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中学心理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中学心理学复习资料:4.2知觉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14日
  二、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需要人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来实现。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等。
  1.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组合的反映。形状知觉主要靠视觉、触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而形成。人眼观察物体时,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在眼部肌肉作用下,沿物体轮廓运动所产生的动觉以及颈部肌肉运动所产生的动觉都是知觉物体形状的信号。用手沿着物体边界运动所产生的触摸觉也是形状知觉的线索之一。从不同角度观察某一外界物体时,虽然该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映象是随着视角的改变而变化的,但由于人在生活经验中,把从不同角度获得的物体映象,同触摸觉、视觉、运动觉建立了牢固的联系,因此对该物体的知觉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
  2.大小知觉。大小知觉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依靠视觉获得的大小知觉,决定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和观察者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在距离相等的条件下,投影越大,则物体越大;投影越小,则物体越小。在投影不变的情况下,.距离越远,则物体越大;距离越近,则物体越小。大小知觉还受个体对物体的熟悉程度、周围物体参照的影响。对熟悉物体的大小知觉不随观察距离、视网膜投影的改变而改变。对某个物体的大小知觉也会因该物体周围参照物的不同而改变。
  3.深度知觉。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它能使人们对距离进行估计。例如,人们能很容易地判断过来汽车的距离,或者是楼房的高度。这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天生的。为人们提供知觉物体深度与距离的线索主要包括:
  (1)单眼线索。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可以感受的深度线索。这些线索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相对大小。如果两个物体大小相差不多,那么人们就会把在视网膜上影像较小的那一个知觉得更远。图4—13a小圆点好像离我们远些,大圆点好像离我们近些。对于熟悉物体的判断则有所不同,高矮不同的两个熟人,如果现在你看到那个本来矮小的人显得高大些,而那个本来高大的人看起来矮小些,那么你便会觉察到前者离你近些,后者则离你远些。
  二是插入或遮挡。如果_介物体挡住了另一个物体的一部分,人们会将前者知觉得更近一些,如图4—13b所示。如果没有物体遮挡,远处物体的距离就难以判断。例如,高空的飞机倘若不与云重叠,就很难看出飞机和云的相对高度。
  三是线条透视:平行线,如火车轨道,似乎会在远处汇聚于某一点。汇聚线越多,知觉到的距离就越远,如图4—13c所示。
  四是纹理梯度。由粗大、清晰的质地逐渐变为细小、模糊的质地时,人们知觉到的距离越来越远。远处的物体似乎显得更小、质地排列也更紧密。图4—13d中的两个图形,上部质地密度较大,下部质地单元较少,于是产生了向远方伸延的距离知觉。
  五是相对高度。视野中较高的物体往往被知觉得更远。由于人们把图形——背景中较低的图案知觉得更近些,所以人们会把它知觉为图形。相对高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垂直线看起来比同样长的水平线更长。图4—13e中,竖线是长于、短于还是等于横线呢?
  六是光线和阴影。近处物体反射到人们眼睛内的光线更多。因此,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看起来较暗的那一个似乎离人们更远。某些事故也与这种错觉有关,迷雾中的车辆或者只有停车灯亮着的车看上去似乎比实际距离更远。阴影也可以产生与某一特定光源相一致的深度知觉,如图4—13f所示。
  七是空气透视。由于空气的散射,当我们观看远处物体时都会感受到:物体越远,能看到的细节就越少;物体的边缘越来越不清楚,越来越模糊;物体的颜色变淡,变得苍白,变得灰蒙蒙的。远处物体在细节、形状和色彩上的这些衰变现象称为空气透视。当然,空气透视和天气的好坏很有关系。天高气爽,空气透明度大,看到的物体就觉得近些;阴雾沉沉或风沙弥漫,空气透明度小,看到的物体就觉得远些。图4—13g所绘的“布里斯托尔的宽码头”,其中不仅利用了空气透视原理,还综合运用了质地梯度、遮挡、线条透视及相对大小和相对高度等线索。
  八是相对运动或运动视差。当人们运动时,原本静止的物体看上去似乎也在运动。如果坐在正在向前运动的车上注视某一个物体,如一个电线杆,那么比电线杆(注视点)近的物体似乎在向后运动。而且物体越近,运动速度越快;而注视点远处的物体似乎和你一同运动,物体越远,运动速度越慢。
  

  (2)双眼线索。利用双眼线索是深度和距离知觉的主要途径,其效果要比利用其他线索精细准确得多。双眼线索主要包括视轴辐合和双眼视差。
  第一,视轴辐合或双眼会聚。看远物时,两眼视线近似于平行;看近物时,双眼视线会向正中聚合以对准物体。眼睛肌肉在控制视线辐合时所产生的动觉,会给大脑提供物体远近的线索。不过,辐合作用所提供的距离线索只在几十米的范围内起作用。物体太远,视线趋于平行,已不能提供有效的辐合信息。
  第二,双眼视差。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65毫米。当我们看立体物的时候,两眼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一物体,视线便有点儿差别。尝试一下将手指放在离鼻尖较近的位置,分别用两只单眼观看,会发现手指位置发生了明显的移动。观察物体时两眼视网膜上的物像差异就是双眼视差。双眼视差在深度知觉中起着至关重要而又不为人所觉察的作用,由双眼视差来判断深度的过程即立体视觉。利用这一原理,人们可以借助计算机制图或特制的实体镜观察三维实体图。
  图4—14a示意了双眼视差与深度知觉形成的原理。图4—14b是一个简单的立体图,你可以尝试在放松状态下让视轴发散平行,仿佛在看一个远处的物体而一直保持对图形的注视。这时就能看到仿佛浮在背景圆圈上面的立体图。图4—14c是基于同样的原理用计算机编排的随机斑块立体图。如果幸运,你会看见一个心形悬浮在背景之上。立体视觉的研究表明,。在排除了其他所有深度线索的条件下,一组完全无意义的视觉刺激,只要具备视差条件,即能产生深度知觉。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时间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生活中,人们对时间的知觉既可以借助于自然界的变化,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月的圆缺、四季变化等,也可以借助于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或自身的生理变化,如数数、打拍子、节假日、上下班等,还可以借助于时钟、日历等记时工具。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人们对时间的估计有很大差别。研究表明,人们在悲伤的情绪下,在时间估计方面会出现高估现象;在欢快的情绪下,对时间估计会出现低估现象。
  (三)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和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运动知觉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变化在视网膜上留下的轨迹;二是观察者自身的运动(如身体运动、眼球运动等)所提供的动觉信息。当物体改变空间位置,而人们又能够觉察到这种变化时,人们便产生了该物体运动的知觉。运动知觉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1.真动知觉。真动知觉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连续地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这种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或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距离太小,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的知觉。例如,人们不能觉察到手表上时针的运动,也觉察不到花朵开放的瞬间。
  2.似动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知觉主要包括动景运动、诱发运动与自主运动。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人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动景运动有时也叫最佳运动或Phi运动,人们看到的电影、电视等都是按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制成的。诱发运动是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知觉。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如果人们点燃一支蜡烛,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人们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像这种引起移动知觉经验的刺激,其本身静止,而观察者却知觉其在移动的现象称为自主运动。
  (四)错觉
  错觉指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错觉与幻觉不同,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是一种正常的知觉现象。
  1.错觉的种类。错觉的种类很多,研究得最多的是几何图形错觉,如图4—15所示。
  (1)缪勒一莱尔错觉:1989年由缪勒~莱尔设计的,末端加上向外的两条斜线的线段比末端加上向内的两条斜线的线段看起来长一些,其实两条线段等长。
  (2)艾宾浩斯错觉:看起来左边中间的圆比右边中间的圆大一些,但实际上这两个圆的大小相同。
  (3)庞佐错觉:中间的四边形是矩形,而不是顶边比底边宽的四角形。
  (4)厄任斯坦错觉:中间矩形的四条边看起来是弯曲的。
  (5)黑灵错觉:中间两条线是平行的,但看起来是弯的。
  (6)菲克错觉:垂直线段与水平线段等长,但看起来垂直线段比水平线段长。
  (7)冯特错觉:中间两条线是平行的,但看起来是弯的。
  (8)波根多夫错觉: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在一条直线上。
  
  除了视错觉中的这些几何错觉外,还有听错觉(利用仪器使左边来的声波先进人右耳,会觉得声音是从右边来的)、嗅错觉(把一种气味闻成另一种气味,如把杉木气味闻成油漆味)等。上面列举的都是发生在同一感觉通道间的错觉,还有发生在不同感觉通道间的错觉,如形重错觉(例如,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的物理重量相同,但人们用手比较时会觉得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得多)、视听错觉(看着台上作报告的人会觉得声音是从前边传过来的,闭上眼睛就发现声音是从旁边的扩音器中传来的)等。
  2.错觉产生的原因。关于错觉产生的原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此虽有多种解释,但迄今都不能完全令人满意。错觉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环境的变化。错觉的产生大多是在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有的错觉是对象的结构发生了某种变化,如垂直水平错觉;有的错觉是对象处于某种背景之中,如日月错觉(日月错觉是指太阳或月亮接近地平线时,看起来比其位于正空时要大50%左右,虽然在这两个位置时太阳或月亮的视网膜投像是一样大的)等。知觉的情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人却以原先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这可能是错觉产生的原因之一。
  (2)有机体自身特征的影响。首先,错觉的产生可能与人们的过去经验有关。人对当前事物的感知总是受过去经验的影响,错觉的产生也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例如,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习惯地把小的对象看成在大的静止背景中运动,如人、车辆在静止的大地上运动。所以,月夜观月,也习惯地把大片白云看成是静止的,误以为月亮在云后移动。其次,情绪态度也会使人产生错觉。如时间错觉:焦急企盼、彻夜失眠、百无聊赖、无事可干等都会使人感到时间过得很慢,有所谓“度日如年、一日三秋”之感;全神贯注于自己的事业或欢乐的活动,会使人感到时间过得很快,有所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之感。再如,战败了的士兵由于恐惧而产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错觉等。
  (3)各种感觉的相互作用。例如,形重错觉的产生很可能是因为平常我们接收的视觉信息大大多于肌肉动觉信息。在提一定重量的物体时,我们首先依据重视觉提供的信息,会准备用大力气去提大物,用小一点儿的力气去提小物,结果便感到原本重量相同的两个物体重量不同,总觉得较小的物体重些。又如,听报告时声源移位的错觉可能是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的结果。总之,产生错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既有生理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对于不同错觉的产生,应具体地进行分析。
  错觉现象通常反映了知觉系统对于标准知觉环境的某种特殊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经过长期的进化被根植于我们的大脑。可以说,让我们正确地感知周围世界的知觉机制同时就是导致知觉解释发生错误、产生错觉的机制。了解错觉对于我们解释知觉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错觉现象在艺术、工程设计以及军事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