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历史事实的整理,提高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2、认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逐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对镇压人民革命,寻外出卖国家主权。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力图在中国建立共和国的主张未能实现。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又遭到失败,通过对这一切事件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阶段特征]
1、时间范畴
北洋军阀的统治是指1932—1928年长达16年之久的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利益的卖国专制统治。其建立的标志是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于1912年3月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退出历史舞台的标志是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职”。
2、阶段特征
(1)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权后,对内独裁,镇压革命党人,进行复辟活动;对外卖国,几乎全部接受“二十一条”。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北洋军阀进行了一系列斗争,但大都失败了。维护民主共和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政治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反袁的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但这些运动都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正确的道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尽头。
(2)尽管北洋军阀政治黑暗,但由于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两大潮流的推动,中国民族工业仍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使黑暗中的中国人看到希望和光明。
3、主要线索和时代特点
本章可概括为四条主要线索:一是北洋军阀政权对内逐步实现专制独裁、复辟帝制、对外卖国、投靠帝国主义;二是帝国主义利用中国政局的动荡变化和袁世凯急于称帝、段祺瑞欲扩势力的时机,加紧侵华;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广大人民逐步清醒,奋起进行反对袁世凯倒行逆施、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四是黑暗中的一线曙光。此外,还要把握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一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任务;二是北洋军阀政权的性质及黑暗统治;三是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
[重点难点]
1、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1)袁世凯专权独裁,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试图通过建立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引起袁世凯的恐慌,制造“宋教仁案”,罢免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反革命独裁野心暴露无疑,孙中山、黄兴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掀起了“二次革命”。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实力较强的北洋军阀镇压下去。
(2)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企图复辟帝制,人民群众坚决反对,西南实力派也反目相向,护国运动爆发。袁世凯失去了列强的支持,也得不到爪牙的效忠,一病而亡。
(3)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张勋利用“府院之争”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遭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全国人民的一到声讨,复辟丑剧很快失败。
(4)段祺瑞重掌政权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破坏共和制度,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靠西南滇系、桂系军阀和部分国会议员,掀起护法运动。但由于革命派所提出的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的口号,对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号召力;依靠的西南军阀又并非真要护法,而是借护法名义来保持和扩大自己的势力,结果南北军阀勾结,排挤孙中山,护法运动失败。
(5)这些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斗争
(6)这些斗争的结果说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斩事件注定要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争取民主共和,屡战屡败,一直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说明资产阶级因为阶级局限不能领导者是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此宣告结束。时代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道路。
2、关于袁世凯的评价
(1)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主要是看他一生的所作所为,是顺应历史前进起推动作用呢,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起反动作用。历史人物大致辞可分为正面、中间、反面三类。
(2)纵观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核心人物之一的袁世凯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面人物。
(3)维新变法期间,他出卖维新派,取得慈禧太后的宠信,升任山东巡抚,残酷镇压义和团运动;20世纪初清朝实行“新政”期间,袁世凯集团暴发起来,袁世凯成为北洋军阀的首领;辛亥革命后,他窃取了***临时大总统和职位,在北就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政权。此生,袁世凯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复辟倒退。如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进而复辟帝制,当上“洪宪”皇帝等。对外则卖国求荣,投靠帝国主义,如擅自与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等。
3、北洋军阀和统治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之间的关系
(1)由于北洋军阀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加上辛亥革命爆发以后,中国政局动荡不稳,帝国主义趁机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其中俄国对外蒙古的侵略、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日本对山东的侵略尤为严重。
(2)北洋军阀的统治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保障,而帝国主义则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总后台。
4、蒙古地区归属及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
(1)外蒙古原来是中国领土的史实;清政府在外蒙古设置了各级军事和行政机构,对这一地区实行有效的管辖;1727年签订的《中俄连斯疔界约》明确规定,广大蒙古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2)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
A、辛亥革命爆发后俄军进入库伦;
B、1911年底,武力支持外蒙古“独立”,成立“大蒙古国”,立活佛哲布尊丹巴为“皇帝”;
C、1912年《俄蒙协约》,规定俄国扶植蒙古“自治”,并享有广泛特权;
D、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与俄国签订《中俄声明》等文件,外蒙古政权取得“合法”地位,外蒙古实际上成了俄国变相殖民地;不久俄国又侵占我国唐努乌梁海地区。
5、西姆拉会议和“麦克马洪线”
(1)西姆拉会议是1913年中英两国和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西妈拉召开的商讨西藏问题的会议,中方代表在会上拒绝了英国分裂西藏出中国的企图.会议期间英国擅自与西藏地方代表团制造了一条非法的中印东段边界线,即“麦克马洪线”,把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英属印度。
(2)因为,当时和以后历届中国政府都没有承认这条边界线,所以称之为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6、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条件及其与中国近代政治运动的关系
(1)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外国的工业品开始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2)外商在华投资建厂和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这样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诞生了。
(3)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竞相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清除有政府为了扩大税务局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4)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掀起了一场具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一场以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辛亥革命。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因而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7、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但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1)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2)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
(3)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一些资本家和地主向近代工业投资的同时,并不放弃土地和其他封建剥削。
(4)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在帝国主义战争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实现的,随着大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这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始终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严重阻碍。
3、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及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了解帝国主义在华相互争夺,扶植各自代理人,是导致中国军阀割据局面的重要原因。袁世凯和张勋先后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辛亥革命已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而段祺瑞破坏共和制度,护法运动失败,说明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以理解本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和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深化,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从而培养史论结合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人物(孙中山与康有为)、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比较与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评价问题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5、分析武昌起义后,中国政局动荡,帝国主义乘机加紧侵略中国,徐了帮助袁世凯窃取政权,扶植袁为代理人外,还攫取了中国大片领土和主权。
6、进一步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原因、特点、重大历史影响,理解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
[概念阐释]
1、北洋军阀
(1)含义:
是中国近代帝国主义豢养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政治军事集团。
(2)历程:
A、1895年,袁世凯由清政府授权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他采用西方的训练方法,购进外国武器装备,还利用师生、部属关系笼络了大批亲信
B、1905年,袁建立了北洋新军六镇,形成了北洋军阀势力的雏形。
C、1912年,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依靠这支反动武装,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D、1915年,袁在全国人民的反复辟斗争中绝望死去。北洋军阀分裂成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东北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为北洋军阀的旁系。各派军阀为争夺北京政权和地盘,连年混战。
E、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了长达16年的黑暗统治。
(3)性质:
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表,同时带有近代化的特征。北洋军阀以及所有的近代军阀与古代军阀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它们的近代化,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4)特点:
以封建地主阶级为其主要社会基础,各有一支为自己争权夺利的军队,并采用近代兵制,各有一块可以随意搜括和统治的地盘,割据称雄,拥兵自重。各派军阀大都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统治的工具。
2、府院之争
(1)含义:
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2)过程:
A.黎、段矛盾由来已久,早在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凭借军事实力,控制了北京政府的实权。并变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而缺少军事实力的黎元洪不甘心作挂名总统,北洋军阀政府内部总统与总理就权力问题明争暗斗,最终发展成一场以中国是否参加一战为焦点的政坛大波。
B.一战爆发后,在远东有实力与日本抗衡的只有美国,因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并要求中国一致行动。日本获悉美插手中国对德断交后,以提供贷款为条件,鼓动北洋政府出兵参战,以达到扩大对华经济侵略的目的。美国为防止日本在中国取得独霸的地位,立即反对中国参战。
C、日、美的不同态度引起北京政府内部黎、段的公开冲突。段祺瑞看到可以获得日本贷款,为解决财源、扩大军队、武力统一中国,力主接受日本的“参战”主张。以美国为靠山的黎元洪担心与己不利,便借助国会反对参战。
D、府院之争的白热化,为张勋复辟提供了可乘之机。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重掌实权。
(3)实质:
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
3、立宪派
(1)含义:
是指20世纪初中国政坛出现的一个政治群体。立宪派的头面人物,在国内主要是一批与官场有联系的从事实业的大资本家、著名绅士。在海外的代表人物则是已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和梁启超。
(2)形成条件: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大部分由官僚、地主、商人转化而来的上层民族资产阶级,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发展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日益不满清王朝的统治现状,要求有所改革,企图通过参与政权来维护自身利益。
(3)基本主张:
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而只是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一下,召开议会、建立责任政府,以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能参与政权。
(4)主要活动:
A、鼓吹君主立宪,发起恳请清政府速开国会的请愿活动。1906年,清政府发出“预备仿行立宪”的诺言,立宪派空前活跃,其政治团体纷纷建立。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使其希望成为泡影,由此立宪开始分化,一部分人倾向革命。
B、投机革命,在辛亥革命中抢夺革命果实。武昌起义后,表面上参加革命,实际上利用革命派认识上的幼稚和组织上的涣散,与封建旧官僚结成了对抗革命的联盟,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使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1912年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也混入了一些立宪派和旧官僚,助成了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经典题例]
例1.“府院之争”的激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是否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争B、南方、北方军阀的地盘之争
C、国会内各派政客之间的权力之争D、美国、日本抢夺对华控制权之争
题析:此题属于比较典型的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试题.“府院之争”表面上是美国所支持的黎元洪把持的总统府与日本所支持的段祺瑞控制的国务院之间围绕着是否参加“一战”以及谁主持参战的一次争夺,实质上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
答案:D
例2.袁世凯得以复辟帝制是因为:
A、他拥有最高地位和独裁权力B、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
C、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泛滥D、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力量涣散
题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记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要求逐条分析,A项他拥有最高地位和独裁权力,是他复辟帝制的先决条件;B项是他复辟的外因;C项是他得以复辟的土壤;D项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力量涣散,减少了他复辟的阻力.在内外因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袁世凯得以暂时复辟了帝制.
答案:A.B.C.D
例3、下列孙中山言论所代表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1)“临时政府,革命之政府也”。(2)“是役也,……不半载武昌之大革命成,则斯役之价值……与武昌起义并寿”。(3)“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4)“南北如一丘之貉”。
A、(1)(2)(3)(4)B、(2)(1)(3)(4)
C、(3)(2)(1)(4)D、(2)(3)(1)(4)
题析:此题是一道排列选择题,要求以孙中山的言论判断先后。首先应判断议论所代表的事件:(1)“临时政府”即南京政府。(2)“北役”即黄花岗起义。(3)“民贼”、“忘共和”指袁世凯复辟帝制。(4)“南北如一丘之貉”指护法运动失败。其次,注意以首尾两端判断。(2)最早(4)最晚。
答案:B
例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的背景的是:
A、袁世凯政权签订《善后借款合同》B、袁世凯制造了刺杀宋教仁案
C、袁世凯解散了国民党D、孙中山号召讨伐袁世凯
题析:这道题属于否定式的选择题。做这一类的选择题,应当首选排除法,即把属于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的背景的先项A、B、D项排除,而C项袁世凯解散国民党这一事件,则发生在他镇压了“二次革命”之后。
答案:C
例5、下列关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性质的说法准确的是:
A、封建军事独裁政权B、封建买办的独裁政权
C、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专制政权D、是帝国主义扶植的傀儡政权
题析:回答这道题要从北洋军阀的自身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两方面考虑。A项突出的是其军事力量的特点。B项强调了封建性和其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比较全面的。C项无论从阶级属性还是从社会性质来分析,都不太符合题意。D项只指出了其为帝国主义代理人世的一面,也不是全面的。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