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第十六条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安全防范措施:
在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
设置警戒标志,明确危险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备、设施,以确保人员安全。
维护和保养:
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和保养,防止发生新的事故。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减少故障和事故的发生。
应急预案:
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信息通报:
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如实记录,并通过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信息公示栏等方式向从业人员通报。
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及时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案例应用:某建筑公司在一次施工现场检查中发现一处脚手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被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该公司立即启动了事故隐患治理程序,并采取了以下措施:
撤离人员:迅速从危险区域内撤出所有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
设置警戒标志:在危险区域周围设置了明显的警戒标志,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暂停施工:暂时停止了该区域的施工活动,避免进一步的风险。
加强维护:对脚手架进行了全面检修,更换了老化部件,并加强了日常维护和保养。
制定应急预案: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并组织了一次应急演练,提高了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该建筑公司不仅成功消除了重大事故隐患,还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治理完成后,公司还将治理情况上报给当地应急管理部门,并通过职工大会向全体员工通报了治理结果,确保隐患治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通过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生产经营单位能够在事故隐患排查和治理过程中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为员工提供更加安全的工作环境。
科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考点:关于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规定
1、隐患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根据《安全生产法》,关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是本单位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
B.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向主要负责人报告,但不需要向员工通报
C.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从主要负责人到员工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
D.重大事故隐患应当向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职工大会进行“双报告”
2、某化工企业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管理,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根据《安全生产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按照安全风险分级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B.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重大事故隐患纳入相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
C.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及时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所在地人民政府报告
D.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并落实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3、某大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在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多处事故隐患,根据《安全生产法》,关于该企业事故隐患管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企业应当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按照安全风险分级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B.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并落实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
C.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并通过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信息公示栏等方式向从业人员通报
D.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及时向董事会和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E.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事故隐患纳入相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消除重大事故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