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5 对于稽查特派员制度,您认为
┌──────────────────┬─────┬─────┐
│ 回答 │数量(人) │比例(%) │
├──────────────────┼─────┼─────┤
│只是一种外部的和事后的监督,不能有效│ 54 │ 58.7 │
│地解决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 │ │
├──────────────────┼─────┼─────┤
│能有效地强化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监管 │ 26 │ 28.3 │
├──────────────────┼─────┼─────┤
│能较好地解决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 │ 6 │ 6.5 │
│题 │ │ │
├──────────────────┼─────┼─────┤
│很难有效地解决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 4 │ 4.3 │
│问题 │ │ │
├──────────────────┼─────┼─────┤
│其他 │ │ 2.2 │
└──────────────────┴─────┴─────┘
由上述调查结果可知,63%的会计人员认为,会计委派制“虽能解决一些问题,但只是权宜之计”。41.3%的会计人员认为,财务总监制也不是治理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治本之策。至于“稽查特派员制”58.7%的会计人员认为,它只是一种外部的和事后的监督,不能有效地解决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自然也就很难有效地解决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显然,在会计人员眼中,上述三种制度均不是治理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治本之策。那么,在会计人员看来,究竟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才是遏制会计造假的治本之策呢?表16的调查结果也许能作出回答。
表16 您认为治理国有企业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治本之策应是(多选)
┌────────────────────┬────┬─────┐
│ 回答 │数量(人)│比例(%) │
├────────────────────┼────┼─────┤
│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治”好单位负责人│ 40 │ 43.5 │
├────────────────────┼────┼─────┤
│加强法制建设,使造假成本远远大于造假收益│ 32 │ 34.8 │
├────────────────────┼────┼─────┤
│完善企业会计制度,“治”好单位财务负责人│ 28 │ 30.4 │
├────────────────────┼────┼─────┤
│完善举报制度,使会计举报收益大于成本 │ 6 │ 6.5 │
├────────────────────┼────┼─────┤
│其他 │ 6 │ 6.5 │
└────────────────────┴────┴─────┘
在会计人员看来,“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治’好单位负责人”(占43.5%)是治理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当务之急,这与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不谋而合。此外,“加强法制建设,使造假成本远远大于造假收益”(占34.8%)、“完善企业会计制度,‘治’好单位财务负责人”(占30.4%)等,也是治理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必须认真考虑的。
上述调查分析的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情况。从对这些情况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以下一些基本结论:(1)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在我国国有企业是存在的,在有些企业还比较严重,但从总体来看,尚未达到“很普遍”的程度;(2)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失实更多地集中于流动资产核算和成本核算两个领域,因此,加强流动资产管理和成本管理,应成为国有企业治理“假账”的重点领域;(3)单位负责人是国有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总编导,为此,必须加强新《会计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将单位负责人承担的会计责任落到实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4)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性根源,而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国有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尚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