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说课指导>中学教师说课

《我国的民族和宗教》第五课时

来源:233网校 2006年8月5日
复习提问

投影打出资料一:1992年12月6日,狂热的印度教徒捣毁了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具有460多年历史的古清真寺,引发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一场严重的教派冲突,导致了持续5天的教派骚乱,造成1100多人丧生,4000多人受伤。这场骚乱波及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等穆斯林国家。

资料二:在我国各民族中,都有宗教流传,有10多个民族基本全民信教。

问:以上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民族和宗教的联系非常密切。印度教徒的骚乱事件充分说明,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导入新课

宗教和民族的联系非常密切,那么什么是宗教?宗教是怎样产生的?宗教有哪些社会作用?现在我们开始学习第二节我国的宗教,今天首先学习第一个框题。

为了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什么是宗教,我们先来看看宗教是怎么出现的。

1.宗教的起源(板书)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提出思考题。)

最初的宗教是怎样出现的?


宗教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归纳。)

宗教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

而出现的社会现象。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板书)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是社会根源。(板书)

认识根源就是: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原始人对自然现象不理解,在自然

界的压迫下,人们产生了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于是产生了原始宗教。原始宗教的社会根源是原始社会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在阶级社会,宗教的认识根源除对自然现象的神化外,主要是对阶级压迫等社会现象感到不理解和难以捉摸;其社会根源主要是阶级压迫和剥削所造成的社会苦难,使宗教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

教材首先指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唯


心主义世界观。什么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同学们高二学哲学的时候学过,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唯心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某种精神的产物——人的精神的产物或是神、上帝的意志的产物,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帝或神主宰的。宗教正是这样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宗教所崇拜和信仰的对象都是虚假的,不存在的。宗教所幻想、虚构的一切材料来源于现实世界,只不过作了歪曲的反映。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他说:如果鸟有上帝的话,鸟的上帝一定是有羽毛的。宗教所信奉的上帝或神也是这样,国外各民族的人形神都是该民族人的样子,中国的人形神则是中国人的模样。这充分说明了所谓“神灵”、“天堂”、“地狱”都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歪曲反映。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从社会意识形态来说,宗教是唯心主义世界观,但宗教不同于一般社会意识形态,它还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哲学讲宗教主要是从意识形态来讲的,我们这里所讲的宗教是从宗教和国家的关系上讲的。关于宗教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力量,这点我们在下面的学习中会有更深的体会。

1.当代世界主要宗教(板书)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要求学生注意掌握当代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教有哪些,

它们产生的时间以及当前在世界流行的情况。

阅读后由教师补充讲解:宗教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但由于社会条件、政治条件、经济、地理和民族特点以至历史传统的不同,各种宗教的形成和特点也不相同。在当代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教主要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投影打出三大宗教示意图)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产生时间
公元1世纪
公元7世纪
公元前进6-5世纪

产生地点
亚洲西部
阿拉伯半岛
古印度

信仰
上帝和它的独生子耶稣
神“安拉”(真主)及其旨意
释迦牟尼(创始人)

标志
十字架
 
 

基本经典
圣经
古兰经
佛经

大的教派
天主教、东正教、新教
逊尼派、什叶派
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当代流行地方
全世界
亚洲、非洲、西欧、北美
亚洲

教徒人数
约15.7亿人
约8.51亿人
约3.05亿人

基督教要人们信仰上帝,要相信世上的一切苦难都是人们自己前世犯罪的结果,因此要虔信教义,其死后灵魂才能上升天堂等等。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是耶稣诞辰纪念日。

伊斯兰教要人们相信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真主“安拉”定好的。

佛教认为人生遵循清规戒律修行,持之以恒,便逐惭进入一种“不生不死不变不易大体大息”的永恒境界,即现实世界的彼岸。

通过简单介绍世界宗教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到,宗教在原始社会产生后,在阶级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拥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当代世界中,约有60%的人口信仰宗教;宗教有自己信奉的神,有基本的教义、教规和组织形式,国际间的交往非常密切,宗教已经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2.宗教的社会作用(板书)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如何认识宗教的社会作用?

阅读后提问:

生:宗教有两重作用,即具有消极的作用和一定条件下具有积极的作用。

师:在这两重作用中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哪一个为主呢?

生:消极作用为主。

师:对了,认识宗教的作用一定要进行辩证地分析,不但要认识到宗教具有两重作用,即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而且要注意到总的来说宗教主要起消极的作用。主要起着消极的作用。(板书)那么为什么说宗教主要起着消极的作用呢?

提问学生,生:这是由宗教的本质所决定,因为宗教是对客观世界的虚幻的歪曲的

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主要起积极的作用。

教师归纳: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级都利用宗教麻痹、削弱人民群众的斗争意识。古代东方和中世纪的欧洲,许多奴隶制封建国家都强制人们信仰宗教。国王常称自己是神的儿子和后裔,贵族也被认为有神的血统,是按神的意志和命令行事。古埃及的法老自称为王国的保护神——太阳神之子,统治权来自太阳神,巴比伦乌鲁克国王吉尔迦美什宣称是女神宁桑所生。日本神道教自称日本民族是“天皇民族”,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并且是它在人间的代表,皇统即神统。中世纪的欧洲,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天主教会和封建国家相互勾结,以维护其封建统治,教会在国家支持下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马丁·路德称它为“巨大的吸血鬼”、“无底的罪恶深渊”。中国没有国教,但佛教和道教曾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由于中世纪欧洲一切社会意识形态都囊括在神学之中,所以,欧洲中世纪所有农民

运动都以宗教作为联系的纽带和反抗的旗帜,这是因为在对天国的憧憬中,寄托着群众的社会理想。16世纪德国农民闵采尔利用宗教来作为反对诸侯、贵族和僧侣的旗帜。我国东汉黄巾起义造反,根本原因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已达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农民起义利用宗教,正说明他们不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者,提不出超越其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的思想理论和革命纲领,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政治组织,只得利用宗教教义和宗教组织形式。这正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这本身就包含着消极作用,到后来还成为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思想根源。如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取了早期基督教的平等思想,创立了“拜上帝会”
,宣传“天父上帝人人共”,“普天之下皆兄弟”,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是起了好的作用。可是后来封建迷信成分越来越浓,洪秀全“天父的代表”自居,脱离群众。到后期,丧失了求这和进取的精神,心中只依赖茫茫太空的那位“上帝”,困坐天京,无所作为。在各民族的历史中,宗教曾对民族的精神、文化、科学、道德、风俗以及生活方式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宗教的一些基本知识。首先分析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宗教的本质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在介绍了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世界三大宗教基础上,对宗教的社会作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宗教在历史上主要起着消极的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有利于我们正确观察和分析宗教现象。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