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中学心理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中学心理学复习资料:10.1概述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15日

第十章 人际交往

  【内容提要】
  本章阐述了人际交往的定义、条件、种类及心理因素,指出了人际交往对个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介绍了人际认知的概念、内容及归因;分析了印象的形成及影响效应;并详述了人际吸引及其条件;明确了良好人际交往应有的态度和技能;归纳了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常见的不良心理,并指出培养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有效方式。
  【学习目标】
  1.识记人际交往、人际认知、印象、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正性效应、刻板效应、人际吸引等基本概念。
  2.理解影响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
  3.理解掌握人际吸引的条件。
  4.在中学的实际教学中,能够有效解决中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第一节 概 述

  每个人都必须参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活动,在这些社会活动中才能发展和展现人所具有的社会性,而社会活动必须依赖于人际交往。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的概念从报考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和物质方面的交换。语言、眼神、表情和其他身体动作作为表达意见、情感、态度的媒介方式。当人们因为需要去商场买东西,为了健康而去医院,为了一切和自身有关的事而与他人发生的联系活动都是人际交往。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交往产生的情感积累,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链接,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和距离。情感的产生、保持、改变和消亡都由个人把握。所以,就本质而言,人际关系是一种非规范性的关系。与人际关系所不同的社会关系都是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的人际联系。涉及其中关系的双方所拥有的影响力通常是不均衡的。这就意味着,此关系的存在不是简单地以卷入者的感情好恶而转移。各种社会性人际关系也受到心理规律的制约,但它首先受到社会习俗、伦理、政治、法律的支配。
  报考的人际交往与静态的人际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前一时期报考的交往所激发的情感沉积成为后一时期的静态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一经形成,就会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导向系统,引导以后的报考交往。积极的交往会转化成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引导进一步的积极交往,这是两者的良性循环。当两者处于恶性循环状态时,则是消极的交往导致消极的人际关系。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