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中学学科知识历年真题>生物学科真题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生物》真题答案

来源:233网校 2018年11月3日
  • 第2页: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6.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酶,需要持久地保持较高的催化效率,通常需测定酶的最佳温度范围。图7中的曲线①表示某耐高温的酶在各种温度下,酶活性相对该酶最适温度下活性的百分比。将此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最适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绘制成曲线②。

image.png

问题:

(1)曲线②中数据点是在________℃测得的,该酶的残余酶活性在________℃后急剧降低。(6分)

(2)若测定曲线①时,反应前延长各组酶的保温时间,测得的酶最适温度与原数据相比_______(填“保持不变”“相对偏高”或“相对偏低”)。(3分)

(3)综合两曲线数据,判断该酶在工业生产中使用时的最佳温度范围是_______(填“20~30℃”“40~50℃”“50~60℃”或“60~70℃”),原因是_______。(6分)

27.图8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步骤。

image.png

问题:

(1)在3H、14C、32P、35S(正常为1H、12C、31P、32S)等4种放射性同位素中,应分别选择含_______的培养基和_______的培养基用于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噬菌体DNA的标记。(6分)

(2)第三步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3分)

(3)如果图示中的噬菌体标记的是蛋白质,那么最后一步培养出的子代噬菌体中含有的P元素为_______、S元素为_______。(6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8.材料:

image.png

image.png

问题:

(1)分析出本教学片段所涉及的教学目标。(10分)

(2)分析该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所运用的具体教学措施。(10分)

29.材料:

image.png

image.png

问题:

(1)分析上述材料,指出与钱老师相比,孙老师听课笔记的优点。(10分)

(2)孙老师的听课记录还可以做哪些改进?(1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30分)

30.《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部分内容如下:

image.png

image.png

要求:

(1)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0分)

(2)针对海尔蒙特和普利斯特莱的两个经典实验,设计两组问题串,帮助学生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20分)

参考解析:

26.【答案】

(1)70;60

(2)相对偏低

(3)50~60℃;在该温度范围内,酶的活性及热稳定性均较高,符合工业生产要求

解析:(1)曲线①表示酶活性相对该酶最适温度下活性的百分比。由图可知,70℃时酶相对活性接近100%,即70℃为该酶的最适温度。曲线②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残余酶活性,因此曲线②中的数据点是在70℃下测得的。观察图中曲线②可知,60℃后该酶的残余酶活性急剧降低。

(2)由曲线②可知,随温度的升高,尤其是60℃后,残余酶活性急剧降低,即其热稳定性急剧下降。若反应前延长各组酶保温时间,各组酶的催化效率较原来保温时间均有所下降。60℃后酶的催化效率将急剧降低,根据(t)分析可知,该酶的最适温度为70℃,此温度下酶热稳定性不足,催化效率很低。所以实验中观察到此时的催化效率反而没有温度稍低时的高,即测得的最适温度将低于70℃。

(3)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酶,需要持久地保持较高的催化效率,既要求酶活性较高(对应题中曲线①,用相对酶活性表示),又要求酶能较长时间保持活性(即热稳定性较高,对应题中曲线②,用不同温度处理后残余酶活性表示)。结合曲线可知使用该酶的最佳温度范围是50—60℃,因为此温度范围内酶的相对酶活性和残余酶活性都较高,即酶的活性及热稳定性均较高,符合工业生产要求。

27.【答案】

(1)35S;32P

(2)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3)31P;32S

解析:(1)蛋白质中含有S元素,不含P元素;DNA中含有P元素,不含S元素。因此使用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DNA。

(2)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使得离心操作之后,上清液大部分是噬菌体,沉淀物多为细菌菌体。

(3)若图示中的噬菌体标记的是蛋白质,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细菌。而子代噬菌体合成DNA和蛋白质外壳的原料均来自细菌,这两者都没有被标记,因此子代噬菌体所含有的P元素和S元素分别是不具有放射性的31P和32S。

28.【参考答案】

(1)本教学片段所涉及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点:

①知识目标:能够说出能量流动的过程,分析出能量流动的规律。

②能力目标:在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提高科学严谨的分析、综合和推理思维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

(2)该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所运用的具体教学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该教师所采用的导入方式是情境导入,具体生动的情境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容易引发学生思考,使其快速进入教学内容。材料中,教师通过将学生代入鲁滨逊的角色,使其思考并选择更好的生存策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②师生问答,层层启发。材料中,教师的问题从“能量流动的源头”到“太阳能在生态系统中逐级流动的具体过程”,再到“能量流动的规律”,是层层递进的。这样的问答方式,既符合能量流动的过程,也符合学生思考的规律。教师再通过适时的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③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材料中,在探究“能量流动的规律”的时候,因为问题比较发散,教师采取的是合作学习策略。这种小组讨论的形式,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使学生一起学习并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在学生思考问题前和讨论结束后,教师采用的是用课件直观演示的方法,既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也便于归纳总结。总而言之,该教师在不同的环节选择了适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教学重点。

29.【参考答案】

(1)听课笔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学实录和教学评点。钱老师的听课笔记只是简单记录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与钱老师相比,孙老师的听课笔记的优点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给予了执教者一定的教学点评。好的听课记录应是实录与评点兼顾,孙老师对赵老师本节课的教

学活动、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给予了一定的评价。这体现出了孙老师在听课过程中有一定的思考与分析,不仅反映了执教者的课堂教学情况,也反映了听课者的基本素质。

第二,孙老师在记录中主要关注了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和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情况,这样能够充分体现执教者的教学活动是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顺利达成课标要求。

第三,在笔记记录上,孙老师采取流程图的形式,避免了大段文字的描述,条理更加清晰,突出重点,记录详略得当,能够清晰明了地展示课程的内容,同时也节约了记录的时间。

第四,孙老师的笔记中记录了学生的活动,与教师的活动一一对应,真实地展现了课堂活动,更有利于听课者课后的反思。

第五,孙老师将听、看、记、思的内容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并加入了反思的内容,体现了听课者在听课中的收获,也有利于听课者在课后与执教老师研讨和交换意见,同时也能够通过分析听课笔记来弥补自身的经验不足。

(2)孙老师在听课记录上已经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具体如下所示:

第一,在教学实录方面可以详细记录听课时间、课时安排及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这样在以后的反思活动中更加有迹可循,也能够判断授课人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做到详略得当。

第二,孙老师的教学笔记只记录了优点,且多集中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上,他应该对执教者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进行详细的记录,这样可以使执教者认识到自己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可以提升的空间,促进双方的进步。

第三,孙老师还可以把自己尚未理解和明确的内容记录下来,课后向赵老师沟通请教,取长补短。

第四,孙老师可以更加详细地记录学生活动并简单勾勒教室的布置情况,以更好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的走动情况,这样可以更鲜明地体现授课人是否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0.【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说出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认识过程,并能简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②能力目标:仿照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控制变量原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家的探究历程,认同科学概念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及探索中前行的观点,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树立辩证的科学观。

(2)问题串设计

①海尔蒙特的实验:

海尔蒙特的实验中,植物生长所在的土壤中会有物质损失吗?(有)损失的物质是什么?(无机盐)海尔蒙特设计的实验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

海尔蒙特实验忽略了什么因素的影响?(空气)

②普利斯特莱的实验:

观察有无植物的两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实验中,玻璃罩的作用是什么?(排除外界空气的干扰)

人们重复普利斯特莱的实验时,有的人成功了,而有的人失败了,你能找到原因吗?(光照条件不同)

考后关注: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

通关必看:即将考试,考前救命大法教你短时间快速通关点击查看>>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