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中学心理学试题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来源:233网校 2012年2月28日

四、论述题
1.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个性品质。
(1)创造性与智力。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为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高创造性者的智商一般不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2)创造性与发散性思维。思维可以分为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主要有三个基本特性,即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特征,发散性思维可为个体的创造性提供机会。
(3)创造性与人格。具有创造性的人不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而且还具有一些相应的人格特征与品质。如兴趣广泛,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目标专一,有毅力;独立性强,有高度责任感;勤奋好学,孜孜不倦。
2.(1)高创造者的个性特征表现为: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2)创造性个性的塑造策略一般有:①培养兴趣,保护好奇心;②解决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支持其敢于质疑和探索;⑤培养责任感。
3.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知识结构是有效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2)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通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思维策略,会有效提高他们问题解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识别问题的能力。注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及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以达到深刻地识别问题的目的。
(4)掌握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经常采用的启发式策略主要有:手段~目的分析法、逆推法、联想法、简化计划法。
(5)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习惯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动机情绪、知识经验、问题情境等对学生问题解决有什么影响,发挥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采用主动的接受学习方式,辅以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特定学科的教学,将会大大地提高解决有关该学科问题的能力。
4.(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好奇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方式来理解事物;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的方法有:④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攻、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②推测与假设训练。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③自我设计训练。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计;④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5.(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6.(1)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注重教师的素质;(2)广开思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培养儿童广开思路,遇到问题从多个角度来考虑的习惯,以提高儿童的创造力;(3)丰富想象力和快速联想能力;(4)多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5)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品质。独立的、灵活的、容纳的、主动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儿童创造性的形成和发展;(6)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造性。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课程是丰富多彩的,有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美术、手工、体育等,重视在这些学科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
7.理解与表征问题。即把握住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并在头脑中形成对该问题的初步印象。人们对于问题信息的表征常常决定了其能否解决此问题,或至少是能否正确的认识此问题。对问题的表征包括了对问题表面特点的认识,也包括了对问题深层特征的辨析,且后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具体学科问题的解决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比较完整,概念比较清晰,因而比成绩欠好的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问题深层特征的辨析。影响学生正确表征问题的主要因素有:(1)不能有效的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即找出相关信息,忽略无关的细节:(2)缺少某一问题领域的特定的知识;(3)太急于得出答案。

特别推荐:

2012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各章节重点提示及章节习题(中小学通用)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试题专题

2012年考试大-教师资格站“考试应用”,免费体验中
在线模考
 模拟试题、章节习题、真题、预测试卷等各种试题免费做!
报考订阅
 第一时间了解报名时间、报名入口、成绩查询等考试报考.
我的课程
 随时随地学习,2012年HD高清课件全新上线,48小时免费试听.
你问我答
 对模考试题有疑问,或者在课程学习中遇到问题,都可以提问.
考试应用功能不断添加中……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