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小学心理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9.2小学生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对策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11日
  三、小学生品行问题及矫正对策
  (一)品行问题及其鉴别
  所谓品行问题主要是指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过错行为,也称为品行不良,诸如说谎、偷盗、攻击行为、打人骂人等。在品行问题的教育过程中发现,单纯的道德教育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儿童期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易受不良环境和其他负面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品行问题的产生有一定的心理因素,甚至有的存在生物学因素,我们主张全面综合地看待和解决儿童品行问题。
  严重的品行问题称做品行障碍,是指那些发生于18岁以下青少年的反复、持久、具有反社会性、攻击性和对立性的品行问题。18岁以上的成年人出现类似的品行问题,一般被看做是一种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我国CCDM—2R提出的品行障碍的鉴别标准是:
  1.品行障碍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期,持续半年以上。
  2.至少有下列行为中的一项:
  (1)经常挑起或参加斗殴。
  (2)经常故意伤害他人或虐待动物。
  (3)经常故意破坏家里的东西或公共财物。
  (4)故意纵火。
  (5)经常偷窃。
  (6)瞒过家长全天逃学,一学期3次以上。
  (7)无明显原因离家出走,彻夜不归,至少两次。
  (8)经常撒谎,并非为了逃避惩罚。
  (9)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
  3.不是由其他的精神障碍引起的。
  (二)品行问题的主要表现、成因及矫正对策
  1.说谎。小学生的说谎行为是一种虚构事实或捏造事实以隐瞒真相,达成自己的目的的不良行为。幼儿由于认知能力及思维能力均未发育成熟,有时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的区别,常常会捏造一些不存在的事情。有的幼儿不明白说谎是一种不良行为,将说谎作为一种嬉戏。也有的幼儿为了逃避惩罚、保护自己而出现偶尔的说谎。这个时候还没有什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和生理发育的不断成熟,到小学阶段,如果儿童的说谎行为没有被正确对待,儿童将说谎形成习惯,将最终演变为一种稳定的个性,从而构成品行障碍。
  儿童撒谎常常是对父母或周围人说谎行为模仿的结果。成年人在儿童面前言行不慎、说假话,小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撒谎,慢慢养成习惯;有的儿童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发现,有的人通过说谎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而且并未受到指责,儿童很有可能会试着模仿这种行为满足自己的愿望。因此,成人首先要做到真诚,特别是在与儿童交流过程中应坦诚自己的错误,不要为自己的不慎言行找借口、找理由,给儿童树立诚实处事待人的榜样。
  逃避责任也是小学生说谎的原因之一。有的小学生在游戏或玩耍时犯了错,会试着用掩盖事实的欺骗行为或说谎回答教师或家长的责问,并由此躲避教师的批评、家长的打骂或自己应负的责任,之后渐渐地学会了说谎。这个时候,家长和教师不能一味责罚,不能采取过于粗暴地惩罚形式对待儿童,要启发儿童主动承认错误,通过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认知辨析.让小学生认识到说谎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是损人不利己的,并且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让说谎小学生体验到别人对自己说谎后的感受,也可以让他们体验由于一时说谎而必须自圆其说所要付出的种种努力和经受的压力。
  压力过大也会导致儿童撒谎行为。许多家长用自己的理想模式规划子女的远景,设计子女的行为方式,致使小学生从入学就背上了沉重的期望负担。在小学生无法兑现家长的需求时.便以说谎方式来掩盖事实,久而久之,养成了说谎的习惯。例如,孩子考试不及格,为了逃避父母惩罚,孩子可能会篡改答卷分数。如果这种行为没有被发现,甚至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拿回来的“高分数”而喜气洋洋,儿童的说谎行为无意中得到强化。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提出期望值,鼓励学生通过努力达成学习目标,对学生良好的行为表现多进行鼓励和表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2.偷盗。偷盗行为是一种未经允许获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不良行为。偷窃行为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早期即可出现。但是,一二岁的幼儿自我意识尚未形成,缺乏“我的”和“别人的”这两个概念,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随意拿过来.这当然不能算是品行问题。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和发展,儿童开始形成“对”、“错”之分。这个时候,对待儿童的小偷小摸行为,家长和教师应该及时予以重视,根据儿童具体行为原因具体分析。
  (1)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窃取别人的东西。例如。家长给的零用钱不足而又爱慕虚荣的小学生,他们用自己偷窃的东西来满足自己。若没有被制止,这种愉悦的满足感会强化他们的偷窃行为。
  (2)改善人际关系。有些小学生将偷窃来的钱财分给小朋友,或者买来吃的东西与小朋友分享,达到改善人际关系的目的。
  (3)报复心理。当儿童受到别的同学伤害后,常会把他们的物品偷走,以此来报复、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怒。
  对待以上三种类型的儿童.应该与家长配合,满足学生正当的物质需求,改进家庭教养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零用钱,学会有节制地用钱。同时,要关心儿童社交活动,避免儿童受行为不良儿童的诱导,帮助学生用正确的方式结交朋友,与伙伴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4)社会学习的结果。有些孩子的父母或亲人有爱占便宜的习惯,经常将一些公有财产,例如纸巾、毛巾、办公用品等带回家,并相互炫耀、不以为意。孩子长期在周围人这种占便宜心理作用下成长,就会不自觉地模仿,进而发展为偷窃。因此,成年人提高自身修养,重视不良行为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重新树立自身的积极榜样作用,是解决这类儿童问题的关键所在。
  (5)偷窃癖。另一类儿童的偷窃行为是由冲动性心理障碍所致,称为“偷窃癖”。这类儿童缺乏父母的爱和关怀.为周遭环境所忽视,内心寂寞,以偷东西为乐,寻求内心的补偿。其偷窃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需求,而是满足心理欲望。因此,他们对偷来的东西毫不在意,有时会隐藏起来,或者丢弃或者暗地里物归原主。患有偷窃癖的儿童应请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进行治疗,可采用厌恶疗法、系统脱敏法予以处置。若不及时治疗,发展下去后果严重。
  3.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或攻击倾向是指出于品行、习惯和非理性冲动而产生的、旨在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与平时所说的打架骂人的现象是不同的概念。这种行为不是为了报复,也不是为了财富,仅仅是为满足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需要而采取刁难、辱骂他人、散布流言诋毁他人名誉等行为。
  一般来说,攻击行为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团伙型攻击行为,即有相似需要的人组成一个亲密无间的团伙,专门欺侮他人。中小学校里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小团伙,有时在晚上到教室里或过路处,骚扰女生或年龄小的学生,进行人身侮辱或翻兜要物。第二,单个型的攻击行为,即攻击者没有任何朋友,十分孤僻,对人冷言冷语,以伤害他人来满足自己或表达自己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的不满。此外,攻击行为还分为人身的身体伤害和口头伤害的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产生可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理解:
  (1)从外因看,家庭、学校、社会存在的不良刺激,易诱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第一,成人的榜样作用。成人问经常吵架、对打或父母随意拿孩子出气,习惯性体罚孩子,不仅仅给儿童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也间接地暗示儿童,武力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第二,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或溺爱式,或专制式,或缺乏民主式教育以及不恰当地惩罚手段,导致子女把压抑的情感,以攻击行为的方式表露出来。
  第三。学校环境不良。学校里高年级欺负低年级,强壮者欺负弱小者的行为若不能得到控制,儿童为免于受他人欺负而不得不模仿他人的攻击行为,保护自己甚至学会恃强凌弱。
  第四,社会环境的影响。例如,街头暴力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中充斥着不少武打、凶杀、恐怖的行为,儿童往往对其进行极力模仿。
  (2)从内因看,儿童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认知能力低.自控能力不强,缺乏理智思辨、认清是非的能力,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感不足,极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熏染。
  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辅导,一方面,应创设适宜的环境。和睦团结的家庭氛围,文明健康的社区环境,充满爱与温暖的校园文化,家长具备理智解决成人间矛盾冲突的能力,调整教育方式,杜绝体罚行为。另一方面,对儿童加强心理教育。可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一种角色,体验一定的情绪状态,让有攻击行为者在攻击行为中扮演和体验专制、残暴的角色;在扮演和体验恐惧、逃避、愤恨、驯从甚至委屈的角色体验中,领悟自己攻击行为的危害和后果,从而抑制自己的攻击行为;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教会儿童合理宣泄侵犯性情感,对儿童的正确行为及时予以奖励。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