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小学心理学辅导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3.1动机与学习

来源:233网校 2013年7月9日

第三章 学习动机

  [内容简介]

  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地失败,而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不差,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学生由于过度焦虑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的知识,从而使学习成绩下降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能对学习动机的方方面面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是难于组织有效的教学,从而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习动机的探索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章从介绍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的构成入手,探讨了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接着介绍了主要的学习动机理论,并讨论了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问题。

  本章重点:动机的基本因素与作用、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成就动机及其训练、归因训练及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等。

  本章难点:学习动机的激发、成就动机及其训练。

第一节 动机与学习

  一、动机的基本因素与作用

  (一)动机的概念、基本因素与特征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所引起的。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有机体会产生各种需要,当需要没得到满足时,有机体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例如,当摄食需要出现时,内驱力会驱使有机体表现出摄食行为以满足这种生理需要,随着摄食需要的满足,内驱力降低,摄食行为也就停止了。内驱力和需要基本上是同义的,经常被替换使用。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需要指的是主体感受,而内驱力所表现的是作用于行为的刺激。内驱力的作用可以通过行为强度来测量,它本身也可以通过一些外界手段来操纵,因而动机的实验研究中一般都用内驱力的概念。

  诱因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满足有机体需要的诱因是后天通过个体经验而逐步形成的。例如,同样的摄食需要,有的人会去吃米饭,有的人会去吃面点;同样为满足自尊的需要,有的学生通过取得很好的学习成绩来获得同学的尊重,有的学生则通过讲究穿戴来吸引同学的注意。当有机体在个体活动中把自己的各种需要与能满足其需要的物体、情境联系在一起,这些物体就成为行为的目标。诱因和目标是同义的。

  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是怎样的?

  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推动着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这时,需要就成为人们活动的动机了。需要作为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它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产生除了有机体的某种需要外,诱因的存在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发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如食物的色泽、芳香是饥饿时觅食的诱因。
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着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有机体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机体达到了某种目标,满足了相应的需要,就会降低相应的动机,使机体处在相对不活跃的状态。因此,没有需要,就不会有行为的目标,相反,没有行为的目标或诱因,也就不会有某种特定的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人的行为往往取决于需要与诱因的相互作用。

  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因此,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实验表明,诱因引起的动机的力量依赖于个体达到目标的距离。距离太大,动机对活动的激发作用就很小了。人有理想、有抱负,他的动机不仅支配行为指向近期的目标,而且能指向远期的目标。因此,空间上邻近的目标,不一定具有最大的激发作用。动机的社会意义与动机的力量也有直接的关系。成就理论告诉我们,除了目标的价值以外,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的估计或期待也有重要的意义。

  内驱力和诱因这两个基本因素决定了动机具有活动性和选择性两个特征。 (1)活动性:动机推动有机体进入活动状态并通过行为的强度与持续时间表现出不同的活动水平。首先,动机使有机体进入活动状态,如饥饿引起摄食活动,为获得称赞去努力学习。其次,动机的水平不同,进行活动的强度不一样,持续时间也不一样,如渴的程度越高,找水的劲头就越足,而且会克服途中的障碍坚持找到水为止。(2)选择性: 动机推动有机体选择一定的活动,而相应地忽视其他活动。这一特征也被称为动机的指向性,它指导行为朝向特定的目标。例如,喜欢喝茶水的人在渴了的时候往往先去选择茶水而不是其他饮料,爱好数学的儿童在闲暇时间会主动做趣味数学题而不一定看小说。

  关于动机的特征,研究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强度与坚持性应该是动机的另外两个特征,另有人认为动机的基本特征是活动性,而强度、坚持性和选择性是确定行为反应的三个维度。这后一种看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实际上,在动机的心理学研究中,人们根据是否活动来判断动机的有无,根据从事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来了解动机水平的高低,根据选择哪些活动来确定动机的指向。

  (二)动机的作用

  动机主要有三种作用:(1)激发行为:动机是引起行为的动力,它使有机体进入活动状态,提高唤醒水平,集中注意力; (2)行为定向:动机使有机体有选择地进行某些活动; (3)维持行为:动机使有机体保持适当的行为强度直到选择的活动得以完成。根据动机的作用,可以把动机定义为激发、定向和维持有机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以学习动机为例,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能够说明学生为什么而学习,能够说明学生的努力程度,能够说明学生愿意学什么的原因。学习动机激发起适当的学习行为,使这一行为指向某一学习目标,井为达到这一目标而维持学习行为。正是由于学习动机的作用,学生会表现出渴望求知的迫切愿望、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高涨的学习积极性,会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当然,这里所说的学习活动并不局限于课堂上书本知识的获得,包括学生在课内课外接受各种信息、形成各种态度、发展各种人格特性。

  试题推荐:

  8套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2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5套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免费测试给你最真实的考场!!

  如何一次顺利通过考试:2013年教师资格HD高清讲师辅导课程,带你轻松过关!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