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小学教育学试题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冲刺试题及答案7

来源:233网校 2011年5月7日

五、简答题
1.答: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2.答: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性。作为初等教育的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点,因而要求其具有最大的普及性。小学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做到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和少年不入学或中途辍学。并且使他们每个人都能达到基本的教育要求;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所有的入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基础性。我国的教育体系,~般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立的性质和任务,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从个人来讲,小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阶段,对每个公民个人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小学教育是接受中等教育的基础。从国家来讲,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小学教育是国家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础。
(3)强制性。义务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的权利,也是受教育者的义务;不仅是受教育者个人的义务。
也是由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和国家各部门共同承担的义务。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
3.(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4.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是因为:首先,它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教育质量就能提高,反之则下降。其次,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间接知识为主;
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5.课程计划对教师的指导意义体现在:一是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二是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三是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四是综观学校教育、教学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
6.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尽的职责是:第一,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第二。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三,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不得使未成年的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和生命健康的校舍中及教学设施中进行学习和活动;第四,对侵害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六、论述题
1.答:规律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以及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稳定的必然的联系。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有: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直接经验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也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磁带、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集中体现为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
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教育史上曾有过不少的争论,其中最典型的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形式教育形成于17世纪,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实质教育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其主要代表。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在20世纪以前各执一端,针锋相对,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进入20世纪以来,这种争论趋于缓和,两种观点逐渐走向融合。
(三)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关于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的关系,许多思想家都有论述。明确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观点,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教师中心为典型特征的传统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学生的主动作用;以儿童中心为典型特征的现代教育,则强调一切从儿童的兴趣出发,降低了教师地位,弱化了教师的作用。
2.答:综观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目的具有以下基本精神: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无论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还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表明我国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这一点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我国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的发展是指受教育者的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是指智、德、美几个方面的联系与发展。智的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德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灵魂和方向,美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动力。三者相互联系,实现人的真、善、美的统一。这三者与体结合起来,完成抽象与具体的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然,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而是自由的、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只有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人的创造性实践能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意味着教育的内容要反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成果,密切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体现科学技术在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教育结构要适应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企业的技术结构。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还意味着学习书本知识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3.(1)班主任的职责,任务所决定的;
(2)班集体的教育功能所决定的;
(3)班集体的特点所决定的。
4.教师正确的使用教科书应做到:
第一,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部分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体系,并通过教学.使学生也要理解和大体掌握。
第二,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
第三,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教师的讲授应以教科书为基本依据,不脱离教科书,但又不应照本宣科,而是对其作说明解释,帮助学生理解、领会。
第四,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
第五,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乡土教材。
第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历年真题: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小学考试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08-2010年)

试题推荐:

2011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冲刺专题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冲刺试题及答案汇总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标准预测试卷9套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