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中级会计师考试>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学习笔记

中级会计实务一重点导读(第1章)

来源:233网校 2006年12月28日

(三)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注意]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法人),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就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独资、合伙企业不是法人,但是他们都是会计主体;企业集团是会计主体,但通常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将延续下去。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明确这个基本前提,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比如,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计提折旧的方法等,都是基于企业是持续经营的。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济活动分割为一定的期间。明确会计分期这个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对会计核算有着重要影响。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预提、待摊等会计处理方法。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四)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来源:www.examda.com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他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销售商品的售后回购,关联方关系的判断标准等都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关。
3、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4、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5、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都为了能进行比较,所不同的是可比性原则要求横向比较,一贯性原则要求纵向比较。
6、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7、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8、权责发生制原则
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实际上是配比原则在会计分期假设下的延伸。
9、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10、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按照实际成本计量。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11、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对给定的支出,应能够判断是收益性支出还是资本性支出。
12、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是谨慎性原则并不能与蓄意隐瞒利润、逃避纳税等划上等号,因而制度中严令禁止提取各项不符合规定的秘密准备。
13、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例如,如果一笔经济业务性质比较特殊,不单独反映就有可能遗漏一个重要事实情况下,会计处理必须严格核算,单独反映,这就是重要性原则的要求。
相关阅读
最近直播往期直播

下载APP看直播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