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一级造价工程师 > 工程计价 > 工程计价考点

2011年造价工程师考试计价控制最新内部资料5

来源:233网校 2011-08-30 00:00:00
导读:2011年造价工程师考试计价控制最新讲义5主要讲解建筑安装工程人工、机械台班、材料定额消耗量确定方法;计价定额的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依据等内容。
  第四节计价定额的编制
  一、预算定额
  (一)预算定额的概念
  预算定额,是指在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正常施工条件下、生产一个规定计量单位合格产品所需的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的社会平均消耗量标准。
  (二)预算定额的编制原则和步骤
  1.预算定额的编制原则在编制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按社会平均水平确定预算定额的原则;
  (2)简明适用的原则。简明适用一是指在编制预算定额时,对于那些主要的,常用的、价值量大的项目,分项工程划分宜细;次要的、不常用的、价值量相对较小的项目则可以粗一些。二是指预算定额要项目齐全。三是还要求合理确定预算定额的计算单位;
  (3)坚持统一性和差别性相结合原则。
  2.预算定额的编制步骤
  确定编制细则(包括统一编制表格及编制方法;统一计算口径、计量单位和小数点位数的要求;有关统一性规定,名称统一,用字统一,专业用语统一,符号代码统一,简化字要规范,文字要简练明确);确定定额的项目划分和工程量计算规则;定额人工、材料、机械台班耗用量的计算、复核和测算;
  (三)预算定额消耗量的编制方法
  1.预算定额中人工工日消耗量的计算
  预算定额中人工工日消耗量是指在正常施工条件下,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所必需消耗的人工工日数量,是由分项工程所综合的各个工序劳动定额包括的基本用工、其他用工两部分组成的。其中:
  基本用工=∑(综合取定的工程量×劳动定额)
  其他用工=超运距用工+辅助用工+人工幅度差
  超运距用工=(预算定额取定运距-劳动定额已包括的运距)×单位运距用工量
  辅助用工=∑(材料加工数量×相应的加工劳动定额)
  人工幅度差=(基本用工+辅助用工+超运距用工)×人工幅度差系数
  注:
  *辅助用工主要包括机械土方工程配合用工、材料加工(筛砂、洗石、淋化石膏),电焊点火用工等;
  *人工幅度差主要包括各工种间的工序搭接及交叉作业相互配合或影响所发生的停歇用工;施工机械在单位工程之间转移及临时水电线路移动所造成的停工;质量检查和隐蔽工程验收工作的影响;班组操作地点转移用工;工序交接时对前一工序不可避免的修整用工;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其他零星用工等。
  2.预算定额中材料消耗量的计算
  材料损耗量,指在正常条件下不可避免的材料损耗,如现场内材料运输及施工操作过程中的损耗等。其关系式如下:
  材料损耗率=损耗量/净用量×100%
  材料损耗量=材料净用量×损耗率
  材料消耗量=材料净用量+损耗量
  或材料消耗量=材料净用量×(1+损耗率)
  3.预算定额中机械台班消耗量的计算
  二、概算定额
  概算定额,是在预算定额基础上,确定完成合格的单位扩大分项工程或单位扩大结构构件所需消耗的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的数量标准,所以概算定额又称作扩大结构定额。
  概算定额与预算定额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建(构)筑物各个结构部分和分部分项工程为单位表示的,内容也包括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使用量定额三个基本部分,并列有基准价。概算定额表达的主要内容、表达的主要方式及基本使用方法都与预算定额相近。
  概算定额与预算定额的不同之处,在于项目划分和综合扩大程度上的差异。
  三、工程单价
  (一)工程单价的概念和分类
  工程单价,一般是指单位假定建筑安装产品的不完全价格。通常是指建筑安装工程的预算定额基价和概算定额基价,所包含的仅仅是某一单位工程直接费中的直接工程费,即由人工、材料和机械费构成。
  按单价的综合程度可以将工程单价划分为工料单价和综合单价。
  (1)工料单价,也称为直接工程费单价。如预算定额中的“基价”。只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台班使用费。
  (2)综合单价。关于综合单价的内容,在我国不同的计价文件中有不同的规定。
  1)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的规定,在招投标及合同价的签订和实施阶段,综合单价是指分项工程除了规费、税金以外的全部费用,即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管理费、利润等组成,并考虑风险费用。
  2)根据《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建标[2003]206号)的规定,综合单价也即是分项工程的全费用单价,其内容包括直接工程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

2011年造价工程师考试计价控制最新内部资料5

相关阅读

添加一级造价师学习群或学霸君

领取资料&加备考群

加入备考学习群

加学霸君领资料

拒绝盲目备考,加学习群领资料共同进步!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