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中,一致行动人的认定直接关系到信息披露义务和收购规则适用,是监管重点关注的领域。根据《证券法》及2024年最新司法解释,认定标准及法律后果如下:
一、一致行动人认定标准
- 法定推定情形 根据《证券法》第75条及配套规则,以下情形直接推定为一致行动人:
- 存在股权控制关系(控股超30%)
- 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支配
- 存在合伙、合作、联营等商业关系
- 董事、监事及高管交叉任职 2024年新增「协议达成后6个月内共同增持」作为推定要件。
- 实质判断要素 监管机构会综合考察:
- 资金往来证明(如共同借款协议)
- 通讯记录等行为证据
- 交易IP地址、设备指纹等电子痕迹 2024年某科技公司收购案中,监管通过MAC地址比对发现了隐性一致行动人。
二、典型违规行为
- 隐瞒一致行动关系 未按规定披露实际控制人链条,按《证券法》第213条可处:
- 收购方:违法所得1-10倍罚款
- 责任人:30-300万元罚款
- 规避要约收购义务 通过分散账户持股规避30%要约红线,2024年已查处3起此类案件,最高罚没金额达4.2亿元。
三、法律后果升级
- 行政处罚
- 新增「暂缓办理股份过户」措施(最长6个月)
- 可同时限制相关账户交易权限
- 刑事风险 根据《刑法》第180条:
- 内幕交易罪:最高10年有期徒刑
- 操纵市场罪:最高10年有期徒刑 2024年某上市公司实控人因隐瞒一致行动关系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四、监管科技应用
- 启用「关系图谱」系统,自动识别隐形关联方
- 建立一致行动人数据库,已收录12万组关系数据
- 2024年新增要求披露最终权益人护照号码(涉外收购)
重要提示:投资者可通过「上市公司收购核查」微信小程序,输入股东名称自助查询已披露的一致行动人关系。对于持股超3%的股东,建议每季度自查一致行动关系变化。
科目:证券市场基本法律法规
考点:上市公司的收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