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卷一>中国法律史

司法考试法制史考点:唐代的会审制度

来源:233网校 2014年2月17日
  1.唐代的会审制度
  (1)三司推事
  刑部侍郎、 御史中丞 、大理寺卿共同审理地方或中央发生的重大案件
  (2)三司使大理寺评事 、刑部员外郎、监察御史 审理地方不便于解往中央的案件
  (3)督堂集议制
  每逢重大死刑案件,皇帝下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以示慎刑。
  2.唐代的地方司法机关
  唐代地方司法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州县长官在进行司法审判时,均设佐史协助处理。州一级设法曹参军或司法参军,县一级设司法佐史等。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处的权力,结果须呈报上级。
  3.刑讯制度
  (1)刑讯的条件与证据。
  唐律规定在拷讯之前,必须先审核口供的真实性,然后反复查验证据。证据确凿,仍狡辩否认的,经过主审官与参审官共同决定,可以使用刑讯;未依法定程序拷讯的,承审官要负刑事责任。同时规定,对那些人赃俱获,经拷讯仍拒不认罪的,也可“据状断之”,即根据证据定罪。
  (2)刑讯方法。
  ①刑讯必须使用符合标准规格的常行杖,以杖外他法拷打甚至造成罪囚死讯者,承审官要负刑事责任。
  ②拷囚不得超过三次,每次应间隔20天,总数不得超过200,杖罪以下不得超过所犯之数。若拷讯数满仍不招供者,必须取保释放。凡有违犯,承审官须负刑事责任。
  ③拷讯数满,被拷者仍不承认的,应当反拷告状之人,以查明有无诬告等情形,同时规定了反拷的限制。
  (3)规定对两类人禁止使用刑讯,只能根据证据来定罪:
  ①具有特权身份的人,如应议、请、减之人;
  ②老幼废疾之人,指年70以上15以下、一肢废、腰脊折、痴哑、侏儒等。
  4.法官回避制度
  唐代为防止审判官因亲属或仇嫌关系故意出入人罪,《唐六典》第一次以法典的形式,肯定了法官的回避制度,即所谓“鞫狱”,官与被鞫人有亲属仇嫌者,皆听更之。
试题:刑法习题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试题 国际私法习题 经济法练习题 国际法练习题
相关阅读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