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小学心理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9.2小学生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对策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11日

第二节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对策

  一、小学生学习问题及矫正对策
  在学习过程中,儿童的心理活动受到干扰,心理调节和适应不良会导致学习问题的出现。学习问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学习障碍、学校适应不良、学习疲劳、考试焦虑、厌学等。这些心理障碍威胁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了学习潜能的发挥和学业的完成。
  (一)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是指个体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等方面的知识的获取和运用上,表现为显著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的学习异常状况的通称,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机能发展障碍。也就是说,这部分学生他们在读、写、算等方面与其他同学存在明显差异,起初家长和教师会认为是学生或愚笨或懒惰,由此加强对他们的管教和学业的监督,但是收效甚微,经诊断为学习障碍儿童,需要特殊的教育和指导。
  1.学习障碍的分类。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将学习障碍分为发展性学习障碍与学业性学习障碍。其中,发展性学习障碍包括注意力缺陷、记忆力缺陷、思维能力异常、知觉能力缺陷、语言能力异常、数学推理能力缺陷;学业性学习障碍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算术障碍等。其中,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男生多于女生。这类学生阅读能力低于其年龄和智商水平,记不住字词,听写与拼音困难,朗读时增字漏字,不能将拼音字母与发音联系起来朗读,阅读速度特别慢,逐字阅读。
  按照学习障碍所涉及的学科来划分,可以将学习障碍分为数学学习障碍、阅读学习障碍、写作学习障碍、外语学习障碍等。每一门学科都要求某种特殊的学习能力,如果这一能力受到损害,就会表现为学习成绩的落后。学习障碍者一般都是在某种科目上特别落后,并不是所有科目的落后,因为一旦在所有科目上落后,很可能是智力的问题,而不是特殊学习能力的问题。
  2.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学习障碍的产生,既有其生理因素的制约,也有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1)内在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缺陷。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两大部分,主要担任着传导和处理外界输入的感觉信息的功能。任何信息必须先由感觉器官接受,然后再通过脊髓传导到大脑,由大脑进行加工和处理,最后再转化为动作,作用于外界。如果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这一处理信息的功能就会受到妨碍。如果受损的为大脑的某一部分,就有可能表现为某种特殊的学习障碍。
  (2)儿童生活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首先,家庭生活方式与教养方式的影响。诸如家庭关系不和谐、教养方式专制、冷漠或者放任自流,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心、温暖和必要的合理引导而造成学习困难。其次,学校教育的误区。教育工作者忽视个性差异,对学生各学科整齐划一的要求,单一的评价标准等都是影响儿童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在这些不利于儿童生长的环境和教育背景下,儿童的心理认知出现偏差,他们认知能力上的缺陷、学习动机、动力方面的问题及个性因素等也是形成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3.矫正小学生学习障碍的对策。
  (1)优化教学环境。教师应积极关注学习障碍学生,尽量为他们提供一个平等、有利和受助的外部学习环境。首先,尽可能用多媒体资源。多媒体的运用可改变儿童的学习形态,它既可以使儿童达到充分的个别化学习,也可根据学习需要,提供课业方面的有效训练,还可以带动儿童的多重感官学习,达到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再者,尽量使教学环境单纯化。因为学习障碍儿童的注意力无法适当转向有意义刺激,易为室外无关现象所吸引,所以应该尽量提供单一的教学环境,教室布置要简单,教师穿着要朴素.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座位安排也要尽量避免相互干扰。
  消除不良刺激的干扰.自觉同“分心”做斗争;明确学习目的,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稳定的注意品质和抗干扰的能力,遵循注意的规律,适时进行注意的转移;运用常识教育方法,创造一切可能为学习障碍儿童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及时鼓励和表扬儿童;采用强化方法开展学习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水平。
  (2)转化教师态度。学习障碍儿童因其学习能力存在缺陷,往往比同龄孩子体验到更多的挫败感和消极颓废的情绪。因此,教师应转化教学态度,越有学习困难的儿童越要迫切地帮助他们把学习与愉快的体验联系起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们,真诚地表扬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让他们能够有成功体验,有积极的自我评价能力,有自信心和积极进取的动力。
  (3)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学生,提供健全的补救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障碍类型、程度及接受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提供健全的补救措施。如果因内在的心理过程缺陷而出现的学习障碍问题,应着重训练儿童的注意力、知觉一动作能力、记忆力、心理语言能力、知觉分辨力等;对基本心理能力没有受损的学生,应进行以课程为中心的技能训练,也就是根据其所学课业内容进行学习方法和解题能力的训练,以提高其学习效率;如果学习困难源自于学习者无法调动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能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就要进行学习策略的训练,保障学生自己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
  (二)学习疲劳
  学习疲劳是指长时间连续紧张学习后由于身心过度疲劳所导致的学习效率逐渐下降,并伴有渴望停止学习活动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1.学习疲劳的表现。学习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类,其中以心理疲劳为主。心理疲劳的表现症状是对学习感到厌恶,倦怠,情绪紧张不安,烦闷,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感到困难。生理疲劳表现为肌肉疲劳和神经疲劳,肌肉疲劳指肌肉痉挛,动作不协调,姿势不端正,疲乏无力等;神经疲劳表现为神经系统的疲惫或紊乱,感觉迟钝,辨别困难,反应时间加长。在学习中,学习疲劳给小学生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使正常的学习活动发生困难,思维迟钝,反应缓慢,注意涣散,情绪烦躁,焦虑不安,感到无聊,厌恶学习。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即会导致“学习疲劳症”出现。因此,有效预防学习疲劳有利于身心健康。
  2.学习疲劳产生的原因。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长时间紧张学习,大脑皮层的能量消耗过程逐渐超过恢复过程,工作能力就会下降。大脑所需要的能量得不到及时恢复与降低,兴奋性降低并出现保护性抑制。若大脑皮层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就会出现学生视力减退、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血压增高、大脑供血不足、头晕、瞌睡、失眠、乏力、手足发冷等症状,心理上会出现心情压抑、烦躁、记忆力减退、缺乏信心等。学习疲劳的产生也有个体和社会性原因。从个体自身来讲,如果小学生长期使用不良的学习习惯与用脑习惯,片面强调学习时间的长短,忽视了对学习效率的重视,学习安排紧张,无法做到劳逸结合,会导致学习者疲惫不堪,产生心理疲劳。从社会原因来讲,主要指环境和教育的因素。在竞争加剧的今天,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单一的学业评价标准都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状态。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普遍难以保证。睡眠不足导致了视力逐渐下降,体质普遍较弱,心理压力普遍增加,都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学习疲劳的调适。缓解学习疲劳现象,首先应从教育环境人手,力争多元化教育评价手段的运用;改变教学观念,确保课堂质量;改善课堂教学环节、教学手段,丰富教学的呈现方式,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审美性;改善室内卫生环境,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合理安排学习课程,调整自己的生物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用脑习惯,保持最佳学习状态;保证充足的睡眠,拒绝疲劳战术。
  (三)学校适应不良
  1.学校适应不良的症状表现。儿童进入学校,便步入人生的第一转折点。这种转折不仅是个体身体成长的转折,也是心理成长的转折。在这些转折中,小学生适应性问题十分突出。学校适应不良的学生,情绪不稳定,有时紧张、消沉、忧郁、孤独,有时十分易怒、激动、焦虑、烦躁,出现旷课逃学、破坏学校纪律等行为。有的学生具有学习的主观愿望,学习也十分用功,但由于自身的生理发育、心理不适应以及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学校生活的困难。
  2.学校适应不良的原因。对于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分析其原因,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1)家庭因素。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的适应行为有很大影响。例如,父母包办代替式教育,平时不注重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孩子缺乏自主能力,形成了对父母强烈的依恋,当面对新的陌生的环境时,他们不能很快适应学校的群体生活。再者,家庭环境的优劣、一父母自身素质的高低等都是影响学校适应性的因素。
  (2)自身因素。心理承受力较低,自卑心理过重,对自己缺乏自信心,遇事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对自己的能力往往表示怀疑,应变能力差,因此无法适应充满竞争的学校环境。
  (3)应试教育。繁重的学习负担,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和环境适应训练,
  学生的生活只局限于狭窄、半封闭的氛围之中,影响了儿童的个体化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
  (4)衔接环节。从一个环境进入另一环境,对孩子的适应性提出挑战。例如,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孩子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进入以学习为主的学校生活,最初的新奇感过后,面对严格的学校纪律及不断加重的学习负担,小学生面临着艰难的心理适应。
  3.学校适应不良行为的矫正。
  (1)采用心理辅导的方法使学生重建对于学校、自身的认识。使学生客观认识自己,正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努力改之;采取措施,消除学生过度的自卑感,建立自信心,使学生入学后能够独立处事,学会大胆表达自我情绪和态度。
  (2)学生应学会主动与同学交往,改善师生、同学关系。解除焦虑、紧张及其与同龄伙伴不合群的现象,扩大同学之间的来往,改善人际交往,逐渐增强对人际环境的适应性。
  (3)取得其父母和家人的配合,得到广泛的心理支持和情感支持。增强学生心理支持系
  统,使他们能在不同的环境和场合合理释放不良情绪,对不适应症状进行及时疏导和帮助。
  (4)对于由于学习困难而引起的学校适应问题,完全可以在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帮助下,补习功课,提高学业成绩。
  (四)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简称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综合症,它主要是指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却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活动过多、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容易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等特点,因而学习成绩不良及社会适应能力差。
  1.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表现。注意障碍表现为注意的稳定性较差,难以长时间保持在特定对象或活动上,注意力分散且难以持久,注意范围狭窄,容易被外界无关刺激引起注意的分散。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表现一般有以下的特点:
  (1)活动过度。兴奋多动,不能静坐,坐在座位上小动作多,不能安静听课。
  (2)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时间短暂,易分心,做事有始无终,丢三落四,作业做了一会儿又去干别的,做作业边做边玩,粗心大意,拖拉延后,很难按时完成。
  (3)任性冲动。自控力不足,经常未经考虑就行动,做事冲动,不顾后果。在做集体游戏时,不能耐心等待。时而乱跑乱动,经常打断别人的活动,起干扰作用。一些患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儿童,还伴随有相关的行为与情绪问题,如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良、日常生活料理上表现凌乱、缺乏责任心等。
  (4)学习与生活管理能力较差,常常不能按照别人的指示完成作业、家务或工作。常常丢失学习和活动时必须的物品及用具,忘记应该做的事情,学习困难。
  2.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诊断。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诊断目前仍以临床诊断为主,我国的诊断标准是根据美国精神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基础上修订而来,表9—1介绍的是美国精神病学家联合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3版修订版DSM—Ⅲ—R所列的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
  表9一1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症状标准
  这种障碍的基本表现是逐渐获得的注意缺陷、冲动和活动过度。具有这种障碍的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下述若干方面的问题。
  注意:在考虑某种症状时,必须以具有相同心理年龄的人为参照依据,并且其症状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同龄人。
  A.满足以下B项症状.并且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
  (1)经常手足无措或坐卧不宁;
  (2)在需要静坐的场合难于静坐;
  (3)容易被外部干扰所吸引;
  (4)难于及时把注意转移到团体活动的状态;
  (5)经常冒冒失失、不假思索地回答问题;
  (6)经常难于跟随他人的指令(不是由于对抗或理解障碍所致),如不能做简单的家务;
  (7)难于在需要保持注意的时候或在游戏中保持注意;
  (8)经常一件事情没有做完便又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去了;
  (9)难以安静地玩耍;
  (10)经常说个没完;
  (11)经常干扰别人,如突然闯进其他孩子正在进行的游戏中;
  (12)经常显得心不在焉;
  (13)经常把学校或家中必需的用品(如玩具、铅笔、书本)遗忘掉;
  (14)经常不顾后果做一些危险的活动,如不看四周便直冲上街道;
  B.发病年龄在7岁以前。
  C.不属于其他与发展有关的精神障碍。
  3.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形成的原因。
  (1)注意障碍形成的原因。第一,从生理方面讲,注意障碍主要与脑生理功能障碍有关。如学习过度疲劳造成大脑细胞负担过重,高级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衡,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状态,大脑皮层觉醒功能不足,使人昏昏欲睡,不能集中注意力,或者大脑过度兴奋,大脑皮层觉醒过度,致使大量的不需要的感觉冲动传至大脑皮层,造成注意涣散,难以转移和集中。第二,从社会心理方面讲,造成注意障碍的原因有对学习目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个体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班风学风不正常现象的干扰,家庭关系矛盾,情绪困扰等等都是导致注意障碍的成因。
  (2)多动障碍形成的原因。儿童多动障碍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80%具有基因遗传性.并且有神经生物学表现。比如,脑体积异常,神经递质缺陷;再者,孕期和围产期因素。母亲在怀孕时出现毒血症或煮分娩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胎儿长大后注意力不易集中等毛病;第三,生化因素。这与中枢神经系统中多种化学物质的代谢异常有关(如茶酚胺水平比正常水平低);第四,家庭和社会因素。父母关系不和、幼年丧母、学校课业负担过重、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等,都可能促成具有遗传因素的儿童发病或加重病情。
  4.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治疗。
  (1)采用心理辅导的方法。根据学习内容和活动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有效措施,采用强化法、代币管理法、契约管理法、惩罚法等多种行为治疗的方法来进行心理辅导,奖励和强化儿童良好的行为,并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帮助儿童减少多动与冲动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教育引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主要是通过争取家长、教师和心理辅导者三方合作,共同作用,对儿童的多动行为进行因势利导,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健康的娱乐活动等方式进行发泄;改变儿童的不良认知,努力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定势,逐渐改善学习成绩与人际关系;在行为训练中不断强化合理的行为方式,克服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同时,要清除父母和老师及同学对之歧视、冷漠、反对的态度,做到相互协作、耐心施教、系统训练,做到监督和检查,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
  (五)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学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担心、忧虑、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考试焦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考试来临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焦虑;另一类是在考试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如“怯场”、“晕场”等。
  1.考试焦虑的表现症状。考试焦虑产生时会伴随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诸如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皮肤出汗、面红耳赤等生理反应,在心理上多表现为忧虑、紧张、恐惧、坐立不安、慌乱等情绪体验。当然,考试焦虑是因人而异的,不同个体考试焦虑的程度和表现方式各不相同。
  2.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考试焦虑的产生有生理的原因,如个别学生缺乏锻炼、身体素质差,但主要是由心理和社会因素所造成的。首先,社会普遍的大学观,考上大学甚至是名牌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过于关注,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大,容易影响正常发挥;课业负担重,学生持续紧张地学习,经常开夜车,不适当地减少睡眠时间,不良的学习习惯容易导致学习疲劳,引发情绪上的紧张和焦虑;有的学生存在学习基础薄弱、知识准备不足、缺乏应试技能等自身内在的原因.认为自己无法达到家长的期望值,进而产生焦虑。
  3.小学生考试焦虑的预防与矫治。
  (1)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减轻压力。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过早、过重的心理压力使其幼小的心灵不堪重负。儿童的学习及其成绩只是儿童生活的一个方面,而并非全部,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有着更广泛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既要端正自己的育人观念,又要给儿童减压,帮助其正确认识考试的意义,端正考试动机,引导学生立足于平时的努力学习,而不要过分看重考试的得失。
  (2)改变认知,端正考试动机。考试前,学校和家长应及时沟通,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指导和帮助,以鼓励为主,结合学生的实际基础给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给学生心理松绑,避免学生带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和遥不可及的学习目标去复习考试,放下包袱,形成适当水平的学习动机。
  (3)掌握应试技巧。掌握应试的技巧有助于克服考试焦虑。例如,做好考前的准备工作,答题时,可按照“先易后难”,“先做分多的,后做分少的”的顺序进行;遇到难题时,不要慌张,沉着应对,稳住阵脚;遇到容易的题目,不要掉以轻心,注意耐心审题等。
  (4)掌握调控紧张情绪的技巧。教给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应对紧张的应考情境。常用的方法有自我暗示法和放松疗法等。例如,可用自我暗示法:当个体产生焦虑情绪时,可以想象一些轻松愉快舒适的情境,也可以反复默念“镇静、镇静,你一定可以考好”之类的暗示语,这样可以起到减轻或解除紧张情绪的作用。也可用调整呼吸法.当内心感到紧张时,多次做深呼吸,直到情绪稳定为止。这些都可达到松弛肌肉、缓和心理紧张的效果。
  知识链接
  小学生考试焦虑辅导
  辅导题目:怎样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面对考试环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种种否定的情绪体验,如紧张、焦躁、愤怒、恐惧、抑郁、嫉妒等等,这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其中,考试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是考生对考试情境的一种紧张、类似担忧的反应。考试焦虑对小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结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即适宜的焦虑水平有利于学生水平的发挥。但也存在着消极的影响,即过高的焦虑水平会干扰考生的学习和考试水平的发挥。考试前或过程中,考生消极的自我暗示:“本次考试我没有准备好,考试内容是我不会的,怎么办?我非考砸不可!我没考入前几名怎么向父母交代?”种种不良的暗示会使考生体验消极的情绪,产生过度的紧张和过重的担忧,影响考生的心态。因此.建立积极的自我暗示对考生摆脱考试紧张和焦虑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的要求:1,尝试成功的体验;2.改变不合理的认知;3.杜绝不良的心理暗示。
  课前准备:
  1.写出自己考试过程中因过度焦虑而影响考试成绩的常用语言。
  2.检查自己对考试的担忧,写出担忧的理由,并分析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合理的,从而找出认知错误。
  3.在与担忧质辩后,尝试用积极的语言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4.学习新的暗示技巧.掌握正向的自我语言。
  操作过程(一)
  考试焦虑辅导中使用的正向自我语言的训练:
  (1)面对这些考试中的问题不需要紧张。
  (2)我可以应付这个考试,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和基础的。
  (3)记住“不要慌”!放松一点,慢慢答。
  (4)即便做错了也没关系,因为其他题我已经做对了。
  (5)不要紧张,按时交卷就可以了。
  (6)今天天气好,我的心情也好,一定可以考好。
  (7)每道题我都会仔细分析和做答,不会有问题的。
  (8)只要我尽力发挥了,成绩好坏无所谓。
  (9)把握好每一分钟时间,做完后再仔细检查一遍。
  (10)考试是对自己平常知识运用的检验,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它”,而不是“得了多少分”。
  (11)这题不会没关系,先把会的做出来。
  (12)这个题对我很难,但对别人也仍然很难,道理一样。
  (13)离交卷还有时间,不必着急。
  (14)考试是考核自己的水平,不必管其他同学考的如何。
  (15)可能会遇到难题,但我准备很充足,难不倒我。
  (16)监考老师他看他的,我答我的,不必害怕。
  (17)我进入考场,不管环境如何,都不会干扰我的。
  (18)太棒了,我又攻下一个难关,又做对了一道难题!
  (19)我的能力还不错嘛,我说我能行!
  (20)上次考得不好不代表这次也考不好。
  (21)想一想还有哪些方法可以临时运用效果好。
  (22)我不会放弃展示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
  (23)平时这样的题都做过,考试时考什么题都难不倒我。
  (24)我终于用心地考完了。
  (25)如果这次考试有些失误并不能说明什么。
  (26)紧张、担忧是正常的,做一下深呼吸马上就会调节到最佳状态。
  (27)很好,我已经进入了最佳状态,心里平静极了。
  (28)我的头脑一直很冷静,对习题反应很快,思路无阻断。
  (29)我会把握每一道题的关节点及线索。
  (30)我有足够的精神和物质的储备迎接这次考试的挑战!
  操作过程(二)
  在反复训练后,给自己打分和自评,或者互评,最后做以小结。
  (资料来源:郭黎岩:《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第12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六)厌学症
  1.厌学症表现及特点。厌学症又称学习抑郁症,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缺乏学习欲望,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动上主动远离学习。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①对学习丧失兴趣,对于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动力;②学习无目标、无计划、得过且过;③缺乏意志与毅力,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④产生了消极的学习体验,逃避学习情境。
  2.厌学症产生的原因。厌学症的产生由多种因素造成,归纳起来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理解。首先,从内因来看,学生没有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内涵不理解,学习缺乏内在的动机;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长期受到家长与教师的漠视,缺乏成功的体验,容易对学习产生厌恶,形成恶性循环。从外因来看,学生学习压力大,应试教育占据了儿童全部生活空间,家长没有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观,有的家长态度粗暴、教育方式失当,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容易受到影响;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自制力和自控力都还比较差,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就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3.厌学症的矫治。
  (1)家长应了解和学习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自觉认真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采取民主式的教养方式,创建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合理引导学生对于分数的看法.培养儿童学习兴趣,鼓励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以分数论英雄,简单粗暴地干涉和体罚孩子。
  (2)教师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具、先进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认清自身的价值,树立学习的信心。
  (3)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教育原则。多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发挥学生特长,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愉快心境。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