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小学心理学辅导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2.2学习理论

来源:233网校 2013年7月9日

第二节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对学习的实质及其形成机制、条件和规律的系统阐述,其根本目的是要为人们提供对学习的基本理解,从而为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奠定较为科学的基础。从历史来看,任何一种教学理论总是有它的学习理论基础,布鲁纳(Bruner, 1966)就认为:“教学理论必须考虑到学习与发展这两个方面,必须同那些他所赞同的学习理论和发展理论相一致。”教师的教学行为总是受到一定的学习观点的支配,问题在于是否有正确的学习观来指导,“一个没有学过学习理论的教师,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好教师,也可以成为一个坏教师,但好却好的有限,而坏却可能每况愈下”(Bruner)。因此,学习理论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在过去的20世纪,人们对学习的看法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化,每一次变化都对教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在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占据着主导地位,50年代至60年代的认知革命,引发了看待学习的观念的变化,认知主义的观点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而到了20世纪末,作为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建构主义学习观,使人们又开始以新的眼光看待学习,“在教育心理学里正在发生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称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Slavin, 1994)。建构主义又成为学习理论发展的一个最新方向。

  本节将主要讨论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认知主义的学习观、折衷主义的学习观、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以及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传统心理学的叛逆,是在机械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在动物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产生的现代心理学派别。尽管各个行为主义者看待学习的角度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基本观点都没有超出刺激-反应的范式。他们关注的是环境在个体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者学到些什么,是受环境控制的,而不是由个体决定的。其基本观点是,学习者的行为是他们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者根据对动物学习问题试验研究认为,刺激――反应的联结是直接的,成功的反应会自动地得到加强,而失败的反应会自动地被削弱,也就是说,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会根据环境的反馈结果而自动地得到加强或削弱。

  行为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通常把它们分别称为早期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

  (一)早期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早期行为主义一般是指20世纪30年代以前华生时代的行为主义。

  1.桑代克的联结说

  桑代克(E. L. Thorndike, 1874—1949) 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教授。他的学习理论在美国的影响延续整整半个世纪,尽管有许多人对他的理论提出这样那样的反应,但是人们还是公认他在心理学上作出的伟大贡献。他是美国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之一,又是第一个系统地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他所开创的工作不仅在学习理论方面,也在教育实际领域、言语行为、比较心理学、智力测验、先天――后天问题、训练的迁移以及把数量化的测量应用于社会心理学问题上。这里我们只介绍他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

  桑代克和许多早期的行为主义学家们一样,把行为与生理反射联系在一起。早期的学习理论家们提出某些反射如膝跳反射,不用大脑加工就能发生,他们假定其他行为也同样决定于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射,而不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思考。在桑代克的早期工作中,他把大多数行为看作是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应。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桑代克最初研究学习问题是从各种动物实验开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饿猫打开迷箱的实验。箱内有某种开门的设施:一圈金属绳、一个把柄或一个旋纽。猫碰巧抓到这种开门设施,门便启开,猫得以逃出并能吃到箱子附近放置的鱼。他在博士论文——《动物的智慧》中对其多年的动物研究进行了总结。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2)桑代克的学习律

  桑代克认为,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①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②练习律(Law of exercise): 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

  ③效果律: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可见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增强,给以不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减弱。”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奖励就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他取消了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1931)指导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效果律指导人们使用一些具体奖励如金星、口头表扬等。练习律指导人们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练。他对教师的总的劝告是“集中并练习那些应结合的联结,并且奖励所想要的联结。”桑代克举了数学中的一个刺激—反应的联结。不停地重复乘法表,并且老是提供奖励,形成了刺激(7×7=?)和反应(49)的联结。 在阅读中,让学生在不同的年级上学习高频词汇也正是强调了重复。一个人S—R联结越多,他就被认为越聪明,因为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拥有更多的联结。

  2.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
v,1870-1932)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这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 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 UCS,就引起唾液分泌。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做无条件反应(UCR)。这
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应(CR),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

  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通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一度中性的条件刺激(铃响)现在单独出现即可引起唾液分泌。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及时间因素等)只要跟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一种条件反射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反射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同样,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反射。在人身上则可以建立多级的条件反射。

  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例如,对以铃声为条件刺激而形成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狗,只给铃声,不用食物强化,多次以后,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是因为原先在皮质中可以产生兴奋过程的条件刺激,现在变成了引起抑制过程的刺激,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这种抑制称为消退抑制。巴甫洛夫指出,消退抑制是大脑皮质产生主动的抑制过程,而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因为如果将已消退的条件反射放置一个时期不做实验,它还可以自然恢复;同样,如果以后重新强化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很快恢复。这说明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原先已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消失,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消退发生的速度,一般是,条件反射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反射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在条件反射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 例如,用500赫的音调与进食相结合来建立食物分泌条件反射。在实验的初期阶段,许多其他音调同样可以引起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只不过它们跟500赫的音调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效应就越小。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泛化。以后,只对条件刺激 (500赫的音调)进行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给予强化, 这样泛化反应就逐渐消失。 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500赫的音调)产生食物分泌条件反射,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

  巴甫洛夫所做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他的研究公布以后不久,一些心理学家,如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开始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虽然在美国这一极端的看法后来并不普遍,但在俄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理论在心理学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占统治地位。无论如何,人们一致认为,相当一部分的行为,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观点可以作出很好的解释。

  3.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John.B.Waston,1878) 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的基础的人。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华生曾经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做了一个恐惧形成的实验。因为一种动物和一种引起恐惧的刺激产生了联系,婴儿产生了对那种动物的恐惧。

  在形成条件反射以前,小孩接近兔子毫无害怕的表现(图1)。后来,兔子出现后,紧接着就出现一个使小孩害怕的响声(图2)。图3中,形成条件反应之后,单是兔子也能使小孩害怕。图4表示最严重的程度,这时小孩会对任何有毛的东西感到害怕,如老鼠、制成标本的动物,甚至有胡子的人。原来以兔子为条件的恐惧,现在泛化到相似的刺激。

  在实际教育中,许多学生的态度就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而学到的。例如,许多学生可能不喜欢外语,因为他们将这些外语与要求在课堂上大声翻译句子这样不愉快的经验联系了起来。在课堂上被提问难题(CS)引起了焦虑(UR),学生形成了对外语恐惧的条件反射,可能泛化他们对其他课程或学校机构的恐惧,在其他学校经验中发生类似的学习过程。

  (二)新行为主义的学习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对华生的行为主义加以修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行为主义称为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作为新行为主义的领袖,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术的开创者,是行为主义后期对学习心理学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

  1.两种行为与两种反射理论

  斯金纳认为有机体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应答性行为,即某种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另一种是操作性行为,即个体操纵其环境的行为,如书写、散步等。操作性行为的特征是,构成行为的反应是自发的,无法确定反应的出现是由何种刺激所引起。形成应答性行为的反射叫刺激型条件反射,形成操作性行为的反射叫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条件反射构成的。

  2.强化理论

  斯金纳认为,塑造行为的过程就是强化过程,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因此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他把凡能使个体操作该反应的概率增加的一切安排,均称为强化,反之,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该反应率下降,则是惩罚。产生强化作用的刺激,称为强化物。强化物分两类:一类为正强化物,指个体反应后在情境中出现的任何刺激(如食物),其出现有助于该反应频率增加者。由正强化物所形成的强化作用称为正强化。另一类为负强化物,指当个体反应后在情境中已有刺激的消失(如停止电击
),而其消失有助于该反应频率增加者。由负强化物所形成的强化作用称为负强化。斯金纳指出,强化程序(schedules of reinforce ment)是按合乎要求的反应次数以及各次强化之间的时距的适当组合而作出的各种强化安排。他认为,强化程序的变化对行为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他先把强化程序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两大类,认为两者在抵抗不强化条件下反应的消退上有很大的差异。连续强化容易消退,而间断强化则消退较难。而间断强化又分为固定的定时或比率强化、变化的定时或比率强化。它们对反应速率也有影响,如在固定比率强化比固定定时强化时反应的速率要高一些。

  试题推荐:

  8套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2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5套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免费测试给你最真实的考场!!

  如何一次顺利通过考试:2013年教师资格HD高清讲师辅导课程,带你轻松过关!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