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考试大 >> 建筑工程 >> 建筑政策法律法规 >> 部门规章 >> 文章内容

小城镇建设技术政策

来源:考试大  2009年12月9日   【要想考试都不怕,只有常来考试大!

  五、 重视环境保护与建设,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20. 科学合理地编制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

  20.1 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要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20.2 坚持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服从区域、流域的环境保护规划的原则。注意环境保护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充分发挥环境保护规划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

  20.3 在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中,要根据小城镇的土地、水域、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和使用功能,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不同区域的功能要求,结合小城镇总体规划和其它专项规划,对具有条件分区的小城镇进行不同类型功能区(如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混合区等)的划分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

  20.4 各功能区应合理布局,对在各功能区内的开发、建设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要求。严格控制在城镇的上风向和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内建设有污染的项目(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21.加强水环境保护

  21.1 因地制宜地采取水源地的保护措施。对于以地面水为水源的小城镇,避免城镇污水对水源的污染。在水源取水口附近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作为水源保护区,并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中的有关卫生防护规定。水体的其它功能应服从饮用水水源的功能要求。在城镇密集地区,水资源的保护应从大的区域、大的流域着手,对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小城镇要确定地下水源的保护范围,对于饮用水源要明确划定水源保护区,防止病原菌和其它污染物对水源的污染,保证水源地的补给水量和水质。

  21.2 调整小城镇产业结构和布局。小城镇应根据本地自然资源优势、技术、资金及环境容量,因地制宜地发展综合效益好、技术密集程度高、能耗低、用水少、无污染或低污染的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对污染严重效益差的企业,采取强制整治和关停并转迁等限制性政策。改善工业布局,使污染源尽可能集中,以便集中处理和排放。

  21.3 在农田和水体之间应尽量设立湿地、植物等生态防护隔离带;科学使用农药和化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有条件的地区应建设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设施,提倡污水处理回用。地处沿海地区的小城镇,应同时制定保护海洋环境的规划和措施。

  22. 加强大气环境保护

  22.1 小城镇各功能区应合理布局,主要废气污染源应布置在镇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结合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调整,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燃煤比重。大力推广利用清洁能源。推广采用低硫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积极开发应用工业废气处理技术,切实提高工业废气处理率和烟尘排放合格率,严格实行废气达标排放。结合当地实际,采用经济适用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措施,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控制露天焚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要重视控制建筑粉尘和交通废气污染。

  22.2 因地制宜地划定城镇绿化空间,建设公共绿地,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在城镇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应设绿化防护带。

  23. 加强声环境保护

  23.1 合理规划安排小城镇的建设用地,避免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相互混杂。在非工业区内一般不得新建、扩建有噪声污染的工业企业。噪声污染严重的工厂应与住宅区、文教区隔离,可利用公共建筑或植被作为缓冲带,也可利用山岗、土坡等自然地形减弱噪声影响。

  23.2 噪声高、污染大的工厂、车间或作业场所应尽量建在城镇边缘地区。对严重扰民的噪声源,可采用隔声、吸声、减振、消声等技术进行必要的治理,无法治理的要转产或搬迁。控制生产经营活动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减轻噪声扰民现象。

  23.3 通过在城镇内部形成相对独立的道路系统,减少过境道路对小城镇的干扰,将噪声影响控制在程度。交通噪声严重超标的城镇,应视具体情况采取禁止机动车使用高音喇叭,加强公路两侧隔离绿带的规划与建设等措施。

  24. 强化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整治

  24.1 镇区中的广场、车站、码头、市场、主要干道等公共活动地区和住宅区应设置公共厕所和废物箱。公共厕所、废物箱等环卫设施的规划建设可参考《城市环境卫生设置标准》进行。

  24.2 垃圾收集方式主要以定点收集方式为主,其它收集方式(如定时收集、特殊收集和分类收集)应根据小城镇具体情况确定。

  24.3 高度重视防止和减少垃圾的产生。要限制过度包装,鼓励净菜上市,减少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减少垃圾的产生。鼓励开展对废纸、废金属、废电池、废玻璃、废塑料等的回收利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废弃物回收网络。

  24.4 小城镇应逐步建立完善的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体系,避免不同环节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禁止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和无控制堆放。严格禁止向江河湖海倾倒垃圾,防止水体污染。

  医疗垃圾和其它有毒、有害废弃物,应建立独立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或运至专门的处理中心,严格禁止其进入生活垃圾。

  24.5工业垃圾的处理视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工业垃圾的特点,优先选择资源化处理方式,也可采用无害化处理或其它处理方式。防止工业垃圾和建筑渣土进入生活垃圾。

  24.6 要编制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并按规划建设垃圾收集、分类和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应考虑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做到资源共享。垃圾处理设施应妥善选址,防止二次污染。

  24.7 建立稳定的环卫队伍,负责镇区道路的清扫、废弃物的收集、清运与处置工作,扭转镇区脏、乱、差的现象。

  25.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25.1 将生态功能分区作为生态规划的基础。生态功能分区要有利于保持小城镇的生态平衡,促进生态良性循环,维护物种多样性,使区域的环境容量得以充分利用,又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小城镇及其周边农村地区应统筹考虑,促进城乡空间融合;将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系统有机结合,实现三者的可持续发展。要根据生态功能区划要求,制定不同功能区的建设方案。

  25.2 天然水体、森林、草地、湿地等应尽量保留,为城镇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环境容量。沿海和河网地区要加强对滩涂和湿地的保护,土地开发和围海造田要适度。

  25.3 制定风景名胜区、公园、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的环境管理措施,对大、中城市郊区和风景名胜区、重点旅游区周边生态环境较差的城镇要进行重点整治。

  25.4 严格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和滞洪区进行不符合保护目的的开发建设活动。中西部地区小城镇要做好周边水土保持,北方地区小城镇要加快建设绿色屏障,防止风沙危害。

  25.5 加强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要合理划定城镇的绿化空间,建设公共绿地、生产绿地、庭院绿地,形成绿色防护体系,提高镇区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6. 实施环境管理措施

  26.1 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的管理,强化环境保护的能力建设。充分发挥镇街道和村委会的作用,使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涉及本镇利害关系的建设项目的审议讨论,将公众关心的环境问题提上社会舆论监督日程。

  26.2 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加大对国家强制关停并转迁的企业的监督检查,限制落后的设备、工艺向小城镇转移。

  26.3 将城市中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逐步移植延伸到小城镇,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基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基本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等。 来源:考试大-建筑工程类考试

责编:txl 纠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网友跟贴

暂无跟贴,欢迎您发表意见

 
 
跟贴共0
笔 名 :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考试大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