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料管道在输送易燃液体时的静电防控是化工安全的重要课题,根据AQ3062-2025《精细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和GB/T 45420-2025的最新要求:
静电产生机理:
液体流动时与管壁摩擦产生电荷分离(流速2m/s时可达10^-5C/m^3)
塑料材料高绝缘性(体积电阻率>10^12Ω·m)导致电荷无法及时泄漏
管件弯曲处易形成电荷积聚热点,局部电位差可达30kV
2025版关键新规:
材料导电性分级: | 危险等级 | 允许体积电阻率(Ω·m) | 最大流速(m/s) | |----------|---------------------|--------------| | I级 | ≤10^6 | 5.0 | | II级 | ≤10^9 | 3.5 | | III级 | ≤10^12 | 1.8 |
强制接地要求:
每隔6m设置不锈钢接地环(接触电阻<0.1Ω)
法兰连接处跨接铜缆(截面积≥16mm^2)
弯头、三通等管件附加独立接地极(GB/T 50779新增条款)
典型解决方案对比:
导电塑料管道:添加碳纤维(含量≥15%),体积电阻率可降至10^3Ω·m
金属网复合管:内衬不锈钢网(网格密度≥60目),需定期检测网层连续性
外涂防静电漆:表面电阻<10^9Ω,但耐久性仅2-3年
检查要点:
使用静电电位计测量管道表面电位(标准值<100V)
核查防静电合格证上的体积电阻率测试数据(需第三方检测报告)
检查接地系统完整性(重点检测法兰跨接处接触电阻)
2024年某溶剂厂事故警示:因使用普通PVC管道输送丙酮(流速3.2m/s),静电放电引燃蒸气云。改造后采用碳纳米管改性PP管道,体积电阻率降至10^5Ω·m,配套安装自动灌装静电消除系统,实测表面电位降至安全范围(<50V)。
科目:化工安全
考点:防静电与防雷安全技术
1、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这类建筑物属于()。
A.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B.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C.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D.第四类防雷建筑物
2、防止静电危害的措施主要有:一方面要控制静电的产生,另一方面要防止静电的积累和放电。关于静电防护措施和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外接电源式中和器消除静电的方法,属于泄漏导走法
B.输送液体物料时,可通过控制介质流速来限制静电的产生
C.添加抗静电添加剂,可使静电迅速消散,属于中和电荷法
D.轻质油罐收油作业结束后即可进行检测温度和采样等作业
3、生产工艺过程中所产生静电的最大危险是引起爆炸。因此,在爆炸危险环境必须采取严密的防静电措施。下列各项措施中属于防静电措施的有()。
A.爆炸危险环境的电线电缆采用钢管配线
B.易燃易爆介质管道限制内部介质流速,管道间的法兰连接采用聚四氟乙烯垫片
C.油品装卸作业为避免液体在容器内喷射、溅射,应将注油管延伸至容器底部
D.接地的主要作用是消除绝缘体上的静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