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法考>客观题卷一>卷一模拟题

法理学2005年司法考试试题训练四

来源:233网校 2006年7月5日
第四章  法与社会
第一节  法与社会的一般理论
95.指出下列表述中的错误的表述:(   )
A.分析法学派仅仅注重分析法与社会的关系,而不注意对法作价值分析
B.法之理在法外,这一说法所强调的是从法本身是难以真正理解法的
C.法以社会为基础既指法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于法,也指法的变迁同社会发展的进程基本一致
D.法是通过调和各种社会利益的冲突而实现对社会的调整的
第二节  法与经济
96.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选项有:(   )
A.法可以反映经济规律并使经济规律得以更有效的实现
B.法可以帮助培育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
C.法可以帮助矫正市场经济的弊端,引导市场经济良性运行
D.国家可以运用法律管理科技活动,确立科技事业的地位和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的准则
第三节  法与政治
97.在封建社会,君主的诏令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而在现代国家中,宪法是根本法。这种情形这表明:
A.法的形式、效力和特点与国家直接关联
B.法律制度和法的形式受国家形式的影响
C.法为确认国家政权的合法地位所必需
D.法为巩固和完善国家制度所必需
第四节  法与道德
98.下列关于法与道德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自然法学派认为,实在法不是法律
B.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C.中国古代的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只能靠道德,不能用法律
D.近现代的法学家大多倾向于否定“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说法
第五节  法与宗教
99.下列关于法与道德、宗教、科学技术和政治关系的选项中,哪一项表述不成立?(   )
A.宗教宣誓有助于简化审批程序,有时有有助于提高人们守法的自觉性
B.法具有可诉性,而道德不具有可诉性
C.法与科学技术在方法论上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科学技术对法律方法论有重要影响
D.法的相对独立性只是对经济基础而言的,不表现在对其他上层建筑(如政治)的关系中
100.法与宗教是人类最近几千年来特别重要的两种社会现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人类两大重要文明的关系。钰成、晓雪它们对法与宗教的关系表现出相当的兴趣。他们发表了这样一些观点,请说出其中正确的观点:(   )
A.一般说,宗教的产生是早于法的产生的
B.宗教同法在价值方面是相同的,两者的出发点和目的有相通之处
C.宗教可以推动立法,《圣经》、《古兰经》、《摩奴法典》等宗教经典,分别对西方两大法系、伊斯兰法、古印度法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D.宗教信仰有助于提高人们守法的自觉性
第六节  法与人权
101.“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已载入我国宪法。这是一个重要的进展。基于这一进展,对人权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钰成、杨光等人就人权问题发表观点,其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请将其中错误的观点指出来。(   )
A.钰成说,人权是基于人的本性,为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而必须具有的权利
B.杨光说,人权是每个人所应享有的权利,也是组织和国家所应享有的权利
C.晓雪说,人权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不是人们后来所追求的权利
D.林风说,人权同自由、平等相联,坚持人权就应反对特权或权利差别
102.理解人权问题,先要理解人权的概念。钰成、晓雪等人就人权的概念构成问题进行研讨,发现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往往有误解。于是他们将有关的误解性观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以便考生辨别。请您指出下列观点中的误解性观点:(   )
A.杨光说,人权是人所应当具有的基本权利,因而每个人对人权都有着共同的要求
B.林风说,公民权是人权构成的基础和源泉,其初始形态就是人权
C.晓雪说,人权经法律确认成为法定权利后便获得了重要的保障
D.钰成说,作为应然权利和法定化权利的人权,未必在生活中都能实现,研究人权概念的构成,还应注意生活中的实然的人权
103.研究法与人权问题,不能不涉及人权与法的互动关系问题。钰成、晓雪、杨光和林风等人在这个问题上发表了看法。现择取其中几个看法,请您判定和指出其中的正确观点:(   )
A.钰成说,扼杀和泯灭人权的法一定是恶法,体现和保护人权的法一定是良法
B.晓雪说,人权的存在为法律制度提出了最低的人道主义标准和要求
C.杨光说,没有法律对人权的确认、宣布和保护,人权就可能经常面临受侵害的危险
D.林风说,一国的人权在多大程度上得以法律化、受到法律制度的保护,取决于该国国情的综合作用
相关阅读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