侄等

  C.古代兄弟的排行称谓由大到小为:伯、仲、叔、季

  D.“黔首”意指平民

  6.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

  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却)

  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

  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

  7.学习完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后,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人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这种修辞手法,又从文中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B.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C.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D.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8.教师在讲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使动用法,特列出以下例子,下列加点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衣锦还乡

  B.既来之.则安之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常以身翼蔽沛公

  9.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总目标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师不能人为地进行割裂

  B.语文教学应注意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C.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D.初中语文阶段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高超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运用口头语言高效、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苏州园林与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上的两株奇葩,一南一北,风格迥异,极具代表性,但又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备《苏州园林》这课时,教师灵光一现,心想何不将本文与《故宫博物院》进行比较阅读,既能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一些更完整的认识,同时又能让他们学习到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写法。在课堂上教师对二者进行比较后写下如下文字:“一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一是皇家理事生活的宫室殿堂;一个面积小,力求于浅处造深意,一个规模惊人,似‘非壮无以重威’;一个是景中造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一个是大致相同的建筑不断重复,在同中求异。”

  这段文字展示后,学生们跃跃欲试,于是教师要求学生也进行练习,下面是学生们的比较练习:

  生:一个崇尚自然朴素,强调诗情画意;一个尽显皇家威仪,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传统的封建礼制。

  生:一是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足每一寸园地;一是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一庭一院一片新景。一个绝不讲究对称,一个严格均衡对称。一个用假山池沼花木等创生意盎然之理想境界,一个以汉白玉栏杆雕狮等添琼楼仙阙之非凡气象。一个色彩淡雅,给人一种清凉感;一个使用彩绘,增建筑活泼和生趣。一个如文人花鸟画,生动灵巧;一个像中国画长卷,美不胜收。

  对上述教学案例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该教师能够对文本进行组合教学,非常富有创新精神

  B.该教师将写作训练穿插在阅读教学中,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C.既体现了师生共同学习。又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D.学生的练习拘泥于教师的模板中,该教师喧宾夺主,没有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11.某版初中语文教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有一道“探究·练习”题,第一题是“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生活处境。你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怀与哪位古人在哪篇文章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你还能说出那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怀的名句吗?”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12.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三、仔细阅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四、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以下对这则教学作业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题旨在通过概述内容和分析人物达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B.第二题引导学生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第一种眼光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C.第三题设计目的单一、明确,即就全文核心部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D.第四题,对印象深刻的人进行一二百字的写作,主题要求宽泛,不符合写作教学的要求

  1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我们来看一个片段,希区柯克,一个悬念大师。1963年拍摄的一个片子,叫做《群鸟》。在看的时候,不要忘记思考两个概念:第一,力量问题,谁更有力量。第二,笼子问题,在这个影片里面,有没有笼子?

  (观看《群鸟》片段,看完后,十几秒沉默)

  师:谁更有力量?

  生:我觉得是鸟更有力量。

  师:我们再次朗读《珍珠鸟》开头那句话。

  生:(齐读)“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他一定没有见过这景象——真可怕!

  (众笑)

  师:【B】鸟儿会这么凶狠,鸟儿会这么有力量。影片中有笼子吗?

  生:没有。

  师:好,没有笼子,请坐。(师笑)有一位同学高高地举起了他的手,你来说。

  生:我认为这影片中是有笼子的。

  师:在哪里?

  生:当我们看到那个汽车、电话亭和房子的时候,我忽然脑子里萌生了这样一种想法——鸟被放出来。人被关在笼子里了!

  (众大笑,鼓掌)

  师:【C】我们就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继续探讨。假设鸟儿接下来控制了整个地球,而我们成了珍稀动物,你被关在了笼子里面,你会怎么想?会不会想到课文里那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如果有一只鸟,它心情很愉快,笔尖流泻下一时的感受。(生笑)笼子里关着的.假设我们是“珍珠人”。(生笑)好,我请同学来谈一谈感受:如果你在笼子里面,你如何看待信赖?你如何看待美好?你追求怎么样的境界?

  (同桌讨论,完善思路,而后教师提问)

  生:我认为如果人被关在笼子里的话……

  师:【D】不是“人被关在笼子里”,是“我被关在笼子里”。

  生:如果我被关在笼子里的话。我肯定会感觉没有自由。

  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的教学实录片段,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带着问题去观看影片片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电影与文本完美融合,让语文更加有魅力

  B.用电影内容引出“无形”的笼子,深人浅出,使学生在深入的提问中思想更加深刻

  C.连续提出5个问题,这5个问题是对学生思维的“轰炸”,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具有针对性、深入性

  D.教师不应果断否定学生并给出答案,这违背了对学生的赏识性教育的原则

  14.阅读《伤仲永》课堂结束语,回答问题。

  人的成长的关键在于后天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而《孙权劝学》中的吕蒙,大字不识几个,通过学习,也具有军事和政治才干和谋略。美国的海伦·凯勒,出生才19个月,就失去了视听能力,不久又变哑了,但她没有屈服于命运,通过顽强学习,这个残疾儿童最终成长为一名作家、教育家。吕蒙、海伦·凯勒与方仲永,正好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后天的重要性。

  以下有关这则教学结束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学的结束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拓展式课堂结束语,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内拉到课外.教会了学生举一反三

  B.拓展式结束语,由课文学习到类文的对比,增加了课堂的蕴味

  C.教师从内容到结构,从语言到人物进行对比结课,异中求同,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D.教学是基础,拓展是延伸,拓展式教学深化了教学的内容,弥补了课文教学内容狭隘的缺陷

  15.阅读下面初中七年级《短文两篇》中第二篇《第一次真好》的教学片段,按要求答题。

  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默读结束后,学生开始提问:

  生1:作者看到柚子树,为什么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生2: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生3:为什么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生4:为什么作者觉得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

  生5: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

  生6:作者为什么看到刚孵出的雏鸟吃不下饭?

  共有15个学生提出了问题(有些问题是重复的),在所有学生不再举手提问时。教师问:“谁能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回答:

  生1:因为作者生长在都市,第一次看到柚子树,所以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生2:因为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所以吃不下饭。

  在教师“好”“很好”的赞扬声中,有10多名学生对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有些回答是重复的)。下课铃响后,教师小结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后,结束了这篇课文的教学。

  以下是对上面教学实录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这节课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角

  B.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作为一个主持人存在,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C.学生“问答式”教学,解决了阅读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D.这节课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提出的多是虚假的问题,教学重点不突出

试题推荐>>10套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初级中学) 模拟试题

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学习交流平台:手机APP | 微信:jiaoshi_233 | QQ群 加入我们,分享学习乐趣!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