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目标、要素及主要领域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内涵 ★★★★
1、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3 种类型):
类型 定义
普通社会工作 本职工作之外从事的、不计报酬的服务性或公益性工作
行政性社会工作 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中,专门从事职工福利、社会救助的人所从
事的助人活动。行政性的社会工作
专业社会工作 由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人开展的助人活动
2、社会工作特点(5 种)
专业助人活动、注重专业价值、强调专业方法、注重实践、互动合作、多方协同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功能 ★★★★★
1、社会工作的目标(3 个层面):
服务对象层面:解救危难、缓解困难、激发潜能、促进发展
社会层面: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
文化层面:弘扬人道主义、促进社会团结
2、社会工作的功能(2 个方面)
对服务对象的功能: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恢复弱化的功能;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
相互适应
对社会的功能:维持社会秩序;构建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要素 ★★★★
1、社会工作的要素(5 点):
要素 具体内容
社会工作的对象 (1)基本对象:最困难的人,孤儿、残疾人、无依靠的老人,精神病患
者,生存苦难者;(2)扩大对象:有需要的人
社会工作者 接受一定的专业教育或培训、从事职业化社会服务的人
社会工作价值观(灵魂) “利他主义”助人观念,包括社会工作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和服
务对象的看法
专业助人方法(基本功) 三大工作方法:个案、小组、社区+其他间接工作方法
助人活动 最核心的部分,双方持续互动
2、社会工作者的角色(3 大类)
直接服务角色:服务提供者、治疗者、支持者、关系协调者、倡导者
间接服务角色:行政管理者、资源筹措者、政策影响者
合并角色:直接角色+间接角色
3、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5 种):
核心能力 具体内容
沟通与建立关系的能力 进行有效沟通,建立专业关系
促进和使能的能力 促进服务对象的改变,使服务对象有能力去应对问题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目标、要素及主要领域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内涵 ★★★★
1、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3 种类型):
类型 定义
普通社会工作 本职工作之外从事的、不计报酬的服务性或公益性工作
行政性社会工作 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中,专门从事职工福利、社会救助的人所从
事的助人活动。行政性的社会工作
专业社会工作 由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人开展的助人活动
2、社会工作特点(5 种)
专业助人活动、注重专业价值、强调专业方法、注重实践、互动合作、多方协同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功能 ★★★★★
1、社会工作的目标(3 个层面):
服务对象层面:解救危难、缓解困难、激发潜能、促进发展
社会层面: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
文化层面:弘扬人道主义、促进社会团结
2、社会工作的功能(2 个方面)
对服务对象的功能: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恢复弱化的功能;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
相互适应
对社会的功能:维持社会秩序;构建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要素 ★★★★
1、社会工作的要素(5 点):
要素 具体内容
社会工作的对象 (1)基本对象:最困难的人,孤儿、残疾人、无依靠的老人,精神病患
者,生存苦难者;(2)扩大对象:有需要的人
社会工作者 接受一定的专业教育或培训、从事职业化社会服务的人
社会工作价值观(灵魂) “利他主义”助人观念,包括社会工作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和服
务对象的看法
专业助人方法(基本功) 三大工作方法:个案、小组、社区+其他间接工作方法
助人活动 最核心的部分,双方持续互动
2、社会工作者的角色(3 大类)
直接服务角色:服务提供者、治疗者、支持者、关系协调者、倡导者
间接服务角色:行政管理者、资源筹措者、政策影响者
合并角色:直接角色+间接角色
3、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5 种):
核心能力 具体内容
沟通与建立关系的能力 进行有效沟通,建立专业关系
促进和使能的能力 促进服务对象的改变,使服务对象有能力去应对问题
评估和计划的能力 对问题进行预估、制订计划的能力等
提供服务和干预的能力
与服务对象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专业关系,促进双方良好互动与合作的能
力,在服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表示关心和保护,对服务对象的某些偏差
行为进行干预和指导,对不利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
在组织中工作的能力 归属于某一机构,合理配置、有效输送资源
第四节 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 ★★★
(1)从低收入群体到有需要人群;(2)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社会和谐发展;(3)社会工作服务的新领域:
就业促进社会工作、新兴领域社会工作、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发展性社会工作。(4)新发展阶段我
国社会工作的新发展:党的社会工作部门建立,社会工作发展战略目标明确;社会工作广泛参与社会
治理;社会工作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快速发展。
第二章 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第一节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意义和内容 ★★★★
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
基本信念:尊重、独特性、相信人能改变。
实践原则:接纳;非评判;个别化;保密;当事人自决。
第二节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
1、伦理议题的主要内容:(1)服务对象自决;(2)保密议题;(3)双重关系;(4)知情同意;(5)多元文化;
(6)专业能力。
2、伦理原则:保护生命原则、差别平等原则、自由自主原则、最小伤害原则、生命质量原则、隐私
保密原则、真诚原则
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人类行为 ★★★★
1、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阿尔德弗尔的 ERG 理论
生存的需要、关系的需要、成长的需要
(3)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的需要理论
具体内容
基本需要
身体健康--基本需要
自主:①对自我、自身所处的文化以及自己在所处文化中应该做什么的理解水平
②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③客观环境所提供的机会
中介需要(11
种)
有营养的食物和洁净的水、具有保护功能的住房、无害的工作环境、无害的自然
环境、适当的保健、童年期的安全、重要的初级关系、环境上的安全、经济上的
安全、适当的教育、安全的生育控制与分娩
评估和计划的能力 对问题进行预估、制订计划的能力等
提供服务和干预的能力
与服务对象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专业关系,促进双方良好互动与合作的能
力,在服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表示关心和保护,对服务对象的某些偏差
行为进行干预和指导,对不利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
在组织中工作的能力 归属于某一机构,合理配置、有效输送资源
第四节 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 ★★★
(1)从低收入群体到有需要人群;(2)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社会和谐发展;(3)社会工作服务的新领域:
就业促进社会工作、新兴领域社会工作、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发展性社会工作。(4)新发展阶段我
国社会工作的新发展:党的社会工作部门建立,社会工作发展战略目标明确;社会工作广泛参与社会
治理;社会工作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快速发展。
第二章 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第一节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意义和内容 ★★★★
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
基本信念:尊重、独特性、相信人能改变。
实践原则:接纳;非评判;个别化;保密;当事人自决。
第二节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
1、伦理议题的主要内容:(1)服务对象自决;(2)保密议题;(3)双重关系;(4)知情同意;(5)多元文化;
(6)专业能力。
2、伦理原则:保护生命原则、差别平等原则、自由自主原则、最小伤害原则、生命质量原则、隐私
保密原则、真诚原则
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人类行为 ★★★★
1、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阿尔德弗尔的 ERG 理论
生存的需要、关系的需要、成长的需要
(3)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的需要理论
具体内容
基本需要
身体健康--基本需要
自主:①对自我、自身所处的文化以及自己在所处文化中应该做什么的理解水平
②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③客观环境所提供的机会
中介需要(11
种)
有营养的食物和洁净的水、具有保护功能的住房、无害的工作环境、无害的自然
环境、适当的保健、童年期的安全、重要的初级关系、环境上的安全、经济上的
安全、适当的教育、安全的生育控制与分娩
2、划分正常行为偏差行为的标准
标准 具体内容
统计学标准 与大多数人相比,相似或一致为正常行为,否则为偏差行为
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 是否符合当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行为适应性标准 是否符合社会的准则,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缺陷使个体能力受损,使其行
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带来不适,为行为偏差。
个体主观体验 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
第二节 社会环境 ★★★★
1、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重要考点)
(1)家庭:①家庭类型:核心家庭(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主干家庭(父母与一对已婚的子女)、
联合家庭(父母与多对已婚的子女)、单亲家庭、丁克家庭、失独家庭、空巢家庭。
②家庭教养模式:
教养模式 具体内容
娇纵型 盲目的溺爱和疏于管束
支配型 过分溺爱与严加管束
专制型 缺少爱心或耐心,管理方式粗暴
放任型 缺少爱心、耐心,也缺乏责任感,对孩子放任自流
冲突型 家庭成员人际关系紧张、不和谐,家庭气氛失调,价值导向不一致
民主型 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对子女既有约束,又有鼓励
记忆口诀:又爱又管是支配;又爱不管是娇纵;不爱不管是放任;不爱又管是专制
(2)同辈群体(特点:平等性、开放性、认同性、独特性)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1)人们要适应社会环境;(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3)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
为产生影响;(4)人类能够改变社会环境;(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非平衡性。
第三节 人生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
阶段 特征 问题
婴幼儿
1.生理发展:身高、体重、大脑迅速发育
2.心理发展:(1)记忆以无意识记忆为主,机械能力记忆发达(2)
婴幼儿后期出现意识记忆萌芽。
3.社会性发展:(1)社会化:单纯社会化反应、社会性情感联结
建立、伙伴关系发展阶段;(2)自我意识:游戏伙伴阶段、退缩
阶段、自我意识出现阶段。
1.哺乳问题
2.母爱剥夺
3.弃婴问题
学龄前
1.生理发展:儿童智能迅速增长
2.心理发展:语言与思维发展相互促进
3.社会性发展:(1)逐渐从自我为中心,发展到学会区分他人和
自我。(2)通过在环境中与他人进行互动,自我意识得到发展。
1.挑食偏食
2.攻击行为
3 电子产品依赖
查看全文,请先下载后再阅读
*本资料内容来自233网校,仅供学习使用,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
免费领精品资料
掌握考情信息
知晓资料更新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